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政法学院套用社会科学研究院是上海政法学院设立的一个跨学科、跨院系的对策性研究机构。
基本介绍
- 现任校长:金国华
- 学校地址:求实楼五楼
- 研究所:12个
简介
本院概况
上海政法学院套用社会科学研究院是上海政法学院设立的一个跨学科、跨院系的对策性研究机构,旨在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以制度研究为核心,融合社会科学诸学科乃至自然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为国家重大公共政策的制定和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谘询和建议,以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连续性。研究院将努力建成国家法治建设和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智库”和“孵化器”,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的套用型对策性的学术重镇,以及高端研究、高端交流的学术平台。
本院领导
院长:金国华教授
副院长:王蔚教授、倪正茂教授、何平立教授
秘书长:胡戎恩 副教授
副秘书长:石其宝 副教授、李绍章 副教授、杨 华 副教授
发展规划
一、发挥法律学科优势,承担中国法治建设的“智库”的社会责任。
上海政法学院套用社会科学研究院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学术研究发展机构,秉承“开拓法学资源、指导法治实践、创新法治观念、引领法治前行”的宗旨,致力于为中国法治建设提供深入、客观、準确的解决方案和理论支持,推动中国法治建设的长效发展。
二、以法律为核心,开展法律、经济、政治等多学科学术研究资源的跨学科整合。
套用社会科学研究院下设有东方法治文化研究所、战略与国际关係研究所研究所、城市与犯罪学研究所等多个学术研究机构。这些学术研究机构研究领域广泛多样,成果卓着。同时,上海政法学院的学者在广泛领域内承担了国家和地方的重要研究课题,还接受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委託,对我国当前改革和发展中的多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而法治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将致力于“跨学科研究”,以重大对策性科研项目为平台,打破法律学科的专业划分、打通社会科学之间的学科界限、甚至打通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篱笆,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取向,以跨学科合作研究为主的研究方法,能够促进各学科中青年学者开阔学术视野、激发学术兴趣,能够提升中青年学者学术成果的社会价值。尤其是,上海政法学院中青年教学研究人员可以在原有扎实的法学专业功底基础上,具备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现实的关怀、更加深厚的历史责任感、更加敏锐的社会洞察力,跟上中国法学在恢复创建以后快速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面向现实、自主创新”的步伐。
三、整合社会资源,作为学术研究的强大平台,以提升上海政法学院科学研究层次。
◆以年刊的形式出版《上海法治与公共政策蓝皮书》,记录中国法治建设和公共政策制定中重要事件,从学术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向国际社会、国内民众展示中国和上海法治建设的成就和面临的真正问题与挑战。
◆每年春秋季举办“上海法治与公共政策高端论坛”,每年以重大公共政策为主题,邀请国内实务界、学界以及国际上对该公共政策问题的权威、高端人士,进行高层次、高水平对话,打造“真正面向国家治理现实、对策性研究平台”的品牌。
◆整合社会资源,作为学术研究的强大平台。以研究院的理事会作为平台,整合全社会的企业、社团资源,为研究院所用,为了研究院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
上海政法学院套用社会科学研究院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学术研究发展机构,秉承“开拓法学资源、指导法治实践、创新法治观念、引领法治前行”的宗旨,致力于为中国法治建设提供深入、客观、準确的解决方案和理论支持,推动中国法治建设的长效发展。
二、以法律为核心,开展法律、经济、政治等多学科学术研究资源的跨学科整合。
套用社会科学研究院下设有东方法治文化研究所、战略与国际关係研究所研究所、城市与犯罪学研究所等多个学术研究机构。这些学术研究机构研究领域广泛多样,成果卓着。同时,上海政法学院的学者在广泛领域内承担了国家和地方的重要研究课题,还接受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委託,对我国当前改革和发展中的多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而法治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将致力于“跨学科研究”,以重大对策性科研项目为平台,打破法律学科的专业划分、打通社会科学之间的学科界限、甚至打通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篱笆,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取向,以跨学科合作研究为主的研究方法,能够促进各学科中青年学者开阔学术视野、激发学术兴趣,能够提升中青年学者学术成果的社会价值。尤其是,上海政法学院中青年教学研究人员可以在原有扎实的法学专业功底基础上,具备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现实的关怀、更加深厚的历史责任感、更加敏锐的社会洞察力,跟上中国法学在恢复创建以后快速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面向现实、自主创新”的步伐。
三、整合社会资源,作为学术研究的强大平台,以提升上海政法学院科学研究层次。
◆以年刊的形式出版《上海法治与公共政策蓝皮书》,记录中国法治建设和公共政策制定中重要事件,从学术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向国际社会、国内民众展示中国和上海法治建设的成就和面临的真正问题与挑战。
◆每年春秋季举办“上海法治与公共政策高端论坛”,每年以重大公共政策为主题,邀请国内实务界、学界以及国际上对该公共政策问题的权威、高端人士,进行高层次、高水平对话,打造“真正面向国家治理现实、对策性研究平台”的品牌。
