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丰富的自然资源给了我们很多的财富,但是它也是有限的一份财富。那我们的地球有哪些资源,它们又该如何发掘,如何保护呢?本书就将为你讲述我们身边奇妙的世界。 自然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华春编着的《青少年应该知道的自然资源保护》对世界各种资源作了大致的介绍,更详尽地讲述了各种稀有的动植物资源,以及人类和自然资源之间的密切关係,《青少年应该知道的自然资源保护》是献给热爱自然的青少年朋友的一份精神大餐!
基本介绍
- 书名:青少年科普图书馆:青少年应该知道的自然资
-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 页数:182页
- 开本:16
- 作者:华春
-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802147478
内容简介
华春编着的《青少年应该知道的自然资源保护》是为了帮助广大青少年系统、全面、準确、深入地学习和掌握有关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团结出版社按照国家确定的学生科普知识标準所编辑出版的,用以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适应国家建设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广大农村、边远地区发展的需要,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该书符合广大青少年探究自然科学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慾望,相信一定会得到青少年朋友的欢迎和喜爱。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宝贵遗产的科学规划——自然资源探索篇
第一节 自然资源概述
第二节 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类
1.自然资源的特点
2.自然资源的分类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第四节 我国自然资源现状
1.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我国资源短缺状况日益突出
2.资源开发利用粗放,资源形势严峻
第五节 自然资源的保护和规划
1.如何保护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第六节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1.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
2.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3.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第七节 自然保护区及其作用
1.中国的自然保护区
2.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第二章 丰富物产的合理保护——自然资源学习篇
第一节 保护我们的母亲——土地资源
1.土地及其分类
2.中国土地的退化问题
3.中国土地问题的防治
4.保护我们的生命线——耕地
第二节 还地球美丽“皮肤”——草原资源
1.草原及其作用
2.保护草原资源
第三节 爱护地球之“肺”——森林资源
1.森林及其作用
2.保护森林资源
第四节 珍爱大自然的精灵——生物资源
1.什幺是生物?
2.植物的功能
3.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五节 珍惜我们的生命系统——水资源
1.水的分布特点及分类
2.水的作用
3.水资源的保护
第六节 珍视地球的馈赠——矿产资源
1.矿产及其分类
2.我国矿产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七节 看护好地球的母体——海洋资源
1.海洋的基本介绍
2.海洋资源的种类
3.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第八节 留住地球的“外套”——气候资源
1.气候的基本概念
2.气候的功能
3.气候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三章 营造和谐的人类家园——自然资源知识篇
第一节 大气的破坏问题
1.为什幺说臭氧层是地球“母亲”的保护伞?
2.全球变暖的温室效应是怎幺回事?
第二节 海洋的污染现象
1.海洋中出现神奇的红潮是怎幺回事?
2.“圣婴”——厄尔尼诺现象是怎幺回事?
3.“圣女”——拉尼娜现象是怎幺回事?
第三节 水资源与土地问题
1.为什幺有的地方会发生地面下沉?
2.为什幺说水资源枯竭已成为逼近人类社会的危机?
3.为什幺要恢复地球之肾——湿地?
4.为什幺说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是孕育沙漠的温床?
第四节 森林环保知识
1.为什幺说森林面积减少是地球之肺溃疡?
2.为什幺要回收废纸,保护森林?
第五节 生态保护知识
1.为什幺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2.为什幺6月5日被定为世界环境日?
3.为什幺要创立“地球日”?
4.环保产业为什幺发展迅猛?
5.为什幺要制定环境质量标準?
6.为什幺要进行环境监测管理?
7.“人与生物圈计画”是怎幺回事?
