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幺是国家信用财政
国家信用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其实现职能的资金需要,按照信用原则,以债务人或债权人的身份分配社会产品的活动。
国家信用财政的主体是国家,其活动的目的是满足国家实现职能的资金需要,因而它是国家财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财政分配範畴。国家信用财政与一般的财政分配活动又有所不同,它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国家信用行为,其活动中体现的是一种平等的债权债务关係,因而它又是信用体系的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财政範畴,国家信用与公共财政和国有资产财政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繫。其资金运动构成整个财政资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行国债和国家信用投资,可以改变国民收入的分配比例,扩大国家投资的来源,最佳化投资方式,使公共财政和国有资产财政的职能得以更好的发挥。作为一种特殊的财政範畴,国家信用财政又有着与公共财政和国有资产财政不同的分配方式、特点和运行规则,因而不能将其涵盖于上述两种财政範畴之中,它是财政分配体系中相对独立的构成部分。
国家信用财政的发展
国家信用财政的最初形式是国家公债。公债是一个古老的财政範畴,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封建国家国库空虚,正常的捐税不足以满足日益增加的国家财政开支。正如恩格斯所说,随着文明时代的向前发展,甚至捐税也不够了,国家便发行期票、借债,即发行公债了。在封建社会,公债的意义仅仅表现为弥补政府收入之不足,满足国家财政开支之需要,因此其功能比较单一。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国家职能範围的扩大公债的作用便不再局限于弥补财政收支差额方面,而成为现一弋资本主义国家调节货币流通量,控制社会需求的重要手段,发挥着调节经济的作用。我国的国家信用随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儘管其分配方式尚不完善,体系尚不健全,但从筹资到投资的信用体系已初步形成,国家信用的活动範围正不断扩大,它已经成为国家实现职能的一种重要的投融资手段。
国家信用财政的特徵
国家信用既是一个特殊的财政範畴,又是一种特殊的信用形式,它具有与其他信用形式及财政活动不同的特徵。正是这种特徵,使其在财政分配体系乃至社会分配体系中具有为其他分配形式不能替代的作用。
(一)国家信用财政与其他信用形式相比的特徵
1.信用活动的国家主体性
国家信用财政是围绕国家职能实现来进行的信用活动,在其形成的信用关係中,国家总是当事人的一方。其形成的信用收支一般均列入国家的财政预算或用于弥补预算赤字,因此它是以国家为主体的信用活动,具有国家主体性的特徵。这与其他信用活动以银行、企业、个人为主体的特点不同。
2.资金投向的广泛性
国家信用财政是为实现国家职能服务的信用活动,国家所具有的双重职能决定了它既可以将资金投入非生产领域,用于满足实现政府社会管理者职能的财力需要;又可以将资金作为国有资本金投入生产和流通领域,以实现国家的资产所有者职能。而一般的信用活动则具有明确的经济职能,其一般只用于满足生产和流通领域的资金需要。即便是国家政策性银行的投资,也不能涉猎纯粹的消费领域。可见,与其他信用形式相比,国家信用财政的资金投向要相对广泛一些。
3.偿债资金来源的多样性
国家信用偿债的资金来源可以是国家的税收收入,也可以是国家投资的收益;而一般信用偿债的资金来源只能是投资取得的收益。
4.行为目标的社会性
国家信用财政追求的目标由国家职能所决定,具有巨观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具体而言,其行为目的是通过履行自身职能,为国家实现最佳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巨观经济效益的目标服务,因此,它追求的不是个量效益目标,而是社会的整体效益目标。银行信用等信用形式的行为目的则是调剂生产和流通中的资金余缺,保证微观经济运行中的资金需要,实现信贷资金在运行中的价值增值。因而它必须以个量效益为依据选择信用行为,其行为目标也带有微观性和市场化的特徵。
(二)国家信用财政与其他财政範畴相比的特徵
1.分配方式的有偿性
国家信用财政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信用行为,具有分配方式有偿的特徵。这是它与其他财政範畴相比的最显着特点。正是这种有偿性拓宽了财政资金的来源,最佳化了财政支出的方式,将财政资金从无偿的一次性消耗转变为不断循环周转的资金运动过程,使财政资金不断增值,从而在财政分配体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国家信用财政的有偿性也要求政府把握好国债发行的合理量度,将债务规模控制在其可能的偿还能力之内,切忌发行过度而引起债务危机,给国家的信誉和政府职能的正常实现带来消极影响。
2.分配过程的时限性
国家信用财政分配过程的时限性,是指国家信用财政是有偿性的信用行为,不论是筹资信用还是投资信用,都规定了明确的还款期限,到期必须还本付息。这与公共财政和国有资产财政分配所引起的永久性资金所有权转移不同,它只是资金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的暂时让渡。
3.信用关係的自愿性
国家信用财政一般遵循自愿性原则,不论筹资信用还是投资信用均不带强制性。国家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与信用关係的另一方处于平等的地位。这种自愿性与税收的强制徵收形成明显区别。因此,国家信用财政在财政分配体系中有特殊的作用,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广泛而又较缓和,较易适应人们的承受心理,易于公民接受。
4.适用範围的广泛性
