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安-26

(2020-05-10 10:33:15) 百科综合
安-26

安-26

安-26是苏联安东诺夫(Antonov)设计局研製的双发涡轮螺桨中短程运输机,北约组织给它的绰号是“捲毛”(Curl)。安-26是在安-24RT货机基础上研製的,但后机身是重新设计的,同时减少了货舱的视窗,并使用功率更大的发动机。该机可以在混凝土和简易跑道上起降。该机机组乘员5名,可载50名伞兵。

安-26的标準型是货运机,但可以方便地改成客机、救护机或伞兵运输机。安-26于1968年首次试飞,1969年开始服役,至今生产总数估计已超过1400架,除供苏联空军和民航使用外,还出口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古巴、玻利维亚、伊拉克、索马里和孟加拉等国。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安-26
  • 类型:双发涡轮螺桨支线运输机
  • 研製单位:前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
  • 採用:新式装货平台

简介

安-26绰号“捲髮”(Curl):
安-26是前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研製的双发涡轮螺桨支线运输机。类似于安-24货运型,只是后机身重新设计,发动机功率加大,採用新式装货平台,平台向上收起时成为机身下壁板,放下时可直接用于装货,飞行中平台可打开以空投货物。安-26第一架原型机于1968年首次试飞,1969年开始交付使用,到1981年基本型共生产700多架,后又生产100余架改进型。1986年停产时,安-26的产量已经达到1403架。除供苏联空军和民航使用外,还出口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古巴、玻利维亚、伊拉克、越南、巴基斯坦、索马里和孟加拉国等国家。主要有两种型别:安-26基本型和安-26В改进型。
1975年12月2日,中方再次就採购安-26飞机项目与苏方谈判,这次谈判订购了10架飞机,并规定全部飞机在1976年5~7月交付。中方验收小组1976年5月中旬赴苏接收飞机,8月验收完毕,9月全部转场回国。
1974年13架,单价2385771元,总价31015034元;1975年15架,单价2385771元,总价35786565元。

主要型号

AN-26;An-26-100;An-26Nel'mo;An-26Pogoda;An-26Polyot;An-26Sfera;An-26Shtabnoy;An-26Vita;An-26A;An-26ASLK;An-26B;An-26B;An-26BTsiklon;An-26B-100;An-26BL;An-26BRL;An-26D;An-26KKaira;An-26KKaplya;An-26KPA;An-26L;An-26LL-PLO;An-26LP;An-26MSpasatel;An-26P;An-26PProzhektor;An-26REP;An-26RL;An-26RR;An-26RT;An-26RTR;An-26S;An-26Sh;An-26SM;An-26M;An-26ST;An-26T;An-26Z-1;

性能数据

动力装置
为两台伊夫钦科设计局的An-24BT涡桨发动机,功率2×2,820当量马力。
尺寸数据
翼展29.20米,机长23.80米,机高8.58米,机翼总面积74.98米2,空勤人员舱门高×宽1.40米×0.60米、离地高度1.47米,货舱地板长11.50米,货舱宽度2.40米,货舱最大高度1.91米。
重量数据
空重15,020公斤,正常载重4,500公斤,最大载重5,500公斤,乘员5名,可载50名伞兵,正常起落重量23,000公斤,最大起落重量24,000公斤。
性能教据
巡航速度(高度6,000米)425-435公里/小时,海平面最大爬升率8米/秒,实用升限7,500米,起飞距离(到15米高) 1,240米,着陆距离(从15米高)1,740米,最大载重航程(无余油)1,100公里,最大油量航程(无余油)2,550公里.

机型概述

安-26飞机是中国于20世纪7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双发中型运输机。
安-26是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研製的双发涡轮螺旋桨中、短程运输机。是在安-24货机基础上研製的,但后机身是重新设计的,并使用功率更大的АИ-24ВТ发动机。安-26的标準型是货运机,但可以方便地改成客机、救护机或伞兵运输机。安-26于1968年首次试飞, 1969年开始服役,至1982年生产总数已超过700 架,除供苏联空军和民航使用外,还出口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古巴、玻利维亚、伊拉克、索马里和孟加拉国等国家。主要有两种型别:安-26基本型和安-26В改进型。
1973~1976年,中国从苏联进口安-26基本型飞机51架,其中分配给空军45架,海军6架。
为了加强空军运输力量,1973年中国首先签订了从苏联进口10架安-26运输机的契约,这10架飞机中, 分配给空军7架,海军3架;后于1974年又签订了进口6架安-26飞机的补充契约,这6架飞机全部分配给空军。根据契约以及补充议定书,这16架飞机应在1974 年第3、第4季度交付。1974年6月,空军、海军和民航等单位联合派员前往苏联学习。1974年7月27日~12月24日,在苏联基辅航空工厂开始分批验收这16架安-26 飞机。自1974年8月起,飞机分6批转场北京,转场飞行至12月结束。
空军13师担负着空军战略运输和空降兵战备训练和空投、空运任务。该师的运输机中,除了9架安-12是1965年、1968年进口的以外,其余都已经相当陈旧。尤其是缴获的美制C-46、C-47飞机和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进口的伊尔-12飞机(30架),使用年限过久,机体承力部件腐蚀严重,强度降低并出现裂纹,直接影响飞机性能和飞行安全,有26架已经或即将停飞。鑒于国产中型运输机在近几年内还不能成批生产装备部队,为提高空军的空降、空投和空运能力,1974年,空军向总参谋部、总后勤部报告,建议两三年内再为空军进口23架安-26飞机,总计30架,将13师的C-46飞机替换掉。
中央批准空军第2批购买15架安-26,契约分两次签署。1975年8月,苏联交付了首批8架飞机;第2批7架飞机于1975年年底之前全部进口。
1975年11月,外贸部通知空军,1975年中国对苏贸易有1000万卢布的顺差,徵求空军对此顺差的使用意见。空军认为,中国的空运力量不仅数量少,而且非常陈旧,国产的运输机一时难以补充。因此,空军建议用此款项购买安-26飞机13架补充空军运输力量。
经过外贸部与苏方谈判,苏方只能供应10架。1975年5月,双方签署了10架安-26运输机的採购契约。契约规定,飞机的验收地点在苏联基辅航空工厂。1976年10月25日,全部飞机飞回国内。
1975年12月2日,中方再次就採购安-26飞机项目与苏方谈判,这次谈判订购了10架飞机,并规定全部飞机在
1976年5~7月交付。中方验收小组1976年5月中旬赴苏接收飞机,8月验收完毕,9月全部转场回国。
1974年13架,单价2385771元,总价31015034元;1975年15架,单价2385771元,总价35786565元。
按照1978年中苏贸易换货协定,中国向苏联订购12架安-26运输机。其中1978年12月~1979年1月交付5架,1979年第4季度交付7架。最后这7架飞机在基辅接受中国空军验收组检验之后,于1980年1月24日全部转场北京,经组织国内复验后即交付空军航空兵13师使用。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