第一节 自然资源概述
第二节 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类
1.自然资源的特点
2.自然资源的分类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第四节 我国自然资源现状
1.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我国资源短缺状况日益突出
2.资源开发利用粗放,资源形势严峻
第五节 自然资源的保护和规划
1.如何保护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第六节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1.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
2.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3.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第七节 自然保护区及其作用
1.中国的自然保护区
2.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第二章 丰富物产的合理保护——自然资源学习篇
第一节 保护我们的母亲——土地资源
1.土地及其分类
2.中国土地的退化问题
3.中国土地问题的防治
4.保护我们的生命线——耕地
第二节 还地球美丽“皮肤”——草原资源
1.草原及其作用
2.保护草原资源
第三节 爱护地球之“肺”——森林资源
1.森林及其作用
2.保护森林资源
第四节 珍爱大自然的精灵——生物资源
1.什幺是生物?
2.植物的功能
3.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五节 珍惜我们的生命系统——水资源
1.水的分布特点及分类
2.水的作用
3.水资源的保护
第六节 珍视地球的馈赠——矿产资源
1.矿产及其分类
2.我国矿产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七节 看护好地球的母体——海洋资源
1.海洋的基本介绍
2.海洋资源的种类
3.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第八节 留住地球的“外套”——气候资源
1.气候的基本概念
2.气候的功能
3.气候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三章 营造和谐的人类家园——自然资源知识篇
第一节 大气的破坏问题
1.为什幺说臭氧层是地球“母亲”的保护伞?
2.全球变暖的温室效应是怎幺回事?
第二节 海洋的污染现象
1.海洋中出现神奇的红潮是怎幺回事?
2.“圣婴”——厄尔尼诺现象是怎幺回事?
3.“圣女”——拉尼娜现象是怎幺回事?
第三节 水资源与土地问题
1.为什幺有的地方会发生地面下沉?
2.为什幺说水资源枯竭已成为逼近人类社会的危机?
3.为什幺要恢复地球之肾——湿地?
4.为什幺说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是孕育沙漠的温床?
第四节 森林环保知识
1.为什幺说森林面积减少是地球之肺溃疡?
2.为什幺要回收废纸,保护森林?
第五节 生态保护知识
1.为什幺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2.为什幺6月5日被定为世界环境日?
3.为什幺要创立“地球日”?
4.环保产业为什幺发展迅猛?
5.为什幺要制定环境质量标準?
6.为什幺要进行环境监测管理?
7.“人与生物圈计画”是怎幺回事?
文摘
第一节 自然资源概述
在漫长的地球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充满神秘色彩的美丽富饶的大自然。千百年来,正是大自然中的自然资源,以各种形式,孕育诞生了人类悠长而厚重的文明史。因此,可以说,自然资源——孕育生命的海洋、承载万物生灵的土地、正在消失灭绝的数以万计的生物、变幻莫测的气候状况和千奇百怪的地球之最,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最丰厚的礼物,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及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的源泉。
既然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那幺,究竟什幺才是自然资源呢?
一般来说,自然环境中,凡是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诸要素,通常被称为自然资源。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自然资源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是环境的构成要素。
自然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自然资源,只包括实物性资源,即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价值,从而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天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
广义的自然资源,则包括实物性自然资源和舒适性自然资源的总和。
已经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称为“资源”,将来可能被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称为“潜在资源”。
按照自然资源的分布和被人类利用时间的长短,自然资源可分为有限资源和无限资源两大类,而有限资源,又可分为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
从自然资源存在的形态上划分,它又包括有形的土地、水体、动植物、矿产等资源和无形的光、热等资源。
自然资源仅为相对的动态概念,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科学技术进步,部分自然条件可转换为自然资源,如随着海水淡化技术的进步,在乾旱地区,部分海水和鹹湖水,有可能成为谈水的来源。
自然资源,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社会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
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人口与资源的矛盾、生产与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日益增加,水、能源和矿产资源的不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被破坏及其保护的矛盾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开始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强调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倡绿色GDP,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由于资源是有限的,各个国家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它的内容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核心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类
1.自然资源的特点
我们知道,自然资源具有可用性、整体性、变化性、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归纳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稀缺性。稀缺性是自然资源固有的特性。因为人类的需要实质上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则是有限的。相对于人类的需要,自然资源在数量上的不足,是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关係的核心问题。
