海洋生态与环境修复研究所是针对国际海洋科学的发展趋势和国家需求,于2009年7月成立的。本研究所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关键生物生产过程,海洋环境演变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受损海洋环境修复等领域,开展中国近海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海洋微生物种类组成与数量变动,海洋污染对近海环境质量的影响及其生态效应,近海富营养化形成过程、机制及对策,近海受污海域生物修复等方面的研究。
一、 概况
海洋生态与环境修复研究所是针对国际海洋科学的发展趋势和国家需求,于2009年7月成立的。本研究所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关键生物生产过程,海洋环境演变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受损海洋环境修复等领域,开展中国近海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海洋微生物种类组成与数量变动,海洋污染对近海环境质量的影响及其生态效应,近海富营养化形成过程、机制及对策,近海受污海域生物修复等方面的研究。
本研究所依託于上海海洋大学,现有研究人员2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讲师5人。现任所长为何培民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丁德文院士。
目前本研究所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在“近海生态环境监测与环境毒理研究”、“海岸带受损环境生态评估与评价”和“近海富营养化生态修复技术”3个方面。海洋生态环境与修复研究所将立足知识创新、面向国际前沿、满足国家需求,与时俱进,为我国的海洋科学事业做出贡献。目前本研究所承担了国家水专项、国家海洋局重大专项、国家海洋局公益项目以及上海市教委、科委等多项项目,特别在海洋环境修复做出了许多开创性贡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提高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二、 实验室管理
第一条:研究所实行主任负责制和学术委员会评审制。
第二条:主任全权负责研究所的业务,行政管理工作,实验室主任在海洋科学研究院领导下全面负责组织领导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学术活动、人员聘任、财务开支、行政管理等工作。实验室主任和副主任应成为团结、协作、管理能力强的领导班子,为各方面优秀人才到实验室工作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争取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第三条:研究所由主任、副主任和若干成员组成,在主任领导下负责研究所的业务、行政工作,下设研究室,负责处理各自的研究方向。
第四条:研究所实行固定编制与非固定编制相结合的人事制度。根据精干高效、层次合理的原则核定实验室的固定研究人员与非固定研究人员编制,并制订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稳定科技队伍,保证实验室的开放与正常运行。
第五条:研究所设立独立的学术委员会,是研究所的学术评审机构,由9名左右高水平的国内外同行专家组成,并儘可能地吸收外部门和相关学科的专家参加,本单位的专家人数不应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由主管部门聘任,任期由主管部门决定。
学术委员会为研究所学术指导机构。其主要职责是:确定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中、长期规划,审定研究课题与开放课题,评价学术和科研成果,协调开放事宜等,对实验室实行学术领导。
第六条:本研究所对国内外实行开放。通过接纳国内外优秀研究人员来本实验室开展高水平的合作研究工作,促进学术思想和人才的交流,繁荣我国的科技和教育事业。
三、 研究方向与研究团队况
目前,研究所设有3个研究方向:
近海生态环境监测与环境毒理研究:主要研究海洋生态环境常规监测技术、海洋环境和生物毒素快速检测技术、海洋环境毒理与生物检测技术等。
海岸带受损环境生态评估与评价:主要研究海岸带养殖海区生态与环境评估与评价、海岸带排污口监测与损害评估与评价、洋山港海洋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海岸带地貌变迁与土地利用评估与评价、海岸带管理和风险评价等。
近海富营养化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创新:主要研究赤潮、绿潮分子生态学与监测、近海富营养化与赤潮和绿潮爆发机制与控制、近海富营养化生态修复与资源化利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