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教育部现代製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2020-05-14 09:05:34) 百科综合

教育部现代製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现代製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在2007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在整合了贵州省现代製造技术重点实验室、贵州省製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贵州省CAD套用工程技术中心、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贵州大学CAD/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优势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的,建设地点为贵州大学蔡家关校区,现于贵州大学西校区办公,现代製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楼正在建设中。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现代製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外文名:Key Laboratory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Guizhou University 
  • 所属单位:贵州大学
  • 成立时间:2007年8月
  • 类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简介

现代製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在整合了贵州省现代製造技术重点实验室、贵州省製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贵州省CAD套用工程技术中心、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贵州大学CAD/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优势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建设地点为贵州大学蔡家关校区。
现代製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勇于创新、具备多学科研究背景的学术队伍,汇聚了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多名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批年轻有活力的学术和技术骨干。形成了製造大数据与製造信息系统、航空航天高端装备设计与製造、山地农业智慧型装备研发与套用、表面工程与抗疲劳製造技术等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目前具有固定人员59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柔性引进)、ESI高被引科学家1人,中国高被引学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贵州省百层次人才7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9人,贵州省科技拔尖人才3人;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省管专家11人,博士生导师30名,教授44名。固定人员中40岁以下占比26.7%,大都具有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经历,4人入选贵州省百层次创新型人才等省级人才计画。行政上具有主任1名,常务副主任、副主任各1人,专职实验管理人员2人。拥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新工科教学项目1个,省级创新团队6个。
在培养研究生方面具有较丰富的经验,现代製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独立培养及联合培养了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同行的公认。依託教育部现代製造技术重点实验室、贵州省现代製造技术重点实验室、贵州省製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及贵州大学的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两个省级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具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机械製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博士的培养基础与能力;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建立了机械工程项目博士后工作站,接受本学科博士后研究人员。近5年培养本科生1800余人、硕士生584人(已毕业238人)、博士生68人(含联合培养,已毕业32人)。此外,学科还承担了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国家精品课程、机械製造及其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质量工程”项目等。
现代製造技术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先进齐全,仪器设备使用率高,大型仪器和设备的开放和共享程度高。具有5个专业实验室、4个研究所、2个工程中心(贵州省CAD工程技术中心、贵阳市製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生产力促进中心(贵州省製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并设有1个管理办公室、一个培训基地(贵州省製造业信息化培训基地),实验室面积超过7200平方米,万元以上设备710多台(套),价值5000万以上。此外,现代製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贵州大学花溪新校区建设规划面积近8000平方米,目前此楼已经完成主体建设,进入装修阶段。
现代製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由谢庆生教授任主任,李少波教授、黄海松教授任副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由国家863计画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孙家广院士担任。近年,现代製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本学科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350项,其中包括国家863计画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发改委专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计画、教育部项目等国家部委项目。财政拨款项目总经费1.3亿元;发表SCI论文133篇、EI论文235篇,ESI高被引5篇。1人连续3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录,2人连续4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出版专着、教材各8部,授权发明专利111件;获国家/省部级奖项2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机械工业协会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成果转化二等奖2项。与企业联合攻关、技术转让,企业新增产值30多亿元。承担了系列政策谘询、产业规划等,制定标準规範5项。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在“十五”、“十一五”实施地方製造业信息化工程期间,为一大批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及技术培训。在中国贵航集团公司、中国江南航天集团公司、中国振华集团公司、贵州同济堂製药有限公司、贵阳南明老乾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以及一批地方骨干企业的科技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承担和完成了贵州省製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套用示範、贵阳市企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套用示範、基于知识的虚拟样机设计系统的开发与套用、中药自动化生产线综合套用研究、基于可持续进化算法的创新设计与模式识别、异构信息系统集成技术、基于E-HUB的製造资源管理系统、机电系统创新设计、冷拉伸滚压精密成形装备、高强度紧固件滚压强化技术与装等关键技术研究等一批重大项目,为我国和贵州省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作出了有成效的工作。
学习借鉴国内相关重点实验室的经验及“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重点实验室紧密结合我国及贵州省製造业发展的重要需求,围绕国家及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瞄準国际前沿,在製造大数据与製造信息系统、航空航天高端装备设计与製造、山地农业智慧型装备研发与套用、表面工程与抗疲劳製造技术四大重点领域开展研究,构建了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平台,形成优势队伍,突破关键技术,培养技术队伍,形成支撑体系,为我国及贵州省製造企业实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战略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和良好的套用服务,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成为具有知名和影响力的现代製造技术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实验室领导

