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姜母鱼

(2020-02-08 09:24:15) 百科综合
姜母鱼

姜母鱼

姜母鱼,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 1855) ,真鲈科鳜属的一种鱼类。姜母鱼是鳜在福建的俗称,鳜生活于江河湖泊中,不喜集群,白天潜居,夜间溯河上游,夏秋季随洪水游向江河下游。5~6月晴天在上游砾石底、水深不到1米的急流河滩产卵。3龄时成熟。生长快,体长大者可达500毫米,体重5公斤。棘有毒。产卵季节产量高。广泛分布于全省各江河、湖泊。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姜母鱼
  • 拉丁学名: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 1855) 
  • 别称:鳜花鱼、季花鱼、鳜(福建)
  • 二名法:Siniperca chuatsi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 :硬骨鱼纲
  • 亚纲:辐鳍亚纲
  • :鲈形目
  • 亚目:鲈亚目
  • :真鲈科
  • :鳜属
  • :鳜
  • 分布区域:鳜鱼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平原的江河湖泊

简介

鳜(Sinipercaspp)属,,鳜亚科,鳜属。俗称:鳜花鱼、季花鱼、桂花鱼、桂鱼、鯚鱼。
英文名:Chineseperch。

特点

体较高而侧扁,背部隆起。口大,下颌明显长于上颌。上下颌、犁骨、口盖骨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小齿,前鳃盖骨后缘呈锯齿状,下缘有4个大棘;后鳃盖骨后缘有2个大棘。头部具鳞,鳞细小;侧线沿背弧向上弯曲。背鳍分二部分,彼此连线,前部为硬刺,后部为软鳍条。体黄绿色,腹部灰白色,体侧具有不规则的暗棕色斑点及斑块;自吻端穿过眼眶至背鳍前下方有一条狭长的黑色带纹。

习性

鳜一般栖息于静水或缓流的水体中,尤以水草茂盛的湖泊中数量最多。冬季不大活动,常在深水处越冬,一般不完全停止摄食。春季天气转暖时,则游到沿岸浅水区觅食;此时的雌雄鱼白天都有侧卧在湖底下陷处的卧穴习性,夜间在水草丛中活动、觅食。主要以其它鱼类为食,1-2月摄食较差,6-7月最为旺盛,生殖期採食强度稍下降。鳜鱼通常长至2冬龄,在东北须至3冬龄才达性成熟,亲鱼于5-7月集群于夜间在平缓的流水环境中产卵。6-7月为产卵盛期,怀卵量为3-20万粒。
姜母鱼
2.吃鳜鱼有“痨虫”的作用,也就是说有利于肺结核病人的康复;
3.鳜鱼肉的热量不高,而且富含抗氧化成分,对于贪恋美味、想美容又怕肥胖的女士是极佳的选择。

适宜人群

一般人都可以食用
1.适宜体质衰弱,虚劳赢瘦,脾胃气虚,饮食不香,营养不良之人食用;老幼、妇女、脾胃虚弱者尤为适合;
2.有哮喘、咯血的病人不宜食用;寒湿盛者不宜食用。

食疗作用

鳜鱼又称作花鲫鱼,它肉质细嫩丰满,肥厚鲜美,内部无胆少刺,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誉之为“水豚”。意思是其味如同河豚一样鲜美;还有人将其比成天上的龙肉,说明鳜鱼的风味的确不凡。所以鳜鱼历来被认为是鱼中上品、宴中佳肴春季的鳜鱼最为肥美,被称为“春令时鲜”。
《开宝本草》:鳜鱼,益气力,令人肥健。
《随息居饮食谱》:鳜鱼甘平,益脾胃,养血,补虚劳,远饮食,肥健人。
《品汇精要》:患寒湿病人不可食。
鮨科动物鳜鱼的肉。鳜鱼又称鳜豚、翘嘴鳜鱼、石桂鱼、锦鳞鱼、桂鱼、鳌花鱼。广泛分布于我国各江河、湖泊中。获得后,去鳃、鳍、内脏等,洗净鲜用。
[性能]味甘,性平。能补气血,益脾胃。
[参考]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B2和烟酸、钙、磷、铁等成分。
[用途]用于气血不足,虚劳羸瘦;脾胃虚弱,食慾减退等。[用法]煎汤,入菜餚。
[注意]《本草品汇精要》载:“患寒湿病人不可食”。供参考。
[附方]鳜鱼羹:鳜鱼250g,切段,百合30g,薏苡仁30g。一同煮熟,略加猪脂、食盐调味服食。
张杲《医说》说:“越州邵氏女年十八,病劳累年,偶食鳜鱼羹遂愈。观此正与(本草)补劳、益胃、杀虫之说相符。”(据《本草纲目》)但实际上恐非“杀虫”(有抗结核的作用),而在于补虚扶正。本方加入百合、薏苡仁取其能补脾滋肺、补土生金。用于肺痨病人的辅助治疗或脾虚气弱、气血不足等。
【别名】桂鱼。
【归经】归脾、胃经。
宜:体质衰弱,虚劳赢瘦,脾胃气虚,饮食不香,营养不良者宜食。
忌:鳜鱼性平补虚,诸无所忌。

