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国汉文化旅游同盟

(2020-02-08 06:27:01) 百科综合
中国汉文化旅游同盟

中国汉文化旅游同盟

中国汉文化旅游同盟于2007年10月28日在江苏徐州缔结,这是中国第一个以汉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合作组织。

2007年10月28—30日,第二届徐州汉文化旅游节在徐州市举行。28日上午,中国汉文化旅游同盟缔结仪式暨汉文化旅游发展研讨会上,徐州、商丘、洛阳、宿迁、宿州、连云港、酒泉、济南、西安、太原、郑州、宝鸡、亳州、汉中、淮安、淮北、淮南、乐山、临沂、鹹阳、扬州、枣庄、曲阜、兴山24座汉文化旅游城市,共叙汉风神韵,缔结同盟之谊。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汉文化旅游同盟
  • 成立时间:2007年10月28日
  • 成立地点:江苏徐州
  • 属性:旅游合作组织
  • 同盟城市数量:24个

缔结背景

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誌,江苏徐州在汉文化旅游方面已经做出了特色品牌,在徐州市的倡导下,缔结中国汉文化旅游同盟的24个城市将在汉文化旅游线路组合、联手拓展国际客源市场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合作。
来自商丘、洛阳、西安、汉中、郑州、扬州等24个汉文化城市旅游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及相关学者、专家汇聚徐州,研讨整合开发汉文化旅游资源与产品,联手塑造汉文化旅游品牌,推进旅游市场互动等事宜,以诚信合作、互利双赢为目标。
此次参加缔约的城市东至连云港,西至酒泉,南至乐山,北至太原,分属9个省,其中大多数是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有的还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丰富的两汉文化资源是24个城市的共同特色。汉文化旅游同盟将以共同打造汉文化旅游品牌为基石,在旅游线路组合与产品包装、相互呼应举办汉文化主题旅游、联手拓展国际客源市场等方面展开合作。
“中国汉文化旅游同盟”的成立,更是突破区域旅游合作的传统框架,对提升汉文化的整体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资源共享、市场联动、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区域经济发展新局面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同盟城市

徐州

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12月28日),刘邦出生于丰邑(今徐州丰县)中阳里。
沛县歌风台沛县歌风台
西汉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封韩信为楚王,于下邳县(今邳州市)置楚国。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韩信被杀,楚国被废。同年,刘邦封异母弟刘交为楚王。于彭城县(今徐州)置楚国,属徐州刺史部。
汉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楚王刘延寿因参与七国之乱失败畏罪自杀,楚国被除。地削为彭城郡。
西汉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刘嚣被封为楚王。王莽时废除楚国。
东汉时,汉光武帝封子刘英为楚王,建楚国。后因楚厉王刘英为图谋取代汉明帝被废去王位,而后自杀。汉明帝废除楚国改为楚郡。
徐州汉文化景点:徐州汉文化景区、徐州汉城、沛县汉城、丰县汉皇祖陵景区、沛县汉高祖原庙、泗水亭、歌风台、拔剑泉、徐州汉楚王陵墓群、狮子山楚王陵、龟山汉墓、北洞山汉墓、徐州水下兵马俑博物馆、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等。