主任:谢庆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谢庆生贵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贵州省人大副主任。目前为现代製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贵州省现代製造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十五”863计画CIMS主题专家组成员,贵州省省管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贵州省製造业信息化专家组组长,贵阳市企业信息化专家组组长。担任西南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中科成都计算机套用研究所兼职博士生导师;担任《计算机集成製造系统》杂誌编委、《中国製造业信息化》杂誌编委、《中国机械工程》杂誌社副董事长、《数字製造科学》杂誌编委会副主任、《现代机械》杂誌编委会副主任、《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杂誌编委、《机械与电子》杂誌高级顾问等。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集成製造系统技术,近年集中于网路化製造研究方向。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着3部、教材1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其它奖励十余项。先后主持重大科技项目4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863计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发改委计画项目、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资助项目、地方经济建设重大项目等。
教育部现代製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常务副主任:李少波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现代製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李少波,男,1973年11月生,中共党员,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党委委员、院长,兼任现代製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智慧型製造、製造大数据等。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贵州省省管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省首批百层次创新型人才、省级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已发表论文200余篇,SCI/EI收录80余篇次,出版专着3部,译着1本,软体着作权登记20余项、专利9项。被鉴定为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成果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三等奖3次,贵阳市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
副主任:黄海松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海松,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代製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方向:智慧型製造,製造大数据;贵州省製造业信息化专家组专家,贵州省“科技创新工程技术服务团”专家。近5年,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画、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等省市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EI/CSSCI收录15篇;获专利39件,软体着作权6项;出版教材1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其它奖励10余项。
教育部现代製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组织机构

学术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学术领导机构,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委员若干名,秘书1名。其职能是把握实验室研究方向、制定和审查重大科学研究计画及人才培养计画、审批开放基金课题、评审研究成果、审议重大学术活动、协调开发事宜、组织论文答辩等。日常工作由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负责,学术秘书协助。重点实验室每年定期召开1次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或根据工作需要临时集结。
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孙家广教授担任省部共建现代製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孙家广,清华大学教授,国家863计画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1946年1月出生于江苏镇江。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控系,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信息学院院长、软体学院院长,同时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指委副主任、软体工程教指委主任、中国工程图学学会理事长。
孙家广教授长期从事计算机图形学、辅助设计技术及软体工程与系统的教学研究开发,负责研製了有我国智慧财产权的三维产品与工程数字建模、集成化CAD/CAM软体、产品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PDM/PLM)系统及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EIS)等大型软体。
姓名
性别
职称
工作单位
在国内外学术机构任职情况
国家级人才计画等荣誉
行业部委人才计画
备注
1
孙家广
教授、院士
清华大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软体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任
2
谭建荣
教授、院士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
副主任
3
谢庆生
教授
贵州大学
贵州大学现代製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跨世纪优秀科技人才
副主任
4
周明
教授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委员
5
许剑锋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委员
6
刘成良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机电控制研究所所长,上海智慧型製造研究院副院长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委员
7
陈雪峰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委员
8
林明锦
教授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巴渝学者”计画特聘教授
委员
9
刘检华
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万人计画青年拔尖人才
委员
10
刘坚
教授
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委员
11
陶飞
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委员
12
李少波
教授
贵州大学
贵州大学现代製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工程学院院长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百层次创新型人才
委员
13
王锦荣
教授
贵州大学
贵州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贵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科瑞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百层次创新型人才
委员
14
梁益龙
教授
贵州大学
贵州大学现代製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贵州省省管专家
委员
15
黄海松
教授
贵州大学
贵州大学现代製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贵州省教育厅科技拔尖人才
秘书
研究机构
现代製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贵州大学贵州省现代製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机械工程学院相关专业实验室为基础而建。实验室下设学术委员会、5个研究室(网路化製造研究室、製造信息系统研究室、近净成形研究室、表面工程研究室、改性摩擦材料研究室)、2个工程中心(贵州省CAD工程技术中心、贵阳市製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生产力促进中心(贵州省製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并设有1个管理办公室、一个培训基地(贵州省製造业信息化培训基地),2年建设期满,实验室全职在编人员达到50人。
