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谯城区

(2020-06-02 04:17:06) 百科综合
谯城区

谯城区

谯城区是安徽省亳州市的唯一市辖区,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西、北、东三面分别与河南省周口市的鹿邑县,商丘的睢阳区、夏邑县、永城市交界,东南与涡阳、南与太和接壤。是亳州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谯城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谯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谯城区古称“谯”,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是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1986年撤亳县建立县级亳州市,2002年成立亳州市谯城区,辖22个乡镇和3个办事处。2013年,谯城区面积22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2万公顷,人口165万。

谯城是京九铁路进入安徽的第一站,徐阜铁路穿境而过;济广高速、宁洛高速、泗许高速在亳交汇;济祁高速亳州段工程进展顺利,商杭高铁亳州段即将开工建设,亳州机场选址已经确定;105国道、311国道、307省道和100多条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内河航道通江达海享有药都的美誉,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2018年8月,安徽省政府批准谯城区退出贫困县。

2019年1月25日,入选2018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範县。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谯城区
  • 外文名称:英译:Qiaocheng District
  • 别名:焦、谯
  •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 所属地区:中国安徽省亳州市
  • 下辖地区:辖3个街道、20个镇、2个乡
  • 政府驻地:花戏楼街道文化巷
  • 电话区号:0558
  • 邮政区码:236800
  • 地理位置:安徽省西北部
  • 面积:总面积2167平方千米
  • 人口:149.9万(2017年常住人口)
  • 方言:中原官话亳州话
  • 气候条件:暖温带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花戏楼、华祖庵、曹氏宗族墓群、古井酒文化博览园等
  • 机场:亳州机场
  • 火车站:亳州站、亳州南站
  • 车牌代码:皖S
  • 拼音:Qiáo Chéng Qū
  • 行政代码:341602
  • 高等院校:亳州学院
  • 历史名人:张良、三曹、华佗等

建制沿革

先秦
夏时期
亳州属豫州。
周初时期
亳州是神农氏后裔的封地,置焦国。
东周时期
陈国于此建焦邑、夷邑。陈国被楚国灭国之后,此地属楚国。
秦汉
秦时期
置谯县,属泗水郡。
东汉时期
东汉汉建武十八年豫州刺史部治于谯县(今谯城区)。下辖颍川郡、汝南郡两郡,梁国、沛国、陈国、鲁国四国,县城97个。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时期
魏文帝皇初二年封谯郡为陪都,与许昌、长安、洛阳、邺城并称五都。
西晋时期
谯是谯国治所,北魏正始4年为南兖州治所。
北周时期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周灭北齐,南兖州属于北周。鑒于谯城为军事重镇,北周在谯县设定总管府,统辖数州。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周静帝将南兖州改成亳州,亳州之名始于此。
隋唐
隋时期
改为谯郡。
唐时期
谯郡更名为亳州,下辖谯、临涣、酇、城父、鹿邑、蒙城、永成、真源8县。
宋元
宋时期
亳州属于淮南路,真宗升亳州为集庆军,置节度使,统县七。
金时期
亳州属于南京路,下辖6县5镇。
元时期
亳州属汴梁路,下辖6县。
元至正时期
刘福通拥韩林儿在亳州称帝,建立宋政权,以亳州为国都,至此亳州正式成为三朝古都。
明清
明初期
亳州一度为县,属于南直隶凤阳府,弘治9年,又升为州。
清初时期
亳州属于安徽布政司直辖,雍正二年升亳州为直隶州,以太和、蒙城来属。1864年清廷镇压捻军后,拆亳州、宿州、蒙城、阜阳各一部分设涡阳县。
现代
国民政府时期
亳州改为亳县,由省直辖。
1986年
国务院决定撤销亳县建制,设立县级亳州市。
1998年
收归省直辖(副地级)
2000年
设立地级亳州市,原县级亳州市改制为谯城区。
2006年
谯城区乡镇区划调整,具体调整方案:撤销大寺、三官、张集、安溜4个镇,分别将其併入谯东、双沟、古井、牛集镇。区划调整后的谯城区辖3个街道、20个镇、2个乡。

行政区划

2011年谯城区行政区划分为:花戏楼街道、薛阁街道、汤陵街道、古井镇、芦庙镇、华佗镇、魏岗镇、牛集镇、颜集镇、五马镇、十八里镇、十九里镇、谯东镇、沙土镇、观堂镇、大杨镇、城父镇、十河镇、双沟镇、淝河镇、古城镇、龙扬镇、立德镇、张店乡、赵桥乡。

地理环境

位置

三面与河南省接壤,地理座标为东径115°33’—116°06’,北纬33°25’—34°05’,东西宽约46公里,南北长约72公里。
谯城区南部新区航拍谯城区南部新区航拍

地形

地处淮北平原北部,西北略高,最高处海拔42米,东南略低,海拔32米。
亳州谯城区老街亳州谯城区老街

气候

谯城地处北温带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为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接触地带。气候湿润,雨量适中,季风明显,日照充足,无霜期209天。水、热资源优于北方,光资源优于南方,适宜各种作物生长。冬季长达135天,年日照时数长达2507.6小时,全年太阳辐射总量长达130.43千卡/厘米2左右;年平均气温为14.5℃;年平均降水量805毫米。

