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楹联》共分六章,内容包括:楹联概览,楹联的起源和发展,楹联的写作要求,楹联欣赏,楹联故事,楹联的价值及其影响等。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源于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楹联和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相互影响、借鉴,内容和形式日渐丰富,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徵。由毕云飞编着的这本《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楹联》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带领广大青少年去进一步了解该文学艺术。
基本介绍
- 书名: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楹联
- 出版社:泰山出版社
- 页数:165页
- 开本:16
- 定价:22.00
- 作者:毕云飞 傅璇琮
- 出版日期:2012年4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51900232
内容简介
《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楹联》由泰山出版社出版。
图书目录
第一章楹联概览
第一节何谓楹联
第二节楹联的别称
一、对句
二、对联
三、楹联
第三节楹联的特徵
一、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二、寄生性和包容性的统一
三、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四、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统一
五、严肃性和游戏性的统一
第四节楹联的形式特点
第五节楹联文体说
一、“小道“说
二、“附庸”说
三、“诗余”说
四、“小品”说
五、“游戏”说
六、“偶文”、“骈体”说
七、俗文学说
八、变体诗说
九、综合文体说
第六节楹联的分类
一、从写作上分类
二、从内容上分类
三、从字数上分类
四、从联语出处分类
五、从套用範围分类
第二章楹联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历史起源
一、唐代:对联的产生时期
二、宋、元、明:对联的发展时期
三、清代:对联的鼎盛时期
四、民国时期以后的对联
第二节哲学探源
第三节语言寻根
第四节对仗之路
第三章楹联的写作要求
第一节对联的基本要素与格律
一、字数相等
二、词性相当
三、结构相称
四、节奏相合
五、平仄相谐
六、文义相关
第二节楹联的六禁忌
一、忌同声收尾
二、忌同声落脚
三、忌孤平
四、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五、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第四章楹联欣赏
第一节楹联的欣赏价值
第二节楹联的欣赏方法
第三节楹联的断句与标点
一、断句
二、标点
第四节关于“绝对”
第五章楹联故事荟萃
一、妙联一副惊皇上
二、巧对对联显才华
三、嫦娥原爱绿衣郎
四、切瓜分客
五、李调元联战群儒
六、晓岚讽对石先生
七、哑联兴味
八、老地主袭改旧楹联
九、袁世凯对不住中国人民
十、一副对联救了一条命
十一、联讽洪承畴
十二、文、武妙对
十三、蔡锷作对智讨风筝
十四、胡耀邦巧改武侯祠对联
十五、纪晓岚无中生有对妙联
十六、穷秀才妙对夺魁
十七、解缙巧对曹尚书
十八、秀才讽赃官
十九、三联讽慈禧
二十、半副对联慑群魔
二十一、征联巧讽阎锡山
二十二、拍案叫绝一讽联
二十三、口大吞天
二十四、和尚应考
二十五、绝对讽巡按
二十六、老笋不如新笋尖
二十七、苏轼愧添门联
二十八、同名巧对李梦阳
二十九、贾知府续联
三十、意歌巧对众秀才
三十一、黄遵宪巧对讽祖父
三十二、林则徐儿时巧对解父难
三十三、双喜临门
三十四、神童妙解绝对
三十五、王羲之写春联
三十六、夫妻联对寿星宴
三十七、少年才子王禹偶
三十八、奇才凌潆初
三十九、母女巧对诉衷肠
四十、祝枝山妙联生辉
四十一、少年王勃
四十二、杨大年解联
四十三、王安石三联难苏轼
四十四、苏东坡妙联对辽使
四十五、佛印智对苏小妹
四十六、莫欺少年穷
四十七、李自成联惊知府
四十八、抬不动了
四十九、乾隆为商号写春联
五十、徐文长无言对知府
五十一、树下乘凉遏神童
五十二、纪晓岚楹联小故事
五十三、张山对“无水烟”
五十四、樵夫妙联时乾隆
五十五、斯文索贿语双关
五十六、独一无二单双对
五十七、王三考状元
五十八、死秃
五十九、踢破磊桥三块石
六十、秀才出联试才女
六十一、吕蒙正联结姻缘
六十二、学生与先生对歪联
六十三、秀才因联作督学
六十四、御吏平冤
六十五、秀才出丑
六十六、文必正联定姻缘
六十七、将军对句娶师姑
六十八、惟楚有才
六十九、徐渭智难类太师
第六章楹联——中华民族文化瑰宝
第一节楹联的价值
一、思想价值
二、美学价值
三、旅游价值
四、史料价值
五、艺术价值
六、教育价值