组织架构
现代製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在2007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的研究方向及研究所,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实验室的组织架构如下:
教育部现代製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研究队伍

学术带头人
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一带头人:谢庆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导
谢庆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製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十五”863计画CIMS主题专家组成员,贵州省省管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十五”贵州省製造业信息化专家组组长。主持重大科技项目4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863计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发改委计画项目等;发表论文100余篇,SCI/EI收录38篇;出版专着3部、教材1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其它奖励十余项。
研究方向1:製造大数据与製造信息系统
(1)学术带头人:李少波工学博士教授,博导
李少波,男,1973年11月生,中共党员,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党委委员、院长,兼任现代製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智慧型製造、製造大数据等。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贵州省省管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省首批百层次创新型人才、省级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已发表论文200余篇,SCI/EI收录80余篇次,出版专着3部,译着1本,软体着作权登记20余项、专利9项。被鉴定为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成果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三等奖3次,贵阳市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
(2)学术带头人:贾西贝工学博士教授,柔性引进
贾西贝,工学博士、教授,2002至2003年任职于Sun中国工程研究院,2004年获英国政府ORS奖学金资助赴爱丁堡大学留学并成为樊文飞教授的博士生,2008年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从事数据质量相关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其中,2008至2009年入选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即苏格兰科学院)Enterprise Fellow。在国际顶级和一流资料库会议及学刊发表10余篇论文,获两项美国专利,两项中国专利,2007年获IEEE国际数据工程大会(ICDE)最佳论文奖。
(3)学术带头人:王锦荣工学博士教授,博导,ESI高被引学者
王锦荣,教授,博士生导师,是贵州省省管专家、百层次创新型人才。2015-2017年,连续3次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14-2017年,连续4次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近五年,主要从事叠代学习控制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等项目20余项。出版英文专着2部,在Nonlinear Dynamics、Systems Control Letters、European Journal of Control等期刊发表SCI二区以上论文50余篇。目前有1篇论文入选ESI热点论文、20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4)学术带头人:黄海松工学博士教授,博导
黄海松,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製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方向:智慧型製造,製造大数据;是贵州省製造业信息化专家组专家,贵州省科技拔尖人才,《包装工程》、《现代製造工程》等杂誌编委、审稿人;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计画等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获专利39件,软体着作权6项,出版教材1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次,获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指导老师10余次。
(5)学术带头人:杨观赐工学博士教授,博导
杨观赐,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画子课题、工信部项目等近20项。在《Applied Intelligence》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SCI/EI收录论文40余篇次),出版专着1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及软着10余项;成果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贵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贵州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三等奖1次。
研究方向2:航空航天高端装备设计与製造
(1)学术带头人:杨旭东工学博士教授,博导
杨旭东,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航空航天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装备、物流自动化技术与装备等领域的科研工作,具有丰富的产品研发和工程实践经验,主持过多个军工及民用大型自动化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承担或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画课题、国家智慧型製造项目等20余项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EI收录2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
(2)学术带头人:邓朝勇工学博士教授,博导
邓朝勇,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获贵州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百层次人才、贵州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20余项,6项国际发明专利。目前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
(3)学术带头人:谈建工学博士教授,博导,柔性引进
谈建,博士,获美国纽约大学硕士及博士,美国西北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Kellogg-HKUST) EMBA。曾作为联合创始人和研发副总裁创建AvePoint;先后在美国朗讯科技,美国广域网实验室和英国电讯从事并领导过十余次大中型科研项目,并担任高级管理职务。在国际顶级专业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并多次在国际专业会议做报告。
(4)学术带头人:赵津工学博士教授,博导
赵津,博士(法国里尔中央理工大学),教授。主要研究特色装备研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重大科技等10余项。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2017.08-2018.02)、法国里尔中央理工高级访问学者(2017.01-02)、日本九州工业大学访问学者(2015.03-2016.03)。是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现代机械》编委等。曾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首届全国高校微课大赛优秀奖等。
(5)学术带头人:陶猛工学博士教授,博导
陶猛,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机械振动与噪声控制、声振问题计算方法等。是贵州省百层次创新型人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论文20余篇。
研究方向3:山地农业智慧型装备研发与套用
(1)学术带头人:张覃工学博士教授,博导
张覃,工学博士,教授,博导。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百层次创新型人才。2014至2017年连续四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主要围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工艺和装备开展研究。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画、国家科技支撑计画、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省部级及企业科研项目等。申请专利50余件,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十一五”国家科技计画执行突出贡献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
(2)学术带头人:李家春 工学博士教授,博导