商丘

秦朝于睢阳县(今河南商丘睢阳区)置砀郡。秦朝末年,刘邦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吴广于大泽乡起义,攻下商丘境内的酇县(今永城西)、柘县(今柘城县),成为张楚政权的一部分。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回响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任砀郡长,被封为武安侯,统率砀郡的兵马。
商丘芒砀山汉服文化节商丘芒砀山汉服文化节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砀郡升为梁国,国都为睢阳(今睢阳区)。梁国国王刘武因为是窦太后的幼子,有宠。其封地梁国是拥有四十余城的大国,居天下膏腴之地,地理上居于牵制东方诸国、禁止朝廷的关键位置。梁孝王刘武凭藉着七国之乱为朝廷立下的赫赫战功,梁国与汉朝所杀伤和掳掠的敌军、物资大约相等。朝廷又对刘武赏赐不可胜道,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梁孝王在睢阳大治宫室,建起了三百里梁园,兴起了一股梁园文学风尚。
更始元年(23年)九月,更始帝刘玄按旧制封刘永为梁王,以睢阳为梁国国都。
建武元年(25年)十一月,刘永于睢阳登基,自立为天子。
东汉建初四年(79年),徙封刘畅为梁王,国都睢阳(今商丘市睢阳区)。
商丘汉文化景点:芒砀山汉文化景区、汉兴源景区(刘邦斩蛇碑等)、大汉雄风景区、陈胜园景区(陈胜墓等)、汉梁王陵景区(梁孝王陵、李王后陵、梁共王陵、四神云气图石室壁画等)、汉高祖庙、造律台、梁园、芒砀山汉代礼制建筑基址、张飞寨、商丘古城、砀县故城、芒砀山汉文化博物馆、商丘博物馆汉画像石馆等。
节日舞会:芒砀山汉傩舞、芒砀山汉服节等。

汉中

公元前206年,鸿门宴后,刘邦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汉王刘邦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统一天下。取国号为“汉”,建立汉朝。自此,就有了汉人、汉族、汉语、汉文化等称谓。三国时期,汉中是魏蜀两国兵戎相见的主战场,黄忠在汉中定军山下刀劈夏侯渊,骁将赵云汉水之滨大败曹军,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一代名相诸葛亮在汉中屯兵8年,度过了他一生最为呕心沥血的岁月,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尽瘁,最终归葬定军山下,其安息地武侯祠,被称为“天下第一武侯祠”。
汉台望江楼汉台望江楼
汉中汉文化景点:中华汉城(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西汉三遗址”)、褒斜道、城固张骞墓祠、洋县蔡伦墓祠、留坝张良庙、勉县武侯墓等。

洛阳

西汉初,汉高祖刘邦定都洛阳。《史记·高祖本纪》载:“天下大定。高祖都雒阳,诸侯皆臣属。”“故临江王驩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杀之雒阳。”
白马寺白马寺
公元25年,刘秀在巨鹿郡柏乡县称帝,是为汉光武皇帝,同年攻下洛阳,定洛阳为都城。史称东汉或后汉。
光武刘秀又经过十多年的征战,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东汉时期的洛阳,为天下名都,洛阳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工商业都市。其城址在现今白马寺东侧即汉魏故城遗址。东汉从公元25年刘秀始创,至公元220年献帝灭,经历了196年。东汉有洛阳、许昌、长安三个都城。其中以洛阳为都的有165年,以许昌为都的有26年,以长安为都的有5年。在洛阳的有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少帝殇帝、安帝、少帝(刘懿)、顺帝、沖帝、质帝、桓帝、灵帝、(刘辨)、献帝14帝。
汉魏洛阳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
洛阳汉文化景点:汉魏洛阳城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汉光武帝陵、汉章帝敬陵、汉明帝显节陵、汉桓帝宣陵、白马寺等。

西安

西安原属秦朝内史。
汉高帝元年,属塞国。汉高帝二年,更名为渭南郡。汉高帝九年,罢郡,复为内史。
汉茂陵汉茂陵
汉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右内史,太初元年更为京兆郡。
元始二年,户十九万五千七百二,口六十八万二千四百六十八。
县十二
长安县,高帝五年置。惠帝元年初城,六年成。户八万八百,口二十四万六千二百。王莽曰常安。
新丰县,骊山在南,故骊戎国。秦曰骊邑。高祖七年置。船司空,莽曰船利。
蓝田县,山出美玉,有虎候山祠,秦孝公置也。
华阴县,故阴晋,秦惠文王五年更名宁秦,高帝八年更名华阴。太华山在南,有祠,豫州山。集灵宫,武帝起。莽曰华坛也。
郑县,周宣王弟郑桓公邑。有铁官。
汉长安城遗址汉长安城遗址
湖县,有周天子祠二所。故曰胡,武帝建元年更名湖。
南陵县,文帝七年置。沂水出蓝田谷,北至霸陵入霸水。霸水亦出蓝田谷,北入渭。古曰兹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视子孙。
奉明县,宣帝置也。
霸陵县,故芷阳,文帝更名。莽曰水章也。
杜陵县。故杜伯国,宣帝更名。有周右将军杜主祠四所。莽曰饶安也。
西安汉文化景点:汉长安城遗址、茂陵、汉阳陵博物苑等。