(2)整体性。通常人类只是利用某种单一资源,甚至单一资源的某一部分。但实际上,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繫、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一个整体的複杂系统,如土地资源,是气候、地形、生物及水源共同影响下的产物。
(3)地域性。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因此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如石油资源,就相对集中于波斯湾地区。
(4)社会性。着名的美国地理学家卡尔·苏尔认为,“资源是文化的一个函式”,即自然资源,由于附加了人类劳动,而表现出社会性,或多或少都有人类劳动的印记。人类不仅变更了植物和动物的位置,而且也改变了它们所居住地方的地形与气候,甚至还改变了植物和动物本身。
(5)多用性。大部分自然资源,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例如一条河流,对能源部门来说可用作水力发电,对农业部门来说可作为灌溉水源,对交通部门而言则可能是航运线,而旅游部门又把它当成风景资源。
(6)可变性。自然资源,加上人类社会,构成“人类一资源生态系统”,并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这种变动,可表现为正负两个方面。正的方面,如植树造林、修建水电站等,使人类与资源的关係,呈现良性循环;负的方面,如滥伐森林、围湖造田,使资源退化衰竭,甚至加重自然灾害的破坏力。
除了以上特点外,各类自然资源,还有各自的特点,如生物资源有可再生性,水资源有可循环和可流动性,土地资源有生产能力和位置的固定性,气候资源有明显的季节性,矿产资源具有不可更新性和隐含性等等。
P2-8
在漫长的地球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充满神秘色彩的美丽富饶的大自然。千百年来,正是大自然中的自然资源,以各种形式,孕育诞生了人类悠长而厚重的文明史。因此,可以说,自然资源——孕育生命的海洋、承载万物生灵的土地、正在消失灭绝的数以万计的生物、变幻莫测的气候状况和千奇百怪的地球之最,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最丰厚的礼物,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及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的源泉。
既然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那幺,究竟什幺才是自然资源呢?
一般来说,自然环境中,凡是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诸要素,通常被称为自然资源。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自然资源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是环境的构成要素。
自然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自然资源,只包括实物性资源,即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价值,从而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天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
广义的自然资源,则包括实物性自然资源和舒适性自然资源的总和。
已经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称为“资源”,将来可能被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称为“潜在资源”。
按照自然资源的分布和被人类利用时间的长短,自然资源可分为有限资源和无限资源两大类,而有限资源,又可分为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
从自然资源存在的形态上划分,它又包括有形的土地、水体、动植物、矿产等资源和无形的光、热等资源。
自然资源仅为相对的动态概念,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科学技术进步,部分自然条件可转换为自然资源,如随着海水淡化技术的进步,在乾旱地区,部分海水和鹹湖水,有可能成为谈水的来源。
自然资源,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社会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
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人口与资源的矛盾、生产与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日益增加,水、能源和矿产资源的不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被破坏及其保护的矛盾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开始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强调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倡绿色GDP,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由于资源是有限的,各个国家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它的内容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核心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类
1.自然资源的特点
我们知道,自然资源具有可用性、整体性、变化性、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归纳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稀缺性。稀缺性是自然资源固有的特性。因为人类的需要实质上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则是有限的。相对于人类的需要,自然资源在数量上的不足,是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关係的核心问题。
(2)整体性。通常人类只是利用某种单一资源,甚至单一资源的某一部分。但实际上,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繫、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一个整体的複杂系统,如土地资源,是气候、地形、生物及水源共同影响下的产物。
(3)地域性。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因此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如石油资源,就相对集中于波斯湾地区。
(4)社会性。着名的美国地理学家卡尔·苏尔认为,“资源是文化的一个函式”,即自然资源,由于附加了人类劳动,而表现出社会性,或多或少都有人类劳动的印记。人类不仅变更了植物和动物的位置,而且也改变了它们所居住地方的地形与气候,甚至还改变了植物和动物本身。
(5)多用性。大部分自然资源,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例如一条河流,对能源部门来说可用作水力发电,对农业部门来说可作为灌溉水源,对交通部门而言则可能是航运线,而旅游部门又把它当成风景资源。