经济

综合指标

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9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8.5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25.9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109.0亿元,增长9.0%。全区人均(GDP)17565元,比上年增加1236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19.9:42.9:37.2。全年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79.8亿元,比上年增长24.0%,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51.1%。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09.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占GDP的比重37.2%,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区内建有国家级鲜活农副产品定点批发市场和全球最大的药材交易中心,中国最大的中药材主产区、集散区,是全国重要的现代中药集聚区和生产研发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用材林生产基地和畜牧养殖基地,是全国着名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区)、全省畜牧大区、全省蔬菜生产十强县(区)、全国新一轮农业标準化综合示範县。
2015年,谯城区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增长,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增速均居全市前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总量居三县一区第1位,增速第2;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71.3亿元,同比增长10.3%,总量、增速均居三县一区第一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6.2亿元,同比增长19.1%,总量居三县一区第二位,增速第一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3亿元,同比增长12.5%,总量、增速均居三县一区第一位;完成财政收入27.8亿元,同比增长15.8%,总量、增速均居三县一区第一位;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9614万美元,同比增长29.3%,总量居三县一区第一位,增速第3;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28元,增长9.9%,总量、增速均居三县一区第一位,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65元,增长9.1%,总量居三县一区第一位,增速第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93元,增长9.3%,总量、增速均居三县一区第一位。
药都亳州药都亳州

第一产业

2013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0.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8%,增加值57.0亿元。药、酒、烟、桐是谯城区的四大经济支柱。
2014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0%,增加值58.5亿元,增长5.1%,全年粮食总产量91.1万吨,增长3.3%。
2015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4.5%,增加值60.5亿元,增长4.4%,全年粮食总产量94.4万吨,增长3.6%。
亳州沃野,自古以来就有中药材种植、加工、炮製、经营的悠久传统历史,是着名的药都和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西周初期,神农氏后裔姜姓被周武王褒封于焦(今亳州城)之后,即在城东北隅修神农衣冠冢,建先医庙,并教人种植药草以疗疾病。东汉神医华佗,傍神农衣冠冢而居,并在其后宅辟药园、凿药池、建药房、种药草,广为传授、种植、加工中药材技术。自汉代以后,亳州已广为种植中草药,且历久不衰,明中期的常规品种有30多种,清代发展到50多种,以白芍、菊花为最,清代诗人刘开写道:“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药如桑麻。”民国初期,药材种植总面积达到万亩以上,各种产品计140多种。建国后,在发展传统品种的同时,进行了品种的引进、试种、推广工作,1985年全市中药材资源普查统计,共有中药材171科410种,地产药材130种。中国《药典》中冠以亳字的药材有亳芍、亳菊、亳桑皮、亳花粉4种,另有17类189种药材在亳州市场上销售。
1995年,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欣然题词“华佗故里,药材之乡”1995年,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欣然题词“华佗故里,药材之乡”
截至2011年底,亳州药业企业已达60多家,到“十二五”力争全市药业生产企业达到100家以上,通过三年努力,到2012年,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0家,2亿元以上的20家,1亿元以上的50家,药业生产企业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谯城是“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区)”、“安徽省农业标準综合示範县(区)”和“农业产业化示範县(区)”、“安徽省现代中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四次蝉联国家金奖的古井贡酒出产于谯城区古井镇。

第二产业

2014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8%,增幅比前11个月提高3.2个百分点。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179.8亿元,同比增长24.0%,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6.4个百分点。分行业看,23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0个行业总产值保持增长,有9个行业增速超过50%。重点行业对全区工业增长发挥了明显的支撑作用,农副食品加工业总产值增长64.0%,医药製造业增长18.8%,这两大重点行业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76.9%。
2015年累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分行业看,23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14个行业总产值保持增长,有4个行业增速超过30%。重点行业对全区工业增长发挥了明显的支撑作用,农副食品加工业总产值增长16.0%,医药製造业增长5.4%,饮料酒製造业增长19.1%,这三大重点行业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11.2%、10.4%和39.4%。
亳州体育场亳州体育场

第三产业

201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6.2亿元,同比增长19.1%,增速比全市高1.2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2.0亿元、71.7亿元和9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1.3%、18.3%和18.7%。
内贸
201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3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56.5亿元,同比增长13.1%。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14.9亿元,增长15.4%;商品零售102.1亿元,增长11.6%。
外贸
2015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9614万美元,同比增长29.3%,其中出口17633万美元,增长29.8%。
财政收支
2015年实现财政收入27.8亿元,增长15.8%,增幅高于全市3.4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9亿元,增长18.8%。地方收入中,税收收入13.3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74.4%。全区财政支出54.5亿元,增长13.2%,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等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分别增长22.3%、58.0%、25.8%,节能环保支出增长较快,同比增长62.2%。
金融
2015年,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35.7亿元,同比增长20.7%,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6.3个百分点,余额比年初增加92.1亿元,同比多增36.2亿元。其中住户存款304.5亿元,增长19.2%,余额比年初增加44.6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34.9亿元,增长25.4%,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余额比年初增加88.0亿元,同比多增28.0亿元。