宿迁

宿迁市位于江苏北部,淮水之阳。春秋时为钟吾国,后宿国迁都于此。秦置下相县等县。西汉时废凌县设下相县。东汉时仍为下相县。
宿迁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里,《史记》中说“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宿州

秦末,中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在这里揭竿而起。楚汉相争,垓下决战,霸王别姬的旷古悲剧均发生在这里。

淮北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灭魏国,置泗水郡,设相县(今淮北市相山区)。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天下分三十六郡,以相邑置相县,属泗水郡。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占领相县。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司马尼屠相。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西楚伯项羽分封灭秦国有功将领、旧六国贵族及秦降将18人为诸侯王,以梁、楚旧地九郡自立为西霸王,泗水郡属西楚国。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汉王楚汉在濉水大战,刘邦50万兵败北,相县仍属西楚国泗水郡。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分泗水郡置沛郡,治相县,直属汉廷。因相城古为沛郡(国)治所,又称大沛。而称今江苏沛县境内的沛故城为小沛。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淮南王英布叛汉,刘邦在相县击败英布,沛郡归汉,领37县,属地内仅设相县。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沛郡曾为大将居翁相城侯封地,为相城侯国,后复为沛郡。
王莽篡汉建新朝,于始建国元年(9年),改沛郡为吾符,改相县为吾符亭。东汉相县属豫州。建武二十年(44年)六月,刘秀改封其子刘辅为沛王,沛国仍都相。三国·魏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相县改属豫州谯郡。

淮安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市境始置县邑有淮阴(今楚州区)、盱眙(今盱眙县城北)、东阳(今盱眙县马坝)。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淮安人民蜂起回响。着名军事家韩信即于此时仗剑从戎,立下赫赫战功。西汉年间,市境又增置淮浦(今涟水县西)、射阳(今楚州区东南)、富陵(今洪泽湖中)等县。秦汉时期,境内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灌溉条件得到显着改善。东汉末年广陵太守陈登筑高家堰(今洪泽湖大堤)30里,遏淮河洪水,保护农田,并修破釜塘灌溉农田。铁制农具和牛耕也得到推广,故虽迭经战乱农业生产仍有较大发展。同时交通运输也有改善。秦始皇修筑的驰道自境内穿过,陈登则筑邗沟西道,使江淮交通更便捷。由此,承平之年,境内手工业和商业比较繁荣,文化也发展到较高水平,汉代兴起家学和私学,并涌现出一批文学大家,如汉赋大家枚乘、枚皋父子,“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

淮南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首置淮南国,都六(今六安),辖九江、庐江、衡山、豫章4郡。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英布获罪伏诛,改封刘长为淮南王,都寿春(今寿县)。
孝文六年(公元前174年),刘长获罪流放,死于途中。文帝改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孝文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淮南国一分为三:淮南、衡山、庐江,分别封给刘长的3个儿子,长子刘安继任淮南王,都寿春。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刘安获罪自尽,废淮 南国,复为九江郡,治寿春。西汉时期,市境先后属淮南国、九江郡所辖,凤台县属沛郡下蔡县。?
东汉时期,市境及凤台县均属九江郡所辖,分属寿春县、下蔡县。汉末,袁术据寿春改设淮南郡。

亳州

西汉,谯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
曹操运兵道曹操运兵道
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其疆域区划为司隶校尉部,十二州刺史部和西域长史府,各王国、属国按郡制;邑、道、侯国、公国等按县制。
东汉建安末年,析沛国之一部署谯郡,谯的地位更显重要。