(6)可变性。自然资源,加上人类社会,构成“人类一资源生态系统”,并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这种变动,可表现为正负两个方面。正的方面,如植树造林、修建水电站等,使人类与资源的关係,呈现良性循环;负的方面,如滥伐森林、围湖造田,使资源退化衰竭,甚至加重自然灾害的破坏力。
除了以上特点外,各类自然资源,还有各自的特点,如生物资源有可再生性,水资源有可循环和可流动性,土地资源有生产能力和位置的固定性,气候资源有明显的季节性,矿产资源具有不可更新性和隐含性等等。
P2-8
序言
莽莽苍苍的山川大地,茫茫无际的宇宙星空,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神奇变化的大千世界中。面对异彩纷呈的自然现象,古往今来曾引发多少人的惊诧和探索。它是科学家研究的课题,更是充满了幻想和好奇的青少年渴望了解的知识。为了帮助广大青少年系统、全面、準确、深入地学习和掌握有关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团结出版社按照国家确定的学生科普知识标準,编辑出版了《青少年科普图书馆》大型丛书,应该说这是一个很有意义、值得支持和推广的出版工程。
加强科普教育和科普读物出版工作,是加快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中共十七大提出要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加快国家发展,要抓紧时机,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战略。把科教兴国战略放在第一位,就是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依靠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着眼于长远,努力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大量优秀的科普读物的出版发行正是科学的教育和普及的基础性工作,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文化基础工程。
加强科普教育和科普读物出版工作,同时也是我们社会文化建设的需要。中共十七大强调“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是“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明风尚”的重要内容,特别提出要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和边远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有关科普教育和科普读物出版发行工作,多年来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社会团体的广泛支持。2002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颁布实施,标誌着我国科普事业进入法制建设和发展的轨道。为持续开展民众性、社会性科普活动,中国科协决定从2(005年起,将每年9月第三周的公休日定为全国科普日。自2003年以来,为支持老少边穷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由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送书下乡工程。2009年2月,中国科协等单位五年内在全国城乡建千所科普图书室的活动举行了启动仪式。多年来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坚持不懈的送书下乡活动,推动了科普工作在全国,特别是在农村、边远地区和广大青少年中的开展,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适应国家建设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广大农村、边远地区发展的需要,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像《青少年科普图书馆》丛书这样一类科普读物的大量出版,符合广大青少年探究自然科学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慾望,相信一定会得到青少年朋友的欢迎和喜爱。希望有更多更好的青少年科普读物出版,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文化大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加强科普教育和科普读物出版工作,是加快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中共十七大提出要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加快国家发展,要抓紧时机,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战略。把科教兴国战略放在第一位,就是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依靠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着眼于长远,努力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大量优秀的科普读物的出版发行正是科学的教育和普及的基础性工作,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文化基础工程。
加强科普教育和科普读物出版工作,同时也是我们社会文化建设的需要。中共十七大强调“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是“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明风尚”的重要内容,特别提出要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和边远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有关科普教育和科普读物出版发行工作,多年来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社会团体的广泛支持。2002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颁布实施,标誌着我国科普事业进入法制建设和发展的轨道。为持续开展民众性、社会性科普活动,中国科协决定从2(005年起,将每年9月第三周的公休日定为全国科普日。自2003年以来,为支持老少边穷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由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送书下乡工程。2009年2月,中国科协等单位五年内在全国城乡建千所科普图书室的活动举行了启动仪式。多年来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坚持不懈的送书下乡活动,推动了科普工作在全国,特别是在农村、边远地区和广大青少年中的开展,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适应国家建设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广大农村、边远地区发展的需要,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像《青少年科普图书馆》丛书这样一类科普读物的大量出版,符合广大青少年探究自然科学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慾望,相信一定会得到青少年朋友的欢迎和喜爱。希望有更多更好的青少年科普读物出版,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文化大繁荣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