七、传承价值
第二节楹联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第三节楹联对世界的影响
后记
第一节何谓楹联
第二节楹联的别称
一、对句
二、对联
三、楹联
第三节楹联的特徵
一、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二、寄生性和包容性的统一
三、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四、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统一
五、严肃性和游戏性的统一
第四节楹联的形式特点
第五节楹联文体说
一、“小道“说
二、“附庸”说
三、“诗余”说
四、“小品”说
五、“游戏”说
六、“偶文”、“骈体”说
七、俗文学说
八、变体诗说
九、综合文体说
第六节楹联的分类
一、从写作上分类
二、从内容上分类
三、从字数上分类
四、从联语出处分类
五、从套用範围分类
第二章楹联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历史起源
一、唐代:对联的产生时期
二、宋、元、明:对联的发展时期
三、清代:对联的鼎盛时期
四、民国时期以后的对联
第二节哲学探源
第三节语言寻根
第四节对仗之路
第三章楹联的写作要求
第一节对联的基本要素与格律
一、字数相等
二、词性相当
三、结构相称
四、节奏相合
五、平仄相谐
六、文义相关
第二节楹联的六禁忌
一、忌同声收尾
二、忌同声落脚
三、忌孤平
四、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五、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第四章楹联欣赏
第一节楹联的欣赏价值
第二节楹联的欣赏方法
第三节楹联的断句与标点
一、断句
二、标点
第四节关于“绝对”
第五章楹联故事荟萃
一、妙联一副惊皇上
二、巧对对联显才华
三、嫦娥原爱绿衣郎
四、切瓜分客
五、李调元联战群儒
六、晓岚讽对石先生
七、哑联兴味
八、老地主袭改旧楹联
九、袁世凯对不住中国人民
十、一副对联救了一条命
十一、联讽洪承畴
十二、文、武妙对
十三、蔡锷作对智讨风筝
十四、胡耀邦巧改武侯祠对联
十五、纪晓岚无中生有对妙联
十六、穷秀才妙对夺魁
十七、解缙巧对曹尚书
十八、秀才讽赃官
十九、三联讽慈禧
二十、半副对联慑群魔
二十一、征联巧讽阎锡山
二十二、拍案叫绝一讽联
二十三、口大吞天
二十四、和尚应考
二十五、绝对讽巡按
二十六、老笋不如新笋尖
二十七、苏轼愧添门联
二十八、同名巧对李梦阳
二十九、贾知府续联
三十、意歌巧对众秀才
三十一、黄遵宪巧对讽祖父
三十二、林则徐儿时巧对解父难
三十三、双喜临门
三十四、神童妙解绝对
三十五、王羲之写春联
三十六、夫妻联对寿星宴
三十七、少年才子王禹偶
三十八、奇才凌潆初
三十九、母女巧对诉衷肠
四十、祝枝山妙联生辉
四十一、少年王勃
四十二、杨大年解联
四十三、王安石三联难苏轼
四十四、苏东坡妙联对辽使
四十五、佛印智对苏小妹
四十六、莫欺少年穷
四十七、李自成联惊知府
四十八、抬不动了
四十九、乾隆为商号写春联
五十、徐文长无言对知府
五十一、树下乘凉遏神童
五十二、纪晓岚楹联小故事
五十三、张山对“无水烟”
五十四、樵夫妙联时乾隆
五十五、斯文索贿语双关
五十六、独一无二单双对
五十七、王三考状元
五十八、死秃
五十九、踢破磊桥三块石
六十、秀才出联试才女
六十一、吕蒙正联结姻缘
六十二、学生与先生对歪联
六十三、秀才因联作督学
六十四、御吏平冤
六十五、秀才出丑
六十六、文必正联定姻缘
六十七、将军对句娶师姑
六十八、惟楚有才
六十九、徐渭智难类太师
第六章楹联——中华民族文化瑰宝
第一节楹联的价值
一、思想价值
二、美学价值
三、旅游价值
四、史料价值
五、艺术价值
六、教育价值
七、传承价值
第二节楹联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第三节楹联对世界的影响
后记
后记
楹联不是“附庸”,它是中国独有的文学体裁,它兼具诸问题之长,尽展独特文化风流。楹联,短小隽永者,一语天然,可涵今博古;文字稍长者,铺锦列绣,能对天联地。副副楹联,尽显国粹魅力;行行妙句,汇成历史丰碑。它展示出盛世华夏的繁荣和文明。
楹联不是“笔墨游戏”,它将智慧和才学、生活和理念、民俗和民情、地理和人文、工作和情趣自然地融人楹联中,成为雅俗共赏的社会文化。它以特有的精神和艺术的魅力表现人世间的喜怒哀乐,褒贬社会上的真善丑恶,从而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潜移默化地调节着社会的人际关係,调动着人们的积极因素,焕发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风采。
楹联也不是“雕虫小技”,它以丰富的蕴涵、生动的形象、整齐的形式、和谐的音韵而着称于世,成为中华文化的特产。它既是下里巴人,又算得上白雪阳春;既可步人民间巷陌,又能走进象牙之塔。
楹联更不是“小道”,它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古老又新颖的传统文化。它积澱着华夏历史的文明,折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楹联以自己雄厚的实力和顽强而出色的表现,为自己赢得了应有的社会地位和文学地位,是我国特有的瑰宝。对联的发展前景确实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然而,展望未来也有令人担忧的地方:
