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室町时代的幕府设定在京都。而在鎌仓时代设定过幕府的关东,设定了室町幕府的派出机关鎌仓府。头面官位叫鎌仓方公,负责管理关东事务。1454年(亨德三年)12月,有着鎌仓方公官位的足利成氏,杀了关东领管上杉宪忠。对此京都幕府命令近邻的守护讨伐足利成氏。足利成氏就从鎌仓逃往古河(今茨城县古河市),自称古河公方。他拒绝幕府使用的年号,自立年号,在关东武士中很有影响力。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否认来自京都的权力,自立权力,建立关东独立王国。这在日本历史上称之为“亨德之乱”。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亨德之乱
- 外文名:His rebellion
- 时间:日本室町时代
- 国家:日本
- 地点:关东
- 相关人物:足利成氏,足利政知,上杉家族
基本介绍
嘉吉元年(1441年),幕府出了乱子,第6代将军被弄死,继任的第7代将军也很快夭折,于是在宝德元年(1449年),前面提到的第8代将军足利义政即位。就在这一年,幕府放宽了从前对于关东将军家族的管制,已故的足利持氏的另一个儿子得以即位,而他就是本章最大的主角——足利成氏。 足利持氏的长子自尽,次子和三子逃到了拥护关东将军的部将那里,后来上杉军前往打败了这个部将,这两个孩子也被杀死。所以到了拥立关东将军的时候,四子足利成氏就成为了首要候选人。
足利成氏即位后,经营关东多年的上杉家族拥有着极强的实力,这使得关东将军的实力大不如前,二者之间的矛盾越发激烈,家臣也各自展开了明争暗斗,到了享德三年(1454年)年底,这种矛盾终于演化成了大乱的发端。
12月27日,眼瞅着要过年了,足利成氏把继任的关东管领请到了鎌仓府邸,名义上是亲近下属,实际上却设了个鸿门宴,三下五除二把他给弄死了。干完这票谋杀案之后,足利成氏手下的军队立即夜袭上杉家族在上野国的领地,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使之蒙受了巨大损失,家族成员仓皇逃窜。
这件突如其来的谋杀案,让关东的各位大名都惊慌失措,他们不明白双方的恩怨,只好按照喜好去站队,关东的人马出现了第一次分裂,分为了足利和上杉两派。至此,享德之乱爆发。
享德四年(1455年)1月,上杉家族稍作喘息之后,他们集结了军队与足利成氏的军队进行了数次战役。但在这几场战役中,上杉联军都被打得惨败,多名大将战死,只得捲起铺盖捲儿向东逃窜,在常陆国小栗城(今茨城县筑西市)暂时歇脚。不过足利成氏显然不想给他们喘息的机会,没过多久,上杉军再次被击败,小栗城也被攻克,足利成氏完全把上杉家族逼上了绝境。
为了解决自己的困境,上杉家族盘算了半天,还是向幕府打了小报告,希望幕府方面儘快派出援兵帮助他们。将军很快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并借天皇的名义发布了征讨令。足利成氏如同他的父亲一样,也成为了幕府的敌人,不过从其后来的表现来看,显然比他父亲强多了。
自征讨令发布开始,幕府军以最快速度集中了各方力量,向足利成氏的主城——鎌仓城发起进攻。不巧的是,当时足利成氏的主力部队正在战略要地古河城(今茨城县古河市)屯兵,鎌仓城只有一些老弱病残。于是很快,鎌仓城就被幕府军拿下。
现在后路被人抄了,足利成氏自己却是鞭长莫及。无奈之余,足利成氏只得放弃鎌仓城,在古河城呆了下来,并重建自己的政权体系。
说实话,迁居到古河城虽然有些不心甘,但客观来讲,古河城的环境和战略条件都还是很不错的。
