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萝北黑木耳

(2020-06-11 08:44:06) 百科综合
萝北黑木耳

萝北黑木耳

萝北黑木耳,黑龙江省萝北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誌。

萝北黑木耳色泽纯正,背面少筋脉,形状为碗状或茶叶状。耳质耐水性强,经水浸泡一周后,耳质不分解,色泽仍光亮新鲜,耳质肥厚,味道鲜美,香味浓厚。

2015年11月05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萝北黑木耳”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誌登记保护。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萝北黑木耳
  • 产地名称:黑龙江萝北县
  • 品质特点:色泽纯正,背面少筋脉
  • 地理标誌: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誌
  • 批准文号:国家农业部公告第2314号
  • 批准日期:2015年11月05日

产品特点

外在感官特徵:萝北黑木耳色泽纯正,背面少筋脉,形状为碗状或茶叶状。耳质耐水性强,经水浸泡一周后,耳质不分解,色泽仍光亮新鲜,耳质肥厚,味道鲜美,香味浓厚,品质极佳。
内在品质指标:萝北黑木耳营养丰富,粗蛋白质含量大于10%,粗脂肪小于2%,粗纤维含量大于4%,总糖含量大于55%,钙含量大于290毫克/100克,铁含量大于60毫克/100克,乾湿比大于1:10。
萝北黑木耳萝北黑木耳

产地环境

萝北县隶属黑龙江省鹤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南麓与三江平原交汇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30°01′—131°34′,北纬47°12′—48°21′,县境东北以黑龙江为界与俄罗斯犹太自治州隔江相望,边境线长达146.5千米,西北与嘉荫县相连,西以梧桐河为界与鹤岗市、汤原县毗邻,东与绥滨县接壤。
萝北县所处的三江平原是世界上仅存的三大黑土平原之一,地势低平,平均海拔100米左右;土质肥沃,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达5.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超过国家规定的一级地标準;空气品质良好。萝北县位于小兴安岭林带,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林地面积10.6万公顷,活力木蓄积量1014万立方米。碧水蓝天,生态环境优越,资源极其丰富,是全省有名的绿色食品基地、省级生态示範县和国家级生态示範区建设试点县。开发晚,污染少,适宜绿色食品及绿色产业发展。嘟噜河湿地保护区位于萝北县南部,保护区中心距萝北县30公里。保护区地处三江平原西北部,东与桦川县相邻,南与汤原县相接。嘟噜河湿地保护区在2003年晋升为省级湿地保护区,总面积19967.33公顷。萝北县生态多样、系统稳定、环境优美、非常适合萝北黑木耳的生长。
萝北黑木耳萝北黑木耳

历史渊源

萝北县黑木耳人工栽培历史悠久,据《萝北县誌》第四篇农业第七章多种经营第一节家庭多种经营黑木耳培育中记载“黑木耳培育,一段为2米长,每段可产木耳2—3两,可连採2—3年,每段净盈利2元左右。
养木耳经济效益高,销售快,山区乡、村农户养木耳户不断增加,1985年全县有木耳段160万段。其中环山乡就有80万段。环山乡养木耳户占农业总户数的97%。木耳收入占全乡人均收入的50%,这个乡成了远近闻名的木耳乡,1985年该乡上交木耳10万斤,创造价值130万余元。”
萝北黑木耳萝北黑木耳

生产情况

截至2015年,萝北黑木耳的种植面积200公顷,黑木耳年产量1500吨。
萝北黑木耳萝北黑木耳

产品荣誉

2015年11月05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萝北黑木耳”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誌登记保护。
萝北黑木耳萝北黑木耳

地理标誌

地域保护範围

萝北县团结镇、名山镇、肇兴镇、凤翔镇、鹤北镇、云山镇、太平沟乡、东明乡等8个乡镇,以及金满屯林场、太平沟林场、大马河林场、二十里河林场、鱼米河林场、凤翔林场、云山林场等7个林场。地理坐标为东经130°01′—131°34′,北纬47°12′—48°21′。