第一,重创作轻理论的现象依然存在,许多对联典籍也无人发掘整理。
第二,许多图书馆为了自身的利益,将资料的查阅和複印费定得很高,这等于对资料进行封锁,给对联的研究造成了困难。
第三,由于市场和世俗文化的冲击,使人们产生一种浮躁心理,满足于简单肤浅的东西,不去深入研究,反而还主张对联不要规矩,这对对联的生存构成了威胁。
第四,联界人员老化的现象很严重,如果不加紧培养接班人,可能20年左右就会出现断层了。希望读者们了解它,珍视它,更真诚地希望读者们能自己的努力使之更加发扬光大。
楹联不是“笔墨游戏”,它将智慧和才学、生活和理念、民俗和民情、地理和人文、工作和情趣自然地融人楹联中,成为雅俗共赏的社会文化。它以特有的精神和艺术的魅力表现人世间的喜怒哀乐,褒贬社会上的真善丑恶,从而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潜移默化地调节着社会的人际关係,调动着人们的积极因素,焕发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风采。
楹联也不是“雕虫小技”,它以丰富的蕴涵、生动的形象、整齐的形式、和谐的音韵而着称于世,成为中华文化的特产。它既是下里巴人,又算得上白雪阳春;既可步人民间巷陌,又能走进象牙之塔。
楹联更不是“小道”,它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古老又新颖的传统文化。它积澱着华夏历史的文明,折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楹联以自己雄厚的实力和顽强而出色的表现,为自己赢得了应有的社会地位和文学地位,是我国特有的瑰宝。对联的发展前景确实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然而,展望未来也有令人担忧的地方:
第一,重创作轻理论的现象依然存在,许多对联典籍也无人发掘整理。
第二,许多图书馆为了自身的利益,将资料的查阅和複印费定得很高,这等于对资料进行封锁,给对联的研究造成了困难。
第三,由于市场和世俗文化的冲击,使人们产生一种浮躁心理,满足于简单肤浅的东西,不去深入研究,反而还主张对联不要规矩,这对对联的生存构成了威胁。
第四,联界人员老化的现象很严重,如果不加紧培养接班人,可能20年左右就会出现断层了。希望读者们了解它,珍视它,更真诚地希望读者们能自己的努力使之更加发扬光大。
序言
2001年,泰山出版社编纂、出版一部千万言的大书:《中华名人轶事》。当时我应邀撰一序言,认为这部书“为我们提供了开发我国丰富史学资源的经验,使学术资料性与普及可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也可以说是新世纪初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一次有意义的探讨”。我觉得,这也可以用来评估这部《阅读中华国粹》,作充分肯定。且这部《阅读中华国粹》,种数100种,字数近2000万字,不仅数量已超过《中华名人轶事》,且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艺术创作风味,确可以说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即国粹的经典之作。
国粹者,民族文化之精髓也。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依靠勤劳的素质和智慧的力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文学到艺术,从技艺到科学,创造出数不尽的文明成果。国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以及技艺发展轨迹,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梁啓超在1902年写给黄遵宪的信中就直接使用了“国粹”这一概念,其观点在于“养成国民,当以保存国粹为主义,当取旧学磨洗而光大之。”当时国粹派的代表人物黄节在写于1902年的《国粹保存主义》一文中写道:“夫国粹者,国家特别之精神也。”章太炎1906年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里,也提出了“用国粹激动种性”的问题。
1905年《国粹学报》在上海的创刊第一次将“国粹”的概念带入了大众的视野。当时国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陈去病、黄侃、马叙伦等。为应对西方文化输入的影响,他们高扬起“国学”旗帜:“不自主其国,而奴隶于人之国,谓之国奴;不自主其学,而奴隶于人之学,谓之学奴。奴于外族之专制谓之国奴,奴于东西之学,亦何得而非奴也。同人痛国之不立而学之日亡,于是瞻天与火,类族辨物,创为《国粹学报》,以告海内。”(章太炎:《国粹学报发刊词》)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艰难跋涉,中华民族经历着一次伟大的历史复兴,中国崛起于世界之林,随着经济的发展强大,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凸显。