药用价值

【药名】鳜鱼
【别名】鳜豚、水豚、石桂鱼、蘮鱼、锦鳞鱼、桂鱼、鯚鱼、鳌花鱼、母猪壳
【汉语拼音】guiyu
【英文名】Mandarin fish, Anbua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iniperca chuatsi(Basilewsky)
【归经】脾;胃经
【功效】补气血;益脾胃
【科属分类】鮨科
【拉丁文名】Siniperca chuatsi
【主治】虚劳嬴瘦;脾胃虚弱;肠风便血
【生态环境】该鱼是我国特产。食物主要为鱼类、虾类等。
【採收和储藏】春、秋季捕捞。捕后,除去鳞片及内脏,洗净,鲜用。或晒乾。
【资源分布】分布于国内各江河、湖泊中。
【动植物形态】鳜鱼,体侧扁,较高,背部隆起。头侧扁,口大,略倾余,下颌突出。侧线鳞121-128,背鳍Ⅻ-13-15,臀鳍Ⅲ-9-11。体色棕黄,背部橄榄色,腹部灰白。体侧及各鳍的软鳍部分,皆有大形黑色斑点。由吻端穿过眼径有一条黑纹。
【性味】味甘;性平
【药材基源】为鮨科动物鳜鱼的肉。
【用法用量】内服:蒸食,适量;或烧存性,研末,酒调服。
【出处】《中华本草》

鳜鱼的钓法

(1)钓具。以手竿(5.4-6.3米)和竹製轮竿为好。海竿使用得当亦可。钓线直径0.25-0.3毫米,海竿钓线可粗些,钩用5或6号长柄拱背白狐钩,不用浮漂。坠子宜轻,一般为8-10克,球形铅坠最佳。线宜长,比竿长出0.6-1米。
(2)钓饵。以活虾活鱼做饵。活虾可就地向渔家购买,3-5厘米长的最好,用竹製虾笼或用塑胶纱布缝製成圆筒状,大小以手能宽鬆探取虾子为宜,装虾并养在河水里。用时将虾的两只钳摘掉,用钩尖顺虾身纵轴剌入虾背部挂住。注意不宜太深,以免把内脏弄伤造成死亡。
(3)钓法。手竿钓法:挂好钓饵后,可直接抖腕抛出,也可手持铅坠抛出饵钩。钓点一般是浪与浪之间平静迴旋的水域。钓饵在浪花的顶托下时起时伏,引诱鳜鱼追逐、捕食。竿不离手,注意鱼线被水浪冲动的方向,手腕不时地轻轻拉动,以免钩挂水底岩礁。当感到竿梢有啄食,下弹震动时,应迅速抖动手腕提竿。提竿时机必须把握好,太早如点动不下弹,则钩未进鱼嘴;太迟则饵钩入喉太深很难取出。取钩时注意手指勿被刺伤。用手抓鱼要一把抓紧,否则被鳜鱼背鳝毒刺刺中,不但疼痛难忍,还极易发炎红肿。
轮竿钓法:竹製轮竿较海竿快捷,一般竿身较短(1-1.5米),且韧性远远优于海竿。钩用较大的方钩,系单钩;坠子可比手竿坠子稍重,15克左右,用小活鱼做饵(以白鲦为好)。用钩挂住小鱼的上齶,将饵钩向急浪中抛出,随浪缓缓放线,并频频回拉。目的是增加大鳜鱼追食的机会,另外也避免钩挂住水下岩礁或其他杂物;一旦竿梢负重并伴有弹震感,应立即抬手拉动轮竿,把鱼钩牢,然后试探着拉动收线。如拉不动,那是鱼进了岩洞,则不用急躁,可左右方向试拉,引诱鱼儿出洞。如鱼要线,则适当放线,不可硬拼。鱼儿能拉动时,则转动绕线轮,将鱼带至岸边浅水,用抄网起鱼。用此法钓到的鳜鱼一般较大。
海竿钓法:基本上用轮竿钓法。但钩可用串钩,坠子用扁坠为好。饵料可虾和小鱼同时使用。饵钩抛出落水一剎那,应逆水收线,引鱼追赶饵钩。海竿易挂岩石和其他障碍物,容易造成折竿、断线、跑鱼,是其缺点。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