连云港

西汉时称东海郡,属徐州刺史部。辖朐县、郯城、兰陵、襄贲、缯、良城、下邳、平曲、戚、开阳、临沂、利城、海西、兰祺、南城、山乡、即邱、祝祺、费、厚丘、容邱、东安、合乡、丞、建阳、曲阳、司吾、于乡、都阳、阴平、吾乡、武阳、新阳、建凌、昌虑、都平、建乡、平曲38个县。
东汉时期称东海郡,隶属于徐州刺史部。辖朐县、郯城、兰陵、襄贲、戚、利城、祝祺、承、厚丘、合乡、昌虑、赣榆、阴平13个县。

宝鸡

宝鸡古称陈仓,据《三秦记》记载,陈仓以古陈仓山(今鸡峰山)得名。宝鸡之名始自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沿用至今。
宝鸡,是华夏始祖炎帝的诞生地,也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因市区东南鸡峰山有“石鸡啼鸣”之祥兆而改称宝鸡。这里是佛、儒、道三家文化的汇集地,以出土佛骨舍利而闻名于世的法门寺在盛唐时期已成为皇家寺院和世界佛教文化的中心。

鹹阳

汉高祖(刘邦)元年,被项羽毁了的鹹阳得到恢复,取名新城。七年又划归长安,所以司马迁说,长安是原来的鹹阳。武帝(刘彻)元鼎三年,始更名渭城(以其地临近渭水),属右扶风。西汉早期、中期的七个汉陵,军没有陵邑。除文帝霸陵、宣帝杜陵葬于长安南原外,其余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个陵邑都在鹹阳原上,所以汉后把鹹阳原也叫五陵原。如刘邦的陵邑叫长陵县,曾显关东豪族万户以奉陵邑,至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已达五万户。长陵邑遗址在今市区内韩家湾乡怡魏村。

郑州

郑州,周初为管国封地。春秋时属郑国。战国时属韩国。秦属三川郡。汉属河南郡,为京县、中牟县、荥阳县、巩县、新郑县地。
郑州汉文化景点:

扬州

扬州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这是古人心目中的一个广泛的地理概念,包括了今淮水以北、黄海、长江广大地域内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据唐代杜佑《通典》所载,在古扬州地域内,唐代设有三十九个郡府,一百九十六个县。这个扬州虽然包容了今天的扬州市,但九州之一的扬州和今天的扬州市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扬州市,春秋时称“邗”(邗国为周代的方国之一,后被吴所灭)、秦、汉时称“广陵”、“江都”等、东晋、南朝置“南兖州”、北周时称“吴州”。汉武帝时,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扬州刺史部。这个刺史部下辖九江郡、丹阳郡、庐江郡、会稽郡、豫章郡及六安国等五郡一国,管辖的範围为今天的安徽淮水和江苏长江以南的部分,江西、浙江、福建三省和湖北英山黄梅、广济、河南固始、离城等地。东汉时治所在历阳(今安徽和县),又从会稽郡中析出吴郡(範围为太湖流域及今浙江省西北部),末年治所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

济南

相传舜(约公元前22世纪)曾“渔于雷泽,躬耕于历山”。历山即济南市区南部的千佛山。所以市内至今还散落有各种以舜命名的地名,如“舜井”、“舜耕路”、“舜华路”、“舜耕山”等。
最早出现史册上的名称为“泺”(《春秋左传》),系因本市诸泉汇为泺水,故名。春秋战国时代,济南为齐国之泺邑。随后,齐国又把泺邑改为历下。
商代末期帝乙、帝辛(纣)克东夷时甲骨文卜辞中的“泺(音洛,四声)”字即今日的趵突泉,从而把济南泉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溯至3544年前(即公元前1542年)。
2100多年前的汉代改称济南(《史记》)。因地济水之南,故名。