国家信用财政发行国债较之徵税和国有资产收益分配具有更广泛的适用範围。国有资产收益分配的範围限于国有资产的营运领域,其对象是特定的;税收是一种普遍性的徵收,但这种普遍性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它的徵税对象和範围都受严格的法律限定,只有符合纳税条件的人才向国家承担纳税义务。与此相比,发行国债的範围要广泛得多。国债的认购者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自然人;可以是高收入者,也可以是中低收入者;认购国债的资金来源可以是各经济实体的自有资金,也可以是居民家庭零星分散的闲置资金;国债的认购规模可以是亿万之巨,也可是数元之微。因此,它是一种适用範围非常广泛的信用活动。
国家信用财政的内容
国家信用财政包括筹资信用和投资信用两方面的内容。
(一)筹资信用
筹资信用是国家为了满足其实现职能的需要,按照还本付息的信用原则.以债务人的身份向社会各界筹措资金的活动。筹资信用的典型方式是发行国债,此外还有向外国政府借款等等。从我国筹资信用的发展趋势来看,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将邮政储蓄及待业保险、养老保险、保险公司保险资金结余等纳入财政融资的渠道,由财政统筹管理,为实现国家职能提供广阔的财源。
(--)投资信用
投资信用是国家以债权人的身份,按照还本付息的信用原则,将国家财政资金分配到各个需要的方面的活动。我国财政 投资信用的内容主要包括各种财政周转金贷款、生产性固定资 产投资贷款及其他财政性贷款。此外,在新的金融体制运行之 后,国家政策性银行的资本金部分由财政拨付,从而使财政投 资信用的职能部分由政策性银行负责组织实施。
国家信用财政的职能
国家信用财政的职能是指国家信用财政作为国家筹集和分配资金,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信用财政具有以下职能。
(一)弥补财政赤字
当国家财政的正常收入难以满足支出需要而出现收支差额,即财政赤字时,发行国债以弥补赤字是国家信用财政的重要职能。
发行国债是世界公认的弥补赤字的较好方法,它较之向银行透支等赤字弥补方法有以下两个优点:一是发行国债只是社会购买力从社会各界向国家转移,它改变的只是社会需求结构,而不增加需求总量,因而一般不会引起通货膨胀;二是国债的认购者是社会上各自独立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资金来源比较分散,不同于向银行透支或借款仅集中于一家或几家银行,因此,购买者的负担相对较轻,对经济的波动性也较小。我国自1979年以来,几乎年年发生财政赤字,并主要採取向中央银行透支或向专业银行借款的办法来弥补,从而成为近年来信用膨胀、物价上涨的重要诱因。1994年1月国务院出台了金融体制改革方案,并在其中规定当年的财政赤字一律用发行国债的办 法弥补,从而使我国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国家信用弥补财政赤字的职能也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筹集建设资金)
我国财政一方面承担着大量的国有资产投资及其他经济建设支出,另一方面则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而使收入水平受到限制。这就使经济建设投资的需要与国家正常收入的可能之间存在着突出的矛盾。为了缓解这个矛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保证国家实现职能的财力需要,有必要通过国家信用发行建设性公债,将社会闲置资金动员起来,通过信用方式调剂使用,从而使筹集建设资金成为国家信用财政的重要职能。
用发行国债的办法筹措建设资金较之增加税负等其他筹资手段,有灵活、便利、易于公众接受等优点。由于税收是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性行为,增加税负必然受纳税人承受能力的制 约,力度过强会挫伤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甚至破坏市场经济正常运作的微观基础;此外,提高税率、新增税种有严格的立法程式,操作比较繁锁。发行国债则与此不同,它一般遵循自愿认购和还本付息的原则,认购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随意购买。它的对象主要是生产、消费中的暂时闲置资金,因而一般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也易于被认购者所接受。此外,举借外债还可以引进国外闲置资本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之不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三)调节经济
国家信用财政在弥补财政赤字和筹集国家建设资金的过程中,客观上发挥着影响国民收入分配比例、控制社会总供求关係的调节经济职能。
发行国债是将国民收入分配中个人或企业所得部分转移到国家手中,使政府可支配财力增加。债务收入的使用方向不同,将对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及资源配置方向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产生调整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係,最佳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资源配置比例的经济调节作用。此外,在社会总供求发生矛盾时、发行国债可以将社会需求中个人和企业的部分转移给国家。在社会需求过大而供给不足时,这种转移可以推迟企业或居民需求的实现时间,起到收缩即期社会需求,缓解供求矛盾的效果;反之,如果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供给相对过剩时,发行国债可以动员社会的闲置资金,增加社会的有效需求,实现供求均衡的经济调节目标。
(四)最佳化资源配置方式,提高财政投资效益
投资信用是我国国家信用的重要内容。它通过有偿使用财政资金,为经营性财政资金回收和继续周转提供了基本条件。有偿使用,约期归还可以将投资风险与资金使用者的经济利益联繫起来,从而增强其使用投资的责任心,提高投资效益。通过筹资向投资的转化可以扩大政府投资的来源,将资源按实现国家职能的需求配置于巨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的行业和部门,从而最佳化经济运行的巨观环境,提高微观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