20世纪,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学已是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热学。特别是当前新世纪,我们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更有大的发展,我们就更有需要全面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加以宣扬和传播,以便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予以重新认知和用心守护。
因此,这套图书的出版恰逢其时。
我觉得,这套书有四大特色:
第一,这套书是在当下资讯时代的大背景下,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重视学术资料性,约请各领域专家学者撰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煌煌百种全面系统阐释中华国粹。同时,每一种书都有深入探索,在“历史——文化”的综合视野下,又对各时代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心理境界作具体探讨。它既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这当能使我们现代年轻一代,认识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感受中华国粹之独特魅力,进而弘扬中华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第二,注意对文化作历史性的线索梳理,探索不同时代特色和社会风貌,又沟通古今,着重联繫现实,吸收当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新鲜知识,形成更为独到的研究视野与观念。其中不少书,历史记述,多从先秦两汉开始,直至20世纪,这确为古为今用提供值得思索的文本,可以说是通过对各项国粹的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总结规律,并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发展策略。
第三,既有历史发展梳理,又注意地域文化研索。这套书,好多种都具体描述地方特色,如《木雕》一书,既统述木雕艺术的发展历程(自商周至明清),又分列江浙地区、闽台地区、广东地区,及徽州、湘南、山东曲阜、云南剑川,以及少数民族的木雕艺术特色。又如《饮食文化》,分述中国八大菜系,即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记述中注意与社会风尚、民间习俗相结合,确能引起人们的乡思之情。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整体,但它是由许多各具特色的地区文化所组成和融汇而成。不同地区的文化各具不同的色彩,这就使得我们整箇中华文化多姿多彩。展示地区文化的特点,无疑将把我们的文化史研究引向深入。同时,不少书还探讨好几种国粹品种对国外的影响,这也很值得注意。中华文明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已经形成一种异彩纷呈,底蕴丰富的文化形象,现在这套书所述,对中外文化交流提供十分吸引人的佳例。
第四,这套书,每一本都配有图,可以说是图文并茂,极有吸引力。同时文字流畅,饶有情趣,特别是在品赏山水、田园,及领略各种戏曲、说唱等艺术品种时,真是“使笔如画”,使读者徜徉了美不胜收的艺术境地,阅读者当会一身轻鬆,得到知识增进、审美真切的愉悦。
时代呼唤文化,文化凝聚力量。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建设。我们当遵照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们希望这套国粹经典阐释,不仅促进青少年阅读,同时还能服务于当前文化的开启奋进新程。铸就辉煌前景。
2011年10月
国粹者,民族文化之精髓也。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依靠勤劳的素质和智慧的力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文学到艺术,从技艺到科学,创造出数不尽的文明成果。国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以及技艺发展轨迹,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梁啓超在1902年写给黄遵宪的信中就直接使用了“国粹”这一概念,其观点在于“养成国民,当以保存国粹为主义,当取旧学磨洗而光大之。”当时国粹派的代表人物黄节在写于1902年的《国粹保存主义》一文中写道:“夫国粹者,国家特别之精神也。”章太炎1906年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里,也提出了“用国粹激动种性”的问题。