曲阜

曲阜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古称鲁县,是周朝时期鲁国国都。“曲阜”之名最早见于《礼记》,曲阜东汉应劭解释道:“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曲阜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被西方人士誉为“东方耶路撒冷”。

枣庄

枣庄位于山东省南部,东依沂蒙山,西濒微山湖,南接两汉文化胜地徐州,北临孔孟之乡曲阜、邹城,是山东省第四个设立的地级市。二战时,台儿庄战役在此爆发。枣庄是一个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现代化城市,拥有7300年的始祖文化、4300年的城邦文化、2700年的运河文化、130年的工业文化;处于“一山、一水、两汉、三孔”黄金旅游线上,是一座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新兴旅游城市。既有北方城市的豪放,又兼具江南水乡的秀美,素有“鲁南明珠”之称。

临沂

秦朝统一,地方实行郡县制, 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临沂地域属琅琊郡和郯郡。 西汉时,郡国并行。临沂地域分属徐州之琅琊国、东海郡、城阳国和兖州之泰山郡。 东汉承西汉制度,分属徐州之利城郡、东海郡、 琅琊郡、琅琊国和兖州之泰山郡、东莞郡、 东安郡和城阳国。

太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又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设定了太原郡,郡治晋阳。汉代并州刺吏部设治晋阳,这也是太原称并州之始,太原简称“并”亦来源于此。是时,太原已成为全国十三州部治所之一,闻名遐迩。

酒泉

酒泉地区是我国西部土地开发利用最早的区域之一。
先秦时,这里称西戎地、西羌地、匈奴右地及西部、西方、河西三危地等。秦汉以前,上古为羌戎所居,羌、戎为这里土着居民,羌族指月支,乌孙即“戎”的转音。三危地与三危山有很大区别,三危山是敦煌一带的一座山体,三危地则是以三危山而得名的一个广大地名,包括今新疆罗布泊以东、蔬勒河以西地域,不局限于以后所称的州、郡区划範围。由此看出三危地并不包括今酒泉市。实际上,最早乌孙原住张掖以西靠祁连山一带,月氏住张掖以东河西地区,到奴隶社会阶段,整个河西方被月氏独占。到汉文帝前元四年(前176年),匈奴迫月氏大部分退出河西,迁徙到伊梨河上游一带,征服了那里的塞种人,留居下来,史称“大月氏”,而留在敦煌、祁连间的,史称“小月氏”。自此,直到西汉中期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五十多年间,酒泉一带为匈奴族驻牧地,故又称匈奴右地。
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进军河西,这年秋天打垮了浑邪王,把匈奴残部追逐到玉门关外,西汉王朝交中原几十万人迁来河西酒泉等地居耕,于是这里的文明昌盛开始了新的一页。距今2109年前的西汉中期,酒泉以“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此时,汉朝设立酒泉郡,就是以泉名为郡名的。而《汉书.武帝纪》载,“元鼎六年”(前111年)可能是设定敦煌县的时间,而不是置郡的时间,因此,不能把置敦煌县的时间定为建郡的时间。不过酒泉县与酒泉郡却同时建于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当时不叫酒泉县而称“禄福县”,为郡的驻地。直到西晋惠帝元康五年(公元295年),改禄福为“福禄”。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始置酒泉县,肃州的名称开始套用。
从西汉设定酒泉郡,到北魏太延元年(公元435年),均称酒泉郡,长官称太守,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酒泉镇长官称镇军,仁寿二年(公元602年)起,撤郡,仅存州、县两级,改酒泉镇为肃州,州的长官为剌史。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酒泉地方属吐蕃(中国古代藏族政权名称),并建“肃州千户府”,至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2年)的88年中,均被吐蕃所据。唐末至五代(公元907-960年)酒泉属回鹘(最早居牧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宋(公元960-1279年)时,酒泉归西夏(羌族中的一支,称西夏国),西夏败亡后,酒泉归蒙古,公元1271年蒙古改国号为元(公元1271-1368年),设肃州路,长官称“达鲁花赤”。明代(公元1368-1644年),置肃州卫,长官称“指挥使”。清代(公元1644-1911年),改置为肃州直隶州,设知州。中华民国(1911-1949年),于1912年置安肃道,设道尹,公元1927年改尹为“行政长”。公元1936年改设为甘肃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长官为专员。1949年酒泉解放,置酒泉专区,设专员至今。
据考古资料和文化遗存、文字记载,古代酒泉,林木茂密,草地广布,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定居,畜牧业已很发达,并有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生产。优越的地理环境,富饶的自然资源,为这块肥美的土地较早地被人们开发利用提供了必要而有利的条件。1963年在今敦煌市古董滩以北就採集到属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各一件,1975年在杨家桥乡鸣山村发现石器,1979年在玉门关马圈湾烽燧遗址出土新石器朝代陶罐和陶钵各一件。经考古鉴定,和玉门火烧沟文化同属一类。足以证明,最早在新石器时代(上古为羌戎所居之地),这里已具有一定的农业生产水平,并且发展了手工制陶业和畜牧业。今酒泉市境内的马营河、丰乐河、讨赖河流域,早在4300年-2500年前后,就有人类集聚。目前,在今酒泉市20多个乡、镇中,有17个乡、镇範围内都有先民的业绩遗存。在下河清白疙瘩,安西的甜水井,敦煌的玉门关等处,多次发现汉代屯田遗址,其沟渠、田埂遗蹟,至今清晰可见。《史记.大宛传》记,公元前101年贰师将军李广利,西征大宛,兵至敦煌,往来二岁,“岁余而出敦煌者六万人………”,试想如果当时敦煌农业不发达,这些军需粮秣的筹集供应是无法实现的。可以肯定,西汉的酒泉、敦煌一带,不仅是集结军队和出兵的前哨阵地,而且是中国西部区域开发的基地。