质量技术要求

质量控制技术规範编号:AGI2015-03-1745。
安全要求
产品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準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4)和《食品安全国家标準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2)。
特定生产方式
1、产地环境:产地要选择在水源清洁、充沛,地势开阔、避风向阳的平原或缓坡地,要相对集中连片。符合NY 5358无公害食品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选用抗逆性强,菌丝生长健壮、耳基生长整齐、色泽黑亮、肉厚、单片的黑木耳品种。品种选择通过在萝北当地选取耳体,经黑龙江省微生物研究所进行提取,扶壮,试种,择优选用。
3、生产过程管理:养菌室建在地势高燥,保温通风较好的场地。田间或棚式出耳生产应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平坦、有水源、空气新鲜无污染、排水良好的自然地块。生产原料主要为木屑(硬杂木为主),附料为麸皮、稻糠、玉米粉、豆粉、白灰、石膏等。碳、氮比例为4:1,为黑木耳生长提供充分的营养。黑木耳生产过程管理的要点是合理搭配黑木耳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温度、湿度、酸硷度、通风(氧气)、光照的六大要素,创造黑木耳稳产质优的生产条件。使用农药时,符合GB-13/T453-2001无公害黑木耳生产农药使用準则。
3.1、菌包製作:(1)拌料装袋。配料选用优质无腐烂木屑,附料选用标準无掺杂的精料,白灰和石膏选用正规厂家产品,达到适宜的营养比例。拌料要均匀,可採用筛料机等设备,培养基料没有冻料,水份均匀,以手紧握料体,指缝无水分渗出、手鬆开后料体不散开为宜,酸硷度(pH值)为6.5(稍微偏酸性为宜)。装袋时要装紧实,减少或杜绝袋料分离现象。(2)灭菌接菌:菌包灭菌过程当中自温度达到100℃后,连续保持8-10小时,闷菌锅5个小时左右出锅。将菌室清理乾净,力争达到无尘、乾燥的接菌环境。用臭氧机多次消灭杂菌。接菌温度在22-26℃之间,接菌操作完成后,菌室温度迅速升至28℃,使接入菌种迅速成活。(3)菌包生长:接菌操作完成后,菌室温度保持在24-26℃之间,恆温养菌。每天早晚通风半小时,待菌室菌架中间菌包长至1/2时,菌架上部2层与下部2层进行交换位置,力争使菌室上下菌龄相近,保证菌丝健壮。根据生产季节调整养菌温度,45-60天左右菌包菌体长满菌袋,低温养菌(16—20℃)之间可有效防止菌龄老化。
3.2、催芽、挂袋黑木耳菌包出耳生产分为地摆和棚室挂袋两种,在日最低气温超过10℃时进行。地摆管理过程为:栽培场地整床做畦床面要铺一层稻草、野草、树叶或打孔地膜防止泥沙污染耳片,浇一次透水,摆袋前床面撒一层石灰消毒备用。菌包开孔前用5%石灰水溶液擦洗菌袋錶面进行消毒。每个菌包开孔120个左右。对于单片性状品种,可扎120—160个眼,扎眼深度0.5厘米。开口后,用塑胶膜保湿、保温,一周左右开始早晚通风半小时,逐渐从开口处形成耳基(芽)。棚室用塑胶布和遮阴网调控温度、湿度和光照,催芽、挂袋时间较地摆提前10天左右,不施用任何除草剂,还可有效防止周边田地农药飘移污染,延长黑木耳生长期30天。
3.3、浇水、採摘:黑木耳芽(子实体)生长初始阶段,温度16-20度之间,每次浇水5分钟左右,浇水间隔90分钟左右,耳基越大、浇水时间逐步延长。每5天左右停水晒袋2天。黑木耳採摘前,停止浇水。黑木耳要在成熟前,即没有分泌(弹射)孢子粉之前进行採摘,采大留小,捨弃流耳,避免粘带沙草杂质。採收前先停水1—2天,让阳光直晒耳片,待耳片乾边时进行採摘。採收时根据耳片的成熟度分期收穫,采大留小,採摘时避免把耳根处的培养料带出,以保护耳芽和幼耳继续生长。每一茬採摘结束后进行晒袋,促使菌丝扶壮积蓄能量。
3.4、晾晒、包装、贮存:採摘的黑木耳大小1.5厘米左右,晾晒时将木耳放到离地50厘米高的防雨晾晒架上,通进日光和通风自然晾晒。晾晒过程中,耳体逐渐乾燥收缩,此时要将木耳向中间聚拢,增加晾晒厚度,耳型圆润规整。採收的黑木耳必须及时精选,按採收期和耳型及大小分批,分等级,做到单采、单运、单储,放在乾燥通风库房保存。黑木耳存放:将乾燥后的黑木耳用丝袋装实,再用塑胶袋二次包装防潮处理,待售。
3.5、生产记录要求:记录黑木耳生产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技术措施、建立黑木耳生产过程记录档案,记载投入品的名称、使用时间、使用目的、使用方法、使用量等。

专用标誌使用

1、符合下列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登记证书持有人申请使用农产品地理标誌:(1)生产经营的农产品产自登记地域範围。(2)已取得登记农产品相关的生产经营资质。(3)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质量技术规範组织生产经营活动。(4)具有地理标誌农产品市场开发经营能力。使用农产品地理标誌,应当按照生产经营年度与登记证书持有人签订农产品地理标誌使用协定,在协定中载明使用数量、範围及相关的责任义务。
2、农产品地理标誌使用人享有以下权利:(1)可以在产品及其包装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誌。(2)可以使用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誌进行宣传和参加展览、展示和展销。
3、农产品地理标誌使用人应当履行以下义务:(1)自觉接受登记证书持有人的监督检查。(2)保证地理标誌农产品的品质和信誉。(3)正确规範地使用农产品地理标誌。
4、地理标誌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质量控制追溯体系,农产品地理标誌持有人和标誌使用人,对地理标誌农产品的质量和信誉负责。
5、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冒用农产品地理标誌和登记证书。
6、鼓励单位和个人对农产品地理标誌进行社会监督。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