1905年《国粹学报》在上海的创刊第一次将“国粹”的概念带入了大众的视野。当时国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陈去病、黄侃、马叙伦等。为应对西方文化输入的影响,他们高扬起“国学”旗帜:“不自主其国,而奴隶于人之国,谓之国奴;不自主其学,而奴隶于人之学,谓之学奴。奴于外族之专制谓之国奴,奴于东西之学,亦何得而非奴也。同人痛国之不立而学之日亡,于是瞻天与火,类族辨物,创为《国粹学报》,以告海内。”(章太炎:《国粹学报发刊词》)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艰难跋涉,中华民族经历着一次伟大的历史复兴,中国崛起于世界之林,随着经济的发展强大,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凸显。
20世纪,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学已是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热学。特别是当前新世纪,我们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更有大的发展,我们就更有需要全面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加以宣扬和传播,以便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予以重新认知和用心守护。
因此,这套图书的出版恰逢其时。
我觉得,这套书有四大特色:
第一,这套书是在当下资讯时代的大背景下,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重视学术资料性,约请各领域专家学者撰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煌煌百种全面系统阐释中华国粹。同时,每一种书都有深入探索,在“历史——文化”的综合视野下,又对各时代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心理境界作具体探讨。它既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这当能使我们现代年轻一代,认识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感受中华国粹之独特魅力,进而弘扬中华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第二,注意对文化作历史性的线索梳理,探索不同时代特色和社会风貌,又沟通古今,着重联繫现实,吸收当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新鲜知识,形成更为独到的研究视野与观念。其中不少书,历史记述,多从先秦两汉开始,直至20世纪,这确为古为今用提供值得思索的文本,可以说是通过对各项国粹的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总结规律,并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发展策略。
第三,既有历史发展梳理,又注意地域文化研索。这套书,好多种都具体描述地方特色,如《木雕》一书,既统述木雕艺术的发展历程(自商周至明清),又分列江浙地区、闽台地区、广东地区,及徽州、湘南、山东曲阜、云南剑川,以及少数民族的木雕艺术特色。又如《饮食文化》,分述中国八大菜系,即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记述中注意与社会风尚、民间习俗相结合,确能引起人们的乡思之情。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整体,但它是由许多各具特色的地区文化所组成和融汇而成。不同地区的文化各具不同的色彩,这就使得我们整箇中华文化多姿多彩。展示地区文化的特点,无疑将把我们的文化史研究引向深入。同时,不少书还探讨好几种国粹品种对国外的影响,这也很值得注意。中华文明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已经形成一种异彩纷呈,底蕴丰富的文化形象,现在这套书所述,对中外文化交流提供十分吸引人的佳例。
第四,这套书,每一本都配有图,可以说是图文并茂,极有吸引力。同时文字流畅,饶有情趣,特别是在品赏山水、田园,及领略各种戏曲、说唱等艺术品种时,真是“使笔如画”,使读者徜徉了美不胜收的艺术境地,阅读者当会一身轻鬆,得到知识增进、审美真切的愉悦。
时代呼唤文化,文化凝聚力量。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建设。我们当遵照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们希望这套国粹经典阐释,不仅促进青少年阅读,同时还能服务于当前文化的开启奋进新程。铸就辉煌前景。
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