乐山

乐山是四川文化较发达的地区之一,现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从现今出土的上万座汉代崖墓中出土的实物可以窥视到汉代乐山地区的社会文化发展水平,最有代表性的是汉代文学家郭舍人在乌尤山注释《尔雅》的遗蹟。唐代,乐山修建了庞大的凌云大佛工程(乐山大佛)。宋代,乐山最出类拔萃的人物是苏东坡父子三人。近现代史上,嘉州山水又孕育了郭沫若那样的大文人。嘉州画派独树一帜,在四川国画界有很高声誉。
乐山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战国时期,秦蜀守李冰为避洪患,开凿麻浩河,分江溢洪,形成了四面环水,林荫浓密的乌尤“离堆”。乐山境内留存着上万座汉崖墓,特别是麻浩崖墓内的石刻浮雕和壁画。东汉时,佛教开始传入乐山。东晋以后,佛教寺庙与日俱增,香火日趋旺盛。唐宋时期,乐山为中国西南佛教文化的重要所在,峨眉山成为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从公元713-803年,历时90年建成的乐山大佛,宏伟端庄、举世闻名。宋、元、明、清,乐山的文化遗存更为丰富。现在,全市有国务院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个:乐山大佛、麻浩崖墓、万年寺普贤铜像、峨眉飞来殿;有省级文化保护单位4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9处,馆藏文物2万多件,其中三级以上文物2600余件。
乐山人才辈出,北宋的大文学家苏轼,当代文化巨人郭沫若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乐山还出现过李密、苏洵、苏辙等着名文学家,当代“书坛怪杰”石鲁也产生于此。历史上,李白、杜甫、岑参、范成大、黄庭坚、陆游、张船山等文化名人或在乐山为官,或在乐山游历,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兴山

兴山区位于鹤岗市的北部,原名兴山市,是鹤岗市的发祥地,1958年批准建区,是鹤岗市市级文明卫生先进区。辖四个街道办事处,17个社区(19个居民委),总面积26平方公里,人口6.2万人,有汉、满等8个民族。区内地势北高南低,南北狭长,东西略窄,区人民政府座落在兴山路上。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