李家春,博士,教授。研究领域:智慧型农业装备、环境装备研发、热工设备开发、结构分析;主持国家支撑计画项目、贵州省重大专项、工业攻关、农业攻关、企业委託等各类项目1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10项、发表论文40余篇,曾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次、贵州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贵州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
(3)学术带头人:张大斌工学博士教授,博导
张大斌,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机电一体化集成控制、人工智慧与智慧型製造、农业装备等,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和参与了20余项科研项目。出版着作4部,发表论文65篇(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EI论文13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8件,获贵州省党委政研系统优秀调研文章评选活动优秀奖。
(4)学术带头人:张富贵工学博士教授
张富贵,博士,教授。研究农业信息化,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生物信息检测技术等。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农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教育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农业工程学报》编委、贵州省农业工程学会理事、贵州省农业机械学会理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基金项目1项,省农业科技攻关项目2项,省科技厅重大专项子课题2项以及多项菸草公司课题。制定地方标準2项,发表论文80余篇。
研究方向4:表面工程与抗疲劳製造技术
(1)学术带头人:马克俭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导
马克俭,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材料与结构强度博士生导师,教授。主要研究刚结构抗疲劳技术、新型预应力钢格线结构、材料与结构强度等。出版专着4部,主编参编新型结构体系技术规程3本,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六项,全国发明展览会金牌两项、全国创造发明竞赛一、二等奖各一项、香港孺子牛金球奖一项、国家发明专利23件、实用新型专利36件。
(2)学术带头人:梁益龙工学博士教授,博导
梁益龙,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贵州省省管专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热处理学会理事、贵州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材料热处理分会主任委员,材料热处理学报编委、金属热处理杂誌编委、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评审专家、省国资委专家谘询委员会委员、省发改委高技术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省科技厅新材料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新型金属材料、材料强度与断裂以及热加工装备的教学、研究开发工作。获国家发明专利37件,发表SCI/EI收录论文50余篇。
(3)学术带头人:刘其斌 工学博士教授,博导
刘其斌,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省省管专家、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中国光学学会雷射加工专业委员会理事。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等各类课题20余项。宽频雷射熔覆梯度生物陶瓷複合涂层及其生物活性项目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1篇。获发明专利13项,美国国家发明专利1项。出版专着1部,获省科技进步奖4项,青年科技奖1项,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1项。获宝钢优秀教师奖1项。
(4)学术带头人:吴怀超 工学博士教授,博导
吴怀超,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省百层次创新型人才、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摩擦与润滑技术。2015年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出站,同年荣获贵州省青年科技奖;2016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近20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
客座教授
杨叔子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艾 兴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教授
吴 澄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周 济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孙家广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钟 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
李伯虎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二院研究员
李培根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柴天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
王天然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
宋天虎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研究员
刘 飞 重庆大学教授
周祖德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
姜澄宇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陈子辰 浙江大学教授
林忠钦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卢秉恆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查建中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陈 新 广东工业大学教授
李荣彬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
魏贻辉 美国E2open公司副总裁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丹麦技术大学)范衠博士
美国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大学)胡建军博士
研究骨干
吴扬东 博士、副教授
吴扬东,男,汉族,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先进制造模式及製造信息系统。1969年4月生;2000年7月于贵州工业大学参加工作,2005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2007年获浙江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承担了国家863计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市科研项目近10项,共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的科研项目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
刘丹 博士、副教授
刘丹,女,汉族,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表面工程技术等。1976年2月生;1999年7月于贵州工业大学参加工作;2006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2007年获浙江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承担了国家863计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市科研项目近10项,共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的科研项目获贵阳市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
袁庆霓 讲师、博士
袁庆霓,女,1976年生,讲师,西南交通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製造业信息化、网路化製造资源管理等。承担了国家863计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市科研项目近10项,共发表论文近20篇,参与的科研项目获贵阳市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
周 兴 讲师、博士
周 兴,男,1978年生,讲师,西南交通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製造业信息化、网路化製造资源管理等。承担了国家863计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市科研项目近10项,共发表论文近10余篇,参与的科研项目获贵阳市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
5)伍涛
6)陆丰
7)王庆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