◆整合社会资源,作为学术研究的强大平台。以研究院的理事会作为平台,整合全社会的企业、社团资源,为研究院所用,为了研究院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
学者介绍
金国华,现为上海政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社会心理学、青年学学科主要学科带头人。1986年起任上海市青年学学会会长;1995年起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心理学会会长;2004年起任上海市法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法治研究会会长,上海市金融法制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他还曾任第八届全国青联委员、上海市青年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大学生研究中心主任,曾荣获“全国优秀团校教师”和“上海市育才奖”。2008年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中国青少年研究事业突出贡献奖”。1988年起历任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院长,上海大学副校长、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院长、上海政法学院院长。
王蔚,男,中共党员,复旦大学国际关係法学博士,曾任上海大学教授、文学院党委书记、《社会》杂誌社社长等职,现为上海政法学院教授、院长助理兼国际交流处处长、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系主任。
倪正茂,上海政法学院终身教授,首批“中国法学名家”之一。1957年入学复旦大学法律系,1961年毕业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法系。中国法律史学会、科技法学会、语言逻辑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法哲学会、生命法学会会长。曾应邀赴美国、 日本、 韩国及中国香港、 澳门 、台湾讲学、 交流。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社会与法制委员会主任,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常委、社会与法制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政协七、八、九、十届委员、常委,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人大第十三届代表。1988年、2003年获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奖,2004年获宝钢教育奖,2006年获“上海市首届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被列入“上海政法群英谱”。2011年《文汇报》以整版篇幅介绍了倪正茂的学术成就。为该报历史上首次如此介绍一位法学家。
何平立,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现为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曾在上海大学历史系、政治学系任教;历任上海大学政治学系主任等职以及上海市世界史学会、政治学学会、行政管理学会和法治研究会理事;被聘为华东师範大学、安徽省社科院、江苏省社联特约研究员和上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教授。
吴鹏森,男,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城市与犯罪研究所所长,财政部“城市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科研基地”项目主持人。先后担任安徽师範大学社会学教授,安徽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华东师範大学社会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先后担任的社会兼职有:中国社会学会理事,安徽省两课指导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农村社会学会副会长,华东师範大学校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市政治文明专家谘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和结题鉴定专家,东方讲坛讲师,上海市教委中学教材审查鉴定专家,国内多所高校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犯罪社会学、社会发展、社会保障等。
刘强,男,社会学硕士、法学博士、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套用社会科学研究院社区矫正研究所所长(原社区矫正研究中心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监狱学会理事、中国犯罪学会预防犯罪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监狱学会理事。
祁志祥,男,江苏大丰人,华东师大文学硕士,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学位委员会第四届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致力于文艺理论、美学、国学人文研究。曾主持并独立完成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文艺美学类项目“中国古代美学史的重新解读”、主持并独立完成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指南类规划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独立完成“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子项目“历代文学研究的经济维度”。