风景名胜

花戏楼: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一座建于清康熙年间的专供演戏的建筑。
龙德寺:位于亳州市龙扬镇龙德集,据碑文记载(碑现陈列于亳州市谯城区龙德镇酒厂之中)“亳城之南距三舍,地曰扶沟村,寺曰龙德寺,在唐宋时为龙泉院。
道德中宫:在今亳州市老子殿街,始建于唐,重建于明万曆年间。为历代祭祀老子的宫观,又名“老祖殿”或“老子行宫”。
古城奶奶庙:奶奶庙坐落于古城镇古城医院南大门对面,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操宗族墓群:曹操宗族墓群覆盖着亳州近12公里的地方,现已开出来的有董园二号墓和章园一号墓。  华祖庵位于城区东南隅的华祖庵,相传曹操悔恨杀死同乡名医华佗所建。
亳州博物馆:为仿汉城堡式建筑,是在原三国揽胜宫基础上改建而成,正式对外免费开放。亳州博物馆将成为亳州城市的名片、亳州历史的底片、亳州文化的晶片。
汤王陵公园:即商汤王墓,汤王是中国古代最有德行的圣君之一。它的功德受到人们的尊敬,关于成汤王还有一段动人的民间传说。
曹操运兵道:在亳州老城区地下,被誉为“地下长城”。
谯城老街航拍谯城老街航拍

文化

艺术

武术
谯城区地处中原,“五禽戏”、”晰扬掌”产生于谯城,“六合八法拳”由谯城人所创,全国一些主要拳术套路都在亳州这一武术之乡生根开花。谯城武功在当代武坛上大展英姿,为世瞩目。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剪纸
谯城的旧时大户人家闺女出嫁,每件嫁妆都贴有色彩鲜艳、构图新颖的剪纸,好似一次剪纸大展览,引得市民们争相观赏。如今,谯城一些人家的室内和 许多单位的会议室,都饰以民间特色的剪纸,古朴、明朗、典雅、大方。它还作为礼品馈赠国外宾朋,并作为工艺品出口美国、澳洲、欧洲。
高跷
在中国民间广有市场,谯城高跷是人踩在木棍上表演,通常是训练有素的团体,场面一般很大,而且非常喜庆,里面人物各式各样,让人忍俊不禁,是最受欢迎的表演之一。谯城高跷很有特色,且技艺高超。据传谯城区十八里集有 一位施先生,踩高跷站在八张方桌叠起的高台上,双手捧一簸箕米,倒折而米不撒出,人送绰号”倒拐“。
庙会
也叫大班会,是一种鬼戏,它十分精彩奇特。每逢正月十五乡间大班会 演出,牛头、马面、黑白无常、判官、小鬼,纷纷登场。真是牛鬼蛇神,群魔乱舞。 各个乡镇每年都有自己的一到二次的庙会。谯城区龙扬镇龙德集和古城镇的庙会是比较大庙会。
三斗
花戏楼牌坊花戏楼牌坊
谯城作为商业都会,文化古城,在社会市井生活中有许多消遣娱乐活动,如斗鸡、斗蟋蟀、斗鹌鹑、踢毽子、听书、听戏、养鸟、养花、下棋、搓麻将等。 最有特色的是前三种,被称为”民间三乐“。
肘搁
肘搁是亳州民间舞蹈的一种,已有数百年历史。肘搁分”座子“和”架子“两部分。”座子“由体格强壮者担任,回族尚武,故多由回民担任。
地方戏
二夹弦剧种起源于河北,发展于山东菏泽,流传于苏、鲁、豫、皖四省边界地区,解放后在亳县受到重视,得以迅速发展,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梆剧,是亳州的特色剧种。近似豫剧,是亳州最受欢迎的一剧种。解放前,主要由涡河固定书棚和地方一些不正规徽戏班子演出。另外杨金贵和鲍志安的相声也是谯城的历史传奇。

重点文物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戏楼、曹操运兵道、曹市宗族墓群、千年北魏古井。
二夹弦、五禽戏、九酝春酒法。
华祖庵、道德中宫、江宁会馆、南京钱庄、汤王陵、陈抟庙、薛阁塔、明王台。

特产

土特产
着名药膳
着名小吃
亳州药材、正益牛肉、苏赵梨、豪门贡菊冰茶、
古城王魁之麻花
铜关粉皮、三官核桃
朱庄大强粉皮、观堂大蒜。
曹氏鱼头、华佗闷鸭。
亳州牛肉馍、锅盔、亳州玛糊、油茶

着名人物

时期
人物名称
汉代
华佗
三国时期
曹操、曹丕、曹彰、曹植、曹仁、曹洪、曹真、夏侯惇、夏侯渊、许褚、夏侯玄
隋唐时期
李绅、曹霸
清代
梁巘
现当代
颜语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