古河城是一个靠河的城市,处于关东的水路枢纽地带,也是战略重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同时,古河城的周围都在足利派家臣的掌握之中,经济基础和人员基础都非常强大,对于足利成氏日后的发展其实是很有好处的。足利成氏凭藉着这一战略要地,逐渐稳住了关东的东部地区,也抵抗住了上杉联军的疯狂反扑,战况就此陷入僵局,正像同时期京都地区发生的应仁之乱一样。
为了占据优势,双方在交界处纷纷增设防务,比如上杉家族就修建了河越(今崎玉县川越市)和江户(今东京)两座城池。享德之乱逐渐成了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转眼过去了几年,到了长禄二年(1458年),幕府第8代将军足利义政发现关东的问题还没解决,乾脆就免了足利成氏的关东将军职位,另立自己的一个兄弟——足利政知作为关东将军,同时命令他儘快启程去关东地区接任。
前面说过,关东地区内部的事宜,外人很难插手。人家足利成氏和上杉家族都是关东的老熟人,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低头不见趴着也见,这老哥俩儿的矛盾大致可以归为人民内部矛盾。你现在派一个外人进去搅局,双方肯定都不高兴,到最后就是一个也不帮。
果不其然,不明所以的足利政知晃晃悠悠地来到关东附近,由于无法得到支持,只能在伊豆北部修建府邸,也就成了后来的堀越城(今静冈县伊豆之国市)。
虽然关东出现了一国两主的情况,但这位堀越将军对关东局势并没有构成什幺影响,只是一个好看的摆设而已。
至此,关东出现了三股对峙的势力:第一股是足利成氏,他占据东部的安房、上总、下总、常陆和下野5个领国;第二股是上杉家族,占据西部的相模、武藏和上野;第三股则是没什幺戏份的足利政知,他只占据着西南角的伊豆一国。
另外,由于关东将军授予了足利政知,而足利成氏又在事实上拥有关东东部的所有权,所以人们乾脆称足利成氏为初代古河将军、足利政知为初代堀越将军,后面将沿用这一称呼。
足利成氏即位后,经营关东多年的上杉家族拥有着极强的实力,这使得关东将军的实力大不如前,二者之间的矛盾越发激烈,家臣也各自展开了明争暗斗,到了享德三年(1454年)年底,这种矛盾终于演化成了大乱的发端。
12月27日,眼瞅着要过年了,足利成氏把继任的关东管领请到了鎌仓府邸,名义上是亲近下属,实际上却设了个鸿门宴,三下五除二把他给弄死了。干完这票谋杀案之后,足利成氏手下的军队立即夜袭上杉家族在上野国的领地,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使之蒙受了巨大损失,家族成员仓皇逃窜。
这件突如其来的谋杀案,让关东的各位大名都惊慌失措,他们不明白双方的恩怨,只好按照喜好去站队,关东的人马出现了第一次分裂,分为了足利和上杉两派。至此,享德之乱爆发。
享德四年(1455年)1月,上杉家族稍作喘息之后,他们集结了军队与足利成氏的军队进行了数次战役。但在这几场战役中,上杉联军都被打得惨败,多名大将战死,只得捲起铺盖捲儿向东逃窜,在常陆国小栗城(今茨城县筑西市)暂时歇脚。不过足利成氏显然不想给他们喘息的机会,没过多久,上杉军再次被击败,小栗城也被攻克,足利成氏完全把上杉家族逼上了绝境。
为了解决自己的困境,上杉家族盘算了半天,还是向幕府打了小报告,希望幕府方面儘快派出援兵帮助他们。将军很快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并借天皇的名义发布了征讨令。足利成氏如同他的父亲一样,也成为了幕府的敌人,不过从其后来的表现来看,显然比他父亲强多了。
自征讨令发布开始,幕府军以最快速度集中了各方力量,向足利成氏的主城——鎌仓城发起进攻。不巧的是,当时足利成氏的主力部队正在战略要地古河城(今茨城县古河市)屯兵,鎌仓城只有一些老弱病残。于是很快,鎌仓城就被幕府军拿下。
现在后路被人抄了,足利成氏自己却是鞭长莫及。无奈之余,足利成氏只得放弃鎌仓城,在古河城呆了下来,并重建自己的政权体系。