胡戎恩,博士、副教授,浙江温州人,2000年北京大学法律系硕士(导师白建军教授,论文《公司企业人员职务犯罪研究》),2004年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导师周旺生教授,论文《私有财产权的价值与立法保护》)。研究兴趣集中在私有财产权的法理学和立法学研究,2006年在法律出版社出版《走向财富——私有财产权的价值与立法保护》,该书评为2006年最受关注的100本法律图书。2007年参加中组部、团中央西部博士服务团,挂职担任贵州省铜仁地区行政公署专员助理二年。2010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流动的土地——贵州铜仁地区土地流转社会调查》。还兼职担任上海政法学院法治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秘书长、法治与立法研究所所长、贵州省铜仁地区行政公署经济顾问、上海工商联温州商会顾问、上海温州青年联合会副主席。
汤啸天,男,套用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犯罪学、被害人学、诉讼法学,善于在法学与新兴学科的边缘地带开拓新的研究方向。成果:着有《犯罪被害人学》等专着8部,发表论文90余篇,有多篇文章在《人民日报内部参阅》等高层次“内参”中发表。论文《基因及基因研究的法律控制》获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000-2001年)论文类三等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人民的选择》在2004年获上海市第五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 学术职务: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副主编,上海市法学会副秘书长,《上海法学研究》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研究所
东方法治文化研究所
东方法治文化研究所主要根据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承担社会普法工作,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过程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作深入的调查、研究。研究所着力推进上海法治文化建设和政法文化建设,促进政法机关执法活动的长效发展,从而进一步最佳化社会法治环境和提升市民的法律素养。
所长:金国华 教授
战略与国际关係研究所
战略与国际关係研究所主要对亚太经合组织和东亚经济合作、世界经济形势有较深研究,长期从事“入世”后中国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研究。研究领域包括:国际战略格局,世界政治问题,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世界和地区安全问题,各类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区域合作问题及中外关係。
所长:王 蔚 教授
比较法学研究所
以法律文化比较为总研究课题,分类研究比较宪法、比较刑法、比较民法、比较行政法、比较诉讼法等重点课题,并视研究所成员各自的兴趣研究其他分支课题,以出版《比较法学丛书》为成果形式,力争召开一些有影响的研讨会。
城市与犯罪研究所
城市与犯罪研究所是套用社会科学研究院下设的研究机构,研究所以社会学、犯罪学、刑法学、监狱学等相关学科为专业背景,整合校内外的研究力量,致力于研究中国城市的刑事犯罪、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问题研究。研究所将与学界和上海及全国相关实际部门建立联繫,形成合作关係,开展课题研究与学术交流。研究所获得了财政部和上海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正在建设中国城市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科研基地。
所长:吴鹏森 教授
社区矫正研究所
社区矫正研究所的前身是上海政法学院社区矫正研究中心,该中心在学院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于2003年2月成立。研究中心主任为刘强教授,兼任上海司法研究所副所长。中心成立的背景是:2003年1月28日,上海市委政法委召开了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动员大会,这意味着上海于2002年8月开始的社区矫治试点工作将在徐汇、普陀和闸北三个区全面推开。基于社区矫正的推进有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需要探索和研究,时任上海司法研究所所长的倪正茂教授倡导成立了社区矫正研究中心,配合社区矫正的试点,加强对相关理论与实践方面问题的研究,为我国非监禁刑罚制度的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2003年3月,社区矫正研究中心承接了上海市委政法委有关社区矫正的研究课题,标誌着我中心的研究工作正式拉开序幕。研究中心以此为平台,以研究课题为纽带,採取纵向、横向联合的形式开展了对不同层次社区矫正课题的研究。并且在教学、培训、国际交流方面取得多项成绩和突破。
研究中心的宗旨是:推动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促进我国刑罚制度改革,步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加强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的研究和探讨;搭建社区矫正的科研、教学、培训和国际交流的平台。
研究中心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科研
社区矫正研究所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中国法学会、上海市委政法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司法局、上海市监狱局等部门的社区矫正研究课题15项。先后出版社区矫正的专着、编着、译着、文集10多本,发表社区矫正的专业文章100多篇。在研究中心教师的指导下,我校十几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以社区矫正内容为选题,公开发表后,被引用率很高。目前由社区矫正研究中心公开发行的《社区矫正评论》刊物(以书代刊)不仅是展示最新、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和工作经验的平台,而且将成为社区矫正工作的服务视窗和探讨园地。
