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日本军队从1931年就开始了大规模侵华行动,并且其机械化部队在入侵行动中充当了急先锋,但是,日本的机械化部队在与装备简陋的中国军队交战时,仍然没有总结出一些有用的经验,甚至还在为其屠杀平民的“战功”而飘飘然。
在中蒙边境诺门坎交战行动中,日军唯一的机械化部队安岗支队的惨败,才使得愚妄的日本陆军第一次感受到与现代战争要求的差距——安岗支队的各种装甲车辆,几乎都无法击毁苏联的T-26坦克。根据这一事实,日本军队才开始了对装甲车辆装备大威力火炮的尝试。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一式75毫米自行火炮
- 定型时间:1941年
简介
诺门坎战役的结果,日本军部决定在97式坦克底盘的基础上,开发可以装载75毫米或者更大口径火炮的“炮战车”,负责为装甲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并对付战场上一些坦克无法摧毁的目标。根据军方的要求,日立公司的龟有厂1939年开始研製新的自行火炮。新式自行火炮一直到1941年中期才完成了设计和样车製造,并于当年10月以“一式75毫米炮战车”的名义提交陆军野战炮学校进行测试。1941年底,该车通过了定型试验,这当然不奇怪,因为对于自行火炮的配属、战术使用等,日本军队完全没有相应的经验(甚至参加定型试验的个别人之前连坦克也没有见过),也没有进行更多的理论探讨。直到一式自行火炮通过了定型试验后,日本陆军才对这种全新类型战车在部队内配属、编成、战术使用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而这个问题,又或多或少的拖延了它的量产。一式75毫米自行火炮也是整个二战期间“大批量”在部伫列装的唯一一种自行火炮, 按照日军1942年确定的坦克部队编成,各个坦克师团和独立旅团下属的坦克联队,在编成内各拥有一个炮战车中队,装备一式自行火炮(75毫米和105毫米自行火炮)10辆。到战争结束前,驻守日本本土的坦克部队,机动炮兵中队则一般装备该车6辆(如坦克第4、5、6旅团)。该车的具体产量,已经没有确凿的数据,通常的说法是到1943年5月,日立龟有工厂共生产了124辆,另有一说是到1944年7月该厂又生产了55辆,还有一种说法是连同105毫米的1式自行火炮,共生产了138辆。
一式75毫米自行火炮的火力略强与德军40年代初装备的3号突击炮早期型,机动性大致相当,但防御性能明显低于3号突击炮,总体作战效能,大概可以用略低于3号突击炮早期型进行概括,也就是说,到40年代初,日军自行火炮的性能略低于德军的装备水平(美军同期还未完成自行火炮的定型和列装),但还没有出现质的差别。作为在战前完成开发并装备部队的第一种自行火炮,儘管产量不大,该车的装备却是日本自行火炮中是最多的,按照日本军队的规定,该车主要作为机动炮兵配属于坦克联队。1942年以后,一式75毫米自行火炮陆续装备了日军装甲部队,并参加了较多作战行动。驻菲律宾的坦克第二师团、驻缅甸的坦克第14联队,以及驻中国的坦克第3师团和关东军等都装备一定数量的该车。
儘管该车也是被日军确认的唯一可从正面击毁美国M4谢尔曼坦克并量产的装甲车辆,但是在实际战斗中也没有什幺突出的表现:1945年1月17日,日本坦克第二师团的200辆战车(主要是坦克,包括一部分自行火炮)在马尼拉近郊与美军6个坦克营的交战中,被美军摧毁了180辆,剩余全部被俘获,重见伊三少将阵亡、岩渊少将自尽,部队残部甚至需要步兵师团进行收容。在比基尼岛之战中,第二炮兵团的该车也没有对美军的行动产生多大影响,车辆全部也被击毁或者缴获。关东军各旅团装备的1式75毫米自行火炮,也在1945年8月下旬的交战行动中被苏军迅速击毁,根据苏军有关人员的回忆,日军装甲部队的威胁,甚至不如肉弹自杀对苏军的威胁更显着。到战争结束前,日本仅在本土的16方面军编成内,还有不到50辆一式75毫米和一式105毫米自行火炮可以使用。
性能数据
定型时间:1941年
成员:5人
外形尺寸(米):长5.90,宽2.32,高2.39
战斗全重(吨):15.9
武器:1门75MM90式野炮
发动机功率(马力):170
最大时速(公里/小时):38
防护(毫米):车体:正20/16侧/后25/20,战斗室:正/侧50/12
生产数量(辆):124、179和连同105毫米炮共138辆3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