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鱤鱼,湖北省丹江口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誌产品。
丹江口鱤鱼,指生产于丹江口市丹江口水库独立水生态区域中的鱤鱼品种,该鱼具有生长快、抗病能力强、营养价值高、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泥腥味等特点。
2011年11月3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丹江口鱤鱼”实施地理标誌产品保护。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丹江口鱤鱼
- 产地名称:湖北省丹江口市
- 品质特点:背青腹白,体色光亮,肉质鲜美
- 地理标誌: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誌产品
- 批准文号: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11年第175号
- 批准时间:2011年11月30日
产品特点
丹江口鱤鱼具有三个明显特徵:
特徵一,生长速度快、个体大。经华中农业大学水产系多次对丹江口鱤鱼繁育实践证明,丹江口鱤鱼初次性成熟年龄比其它地方的鱤鱼晚1龄,卵无粘性,性成熟以后还有良好的生长优势,最大个体长达2米多,重可达60千克。
特徵二,肉品好、蛋白质含量高。丹江口鱤鱼主要以大水面养殖和以小鱼小虾为食。经权威部门检测,丹江口鱤鱼与其它地方的鱤鱼检测数据相比:含蛋白质实测19.0%,高出2%;维生素A实测13.2毫克/千克,高出1.8%;维生素C实测14.0毫克/千克,高出2.5%;17种胺基酸总和实测18.7毫克/千克,高出1.5%;钙、磷、铁等营养成份和无机盐类均高于其它地方的鱤鱼。
特徵三,没有泥腥味,商品性好。丹江口鱤鱼肉质呈淡橘黄色,肌肉结实,出肉率高达54%。熟肉呈丝条状,味道鲜美细嫩,没有泥腥味,鱼刺较为粗大稀少,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丹江口鱤鱼

产地环境
丹江口市位于湖北西北、汉江中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和大坝加高工程所在地。丹江口市现有水域面积77万亩,在湖北省县市中位居前列,占全市国土面积3121平方千米的16.4%。丹江口水库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库区水面达到52万亩,水质符合国家Ⅰ—Ⅱ类地表饮用水标準,拥有40多种名贵鱼类。南水北调大坝加高以水域面积将近100万亩,渔业资源丰富。适宜的地理气候条件,丰富的水资源,为丹江口鱤鱼的生长繁衍提供了优越的环境。
历史渊源
丹江口鱤鱼历史悠久,是丹江口水库特有的一种鱼类。清史记载:清雍正年间,“均地逼近中州物产多兴,鳞则鱅鲢、鱤、细鳞,肤极白,口旁有骨,菱溪莲塘多蓄之,是皆略异凡俦者”。
丹江口水库的建成,作为一个独立的水生态区域,丹江口鱤鱼在库区渔民的驯化养殖过程中,不仅传承了原有鱤鱼的品质特徵,而且基本形成了自身的生活习性和品质特色。
丹江口水库

生产情况
2007年,丹江口鱤鱼人工孵化成功,到2011年年底养殖达1万亩,产量400万千克,产值逾2亿元。
2016年,丹江口市年产丹江口鱤鱼1万吨,年创产值3亿多元,鲜鱼销往武汉、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
产品荣誉
2011年11月3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丹江口鱤鱼”实施地理标誌产品保护。
丹江口鱤鱼

地理标誌
地域保护範围
江口鱤鱼产地範围为湖北省丹江口市武当山特区、六里坪镇、均县镇、习家店镇、蒿坪镇、石鼓镇、凉水河镇、浪河镇、丁家营镇、土台乡、土关垭镇、牛河林业开发管理区、三官殿街道办事处、大坝街道办事处、均州路街道办事处、新港经济开发管理处、丹赵路街道办事处17个乡镇办(处、区)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种源
鱤鱼。
(二)环境条件
水质清新,无污染,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準规定的要求,水温6℃至32℃,平均水深35米,流速0.1米/秒至0.5米/秒,土壤pH值7.5至8.0,透明度≥80厘米,溶解氧≥7.0毫克/升。
(三)养殖技术
1.养殖方式:网箱养殖。
2.苗种来源:苗种来源于丹江口库区野生、人工捕捞驯化繁育,或丹江口市境内具有苗种生产许可证的专业场家培育的。
3.放养:放养时间1月份至2月份;放养规格250克/尾至500克/尾;放养密度1尾/平方米至1.5尾/平方米。
4.投餵:饵料为活鱼或冰鲜野杂鱼。
5.环境、安全要求:饲养环境、疫情疫病的防治与控制,必须执行国家相关的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捕捞
起捕规格≥2500克/尾。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
(1)活鱼:背部呈青色,腹部纯白色,体色光亮,肉质细嫩鲜美。
(2)冰鲜鱼:鲜鱼加冰块包装,保鲜贮运,不改变鲜鱼形态,保持鲜鱼色泽和肉质风味。
2.理化指标:
(1)等级:
项目/等级 | 优级 | 一级 |
体重/(克/尾) | ﹥5000 | 2500—5000 |
(2)营养成分:蛋白质≥18%,脂肪≤4%。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专用标誌使用
丹江口鱤鱼产地範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湖北省丹江口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誌产品专用标誌”的申请,经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丹江口鱤鱼的法定检测机构由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