在研究所的积极参与和组织下,2003年12月,我院与上海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市爱心工程基金会联合举办了有全国第一批试点的六省市实务部门和学者参加的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研讨会;2006年10月,学院与马里兰大学在上海联合举办了“刑事司法与犯罪控制的新发展”国际研讨会;2009年11月,我院与法务部预防犯罪研究所、上海市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联合召开了主题为“瓶颈突破与前景展望”的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研讨会。
二、教学与培训
研究所十分注意将社区矫正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为刑罚执行和社区矫正领域的发展培养专业人才。我院从2004年以来已先后开设了《社区矫正》、《中外社区矫正制度比较》、《美国社区矫正》等课程,其中《社区矫正》被列入上海市教委的重点课程。学院的监狱学专业建设已被列入上海市教委教育高地建设和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社区矫正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我院已在本科监狱学专业中设立了社区矫正专业方向,可以为全国的社区矫正工作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
刑事司法学院和社会管理学院师资力量雄厚。部分教师在校内多次承担过面向上海以及外省市的社区矫正培训的任务。
三、国际交流
研究所还注重加强国际合作,得到过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中国法律中心、内布拉斯加大学刑事执法系、依阿华州立大学社会学系、马里兰大学犯罪学与刑事执法系、东肯塔基大学的执法与安全学院的积极支持,并分别与我中心开展合作研究。中心教师应邀作为访问学者到耶鲁大学法学院进行社区矫正比较研究,还多次参加在我国举办的国际社区矫正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并随团到美国、加拿大、菲律宾等国家进行社区矫正的调研。2010年,研究中心教师首次作为中国代表应邀参加在美国举办的国际社区矫正协会年会并作大会发言。
社区矫正研究所正积极努力,争取在科研、教学、培训以及国际交流方面取得更大的发展,为推动我国社区矫正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四、研究成果
1.《英国社区刑罚执行制度研究》(刘强主编,2011,中国法制出版社)
2.《社区矫正评论》卷一 (刘强主编,2011,中国法制出版社)
3.《社区矫正管理模式研究》(武玉红着,2011,中国法制出版社)
4.《社区矫正组织管理模式比较研究》(刘强主编,2010,中国法制出版社);
5.《美国社区矫正演变史研究》(刘强着,2009,法律出版社);
6.《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研究文集》(刘强、姜爱东、朱久伟主编,2009,公安大学出版社);
7.《解读(英国)社区刑罚》(刘强、王贵芳译,2009,公安大学出版社);
8.《社区矫正制度研究》(刘强主编,2007,法律出版社);
9.《美国未成年人矫正制度概要》(刘强编着,2005,公安大学出版社);
10.《各国(地区)社区矫正法规选编及评价》(刘强主编, 2004,公安大学出版社);
11.《美国社区矫正的理论与实务》(刘强编着,2003,公安大学出版社)。
五、研究所领导
所长:刘 强 教授
国学研究所
国学研究所是研究院下属的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的平台。研究所整合校内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力量,致力于孵化国学研究成果,在承担全校公选课《国学人文教程》教学,对本科生进行文化普及和人文教育的同时,努力联繫实际,将国学人文精神讲座开到社会各界,同时与上海市及全国学界国学研究专家建立学术联繫,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展开学术交流,扩大学院影响力,打造上海政法学院国学研究品牌。
已出版的国学研究主要成果:
《国学文学读本》,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人学史》,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美学原理》,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美学通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历代文学研究的经济维度》,河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所长:祁志祥 教授
信用经济与法制研究所
运用学院法律研究的强项,结合经济社会管理中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的需求,通过加强诚信法治宣传,加大诚信教育,在全社会範围内形成良好的守信氛围。帮助和服务政府积极行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有效地推进企业信用管理建设。协同并引导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发展壮大。
法制与社会研究所
研究所以“立良法、行善政、限公权、谋民利”为宗旨,剖析法治与社会管理、民主制度与民生改善、政府与社会组织、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等方面的相互关係,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推动加强民生制度建设,建构以权利为导向的社会政策体系,增强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完善社会管理的运行机制。
立法与法治研究所
主要以立法学为研究视角,运用实证研究、社会调查等方法,研究和记录中国法治发展,每年定期发布法治指数报告,推动中国的法治进程。
所长:胡戎恩 博士
生命法学研究所
生命法以研究有关生命的法律问题为旨要,开展生命法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公共健康法律问题研究、安乐死法律问题研究、爱滋病法律问题研究、毒品法律问题研究、心理健康法律问题研究、医患关係法律问题研究、基因技术法律问题研究、器官移植法律问题研究、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法律问题研究、脑死亡法律问题研究等。
新闻传播法制研究所
新闻传播法制研究所将开展欧美新闻传播法律与制度研究,中国及欧美新媒体规制研究,并进行决策谘询,为政府提供决策资源。
城市公共安全科研基地
研究成果:海权战略与国防政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