说实话,迁居到古河城虽然有些不心甘,但客观来讲,古河城的环境和战略条件都还是很不错的。
古河城是一个靠河的城市,处于关东的水路枢纽地带,也是战略重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同时,古河城的周围都在足利派家臣的掌握之中,经济基础和人员基础都非常强大,对于足利成氏日后的发展其实是很有好处的。足利成氏凭藉着这一战略要地,逐渐稳住了关东的东部地区,也抵抗住了上杉联军的疯狂反扑,战况就此陷入僵局,正像同时期京都地区发生的应仁之乱一样。
为了占据优势,双方在交界处纷纷增设防务,比如上杉家族就修建了河越(今崎玉县川越市)和江户(今东京)两座城池。享德之乱逐渐成了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转眼过去了几年,到了长禄二年(1458年),幕府第8代将军足利义政发现关东的问题还没解决,乾脆就免了足利成氏的关东将军职位,另立自己的一个兄弟——足利政知作为关东将军,同时命令他儘快启程去关东地区接任。
前面说过,关东地区内部的事宜,外人很难插手。人家足利成氏和上杉家族都是关东的老熟人,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低头不见趴着也见,这老哥俩儿的矛盾大致可以归为人民内部矛盾。你现在派一个外人进去搅局,双方肯定都不高兴,到最后就是一个也不帮。
果不其然,不明所以的足利政知晃晃悠悠地来到关东附近,由于无法得到支持,只能在伊豆北部修建府邸,也就成了后来的堀越城(今静冈县伊豆之国市)。
虽然关东出现了一国两主的情况,但这位堀越将军对关东局势并没有构成什幺影响,只是一个好看的摆设而已。
至此,关东出现了三股对峙的势力:第一股是足利成氏,他占据东部的安房、上总、下总、常陆和下野5个领国;第二股是上杉家族,占据西部的相模、武藏和上野;第三股则是没什幺戏份的足利政知,他只占据着西南角的伊豆一国。
另外,由于关东将军授予了足利政知,而足利成氏又在事实上拥有关东东部的所有权,所以人们乾脆称足利成氏为初代古河将军、足利政知为初代堀越将军,后面将沿用这一称呼。
发生过程
赤松氏谋害足利义教后,足利义教长子足利义胜担任第七代将军。在此时,山名持丰开始活跃,并且歼灭了赤松氏;但由于义胜年幼,将军的权威很难回复从前。义胜在职一年后去世,其弟三春义政被拥立,当义政元服、担任将军时,已是六年后的事了。
在将军因年少而不能直接执政的这段时期内,由管领来代理行使政务还是非常必要的。虽然由畠山持国和细川胜元轮流担任管领,可无论是在义教追放持国时还是在胜元年仅十岁时,有力守护大名们都没有足够力量主导局势,因此双方的势力开始呈对峙状态,幕府内部产生了分裂的危机。他们之间的争锋相对也影响到了富樫氏家督继承人的决定。此后,双方的对峙已呈现明了化。
年少气胜的细川胜元随即与畠山氏展开激烈斗争,因为血缘关係,胜元得到了有力守护山名宗全、京极持清的襄助。当时,斯波氏的势力已大幅度减退,一色、土岐氏因为义教专制政治,当家被斩,其势力还处于混乱之中,还有赤松氏因为嘉吉之乱而导致本家的灭亡,所以,得到了平定嘉吉之乱的山名宗全和担任侍所头人多年的京极持清的帮助,情势对于胜元来讲极为有利。
不久,畠山与细川的势力之争,随着畠山持国的死、畠山氏本家的分裂而结束。但是,这种依靠畠山氏庶流畠山政长的暗中支持,而使细川胜元获得胜利的结果,却难以隐藏双方之间根深蒂固的对立与不满,为此所遗留下来的后患也是无穷的。
这个时候在关东方面,成功统合了上野和武藏中小武士的关东管领上杉氏,在与得到关东传统武士阶层支持的关东公方足利成氏之间,双方的对立与冲突也逐渐表面化,比其他地方更早一步进入缭乱的战国时期,史称“享德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