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5(中国代号:Y-5,英文:Nanchang Y-5或 Shijiazhuang Y-5)运输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航空工业南昌飞机製造厂(代号:320厂)仿製生产的一型多用途单发双翼运输机。该机是按照前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设计的安-2飞机的图纸资料,于1957年12月23日在中国製造成功,曾名“丰收二号”。
运-5採用半硬壳式金属结构、后三点固定式起落架、普通双翼气动布局,其起落架使用大行程油液减震器和低压轮胎,可以在简易机场上起落。运-5早期的动力装置为一台国产的九缸星形气冷式活塞发动机,额定功率为820马力。
运-5飞机是一种安全可靠、性能良好、多种用途的飞机,并具有经济性好、使用维护简单、安全可靠等特点,该机不仅能低空飞行,用于农业的灭蝗杀虫、播种、施肥,森林防护灭火,地质勘察、探矿,医疗救护,民航客货运输,军队训练伞兵和跳伞运动等等,而且加装涡轮增压器后,还能够进行高空飞行,用于探测高空大气和航空测量。如果加装水上飞行设备,又能作水上飞机使用。
运-5的主要型别有货运型、客运型、农业型、跳伞和空中支援型、救护型等。许多运-5的改型还活跃在农业、林业和其它行业上。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运-5运输机
- 英文名称:Nanchang Y-5 or Shijiazhuang Y-5
- 前型/级:仿製苏联安-2(An-2)
- 次型/级:运-5B
- 研製时间:1957年
- 服役时间:1958年
- 定型时间:1957年12月
- 飞机类型:轻型运输机
- 研製国家:中国
- 研製单位:南昌飞机製造厂
- 首飞时间:1957年12月7日
发展沿革
试製背景
军用运输机是用于空运兵员、武器装备,并能空投伞兵和军事装备的飞机。军用运输机具有能在複杂气象条件下飞行和在比较简易的机场上起降的能力,部分还装有用于自卫的武器和电子干扰设备。
苏联安-2(An-2)运输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空军面对的是美国这个强大的对手,于是战斗机的需求被排到第一位。航空工业也将力量集中到战斗机的研製和製造方面。由于中国航空工业初创,不具备生产大型飞机的条件,同时空军对于大型运输机的需求也并不迫切。于是中国选择比较容易製造的小型运-5运输机试製起步。作为运输机运-5确实太小了,有效载重只有1.5吨。只能运十几个人。
运-5是仿製原型是苏联安-2运输机,安-2由安东诺夫设计局从1946年开始设计,1947年8月31日首次试飞,1948年10月交付使用。该机在前苏联国内和国外已经生产了一万八千多架。
试製试飞
运-5试製是1957年1月在南昌飞机製造厂(320厂)开始,该机曾被命名为22号、“丰收-2号”,最后定名为运-5型飞机。运-5飞机具有较好的低空性能和经济性,使用维护简单,飞行安全,并且可以在平坦的场地或草地上起飞降落。
运-5

试製的第一仗是工艺装备製造。运-5试製工装製造特点是项目多、任务重周期短,重点是样板和型架。由于提前进行了工装标準件的製造和储备,减轻了试製的不少压力。木模样板车间从1957年3月1日至5月30日完成了样板11352块。在加工机身外检和夹具样板时,想方设法解决了大尺寸钢板对焊后的平面度问题。型架车间从3月5日至8月30日共完成型架和标準工装143项。製造中使用了型架装配机、划线钻孔台,并使用快乾水泥固定型架元件,使用甲醇水泥进行型面複製移形,使用了Theo-2秒读经纬仪,HA-1精密水平仪安装组合式型架。在套用这些方法製造过程中,车间工人和工艺员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如10米多长的机身型架梁在型架装配机上的移位安装问题,客货舱门的外形塑造问题,座舱骨架样件的製造问题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既进一步掌握了基準孔工作法,也提高了技术水平。零件製造中着重解决了座舱骨架变形和掌握髮动机架的焊接技术。主要是改进焊接和校正方法,把有关参数记入工艺规程,从而保证了装配协调质量。部件装配是飞机试製的重要阶段,副总工艺师徐培麟、工艺科长徐贻庭带领装配组全体人员,深入生产现场解决装配铆接中发生的技术问题。
部装车间对关键部件、关键工序採取措施,专人负责。零件一到,生产工人就不分昼夜争分夺秒进行装配;生产调度人员和型架车间工人全力以赴配套零件,抢修型架故障。前方后方配合紧密,促进了整个部件装配工作顺利进行。总装车间经过紧张而有秩序地工作,于1957年10月初总装出第一架作静力试验用的032002号运-5机。因320厂静力试验室和设备条件不具备,于10月10日将其发往瀋阳,委託112厂进行静力试验。同时派静力试验室主任吴家粹等协同112厂静力试验室主任刘昌琼共同完成此项任务。试验工作从10月18日开始至11月27日顺利结束。112厂静力试验室对320厂首批静力试验做出了具有足够强度的符合使用条件的结论。
运-5运输机


1957年12月7日,运-5的01号机首飞成功。国家鉴定委员会对飞机进行了全面技术鉴定,认为飞机性能良好,达到了设计要求,1957年12月24日国家临时鉴定委员会正式批准运-5飞机投入批量生产。运-5飞机在320厂生产了700多架,1970年5月转到石家庄飞机製造厂(522厂)生产。截至1985年底,又生产了215架,其中,民航购买45架,出口71架。自1985年起,运-5基本型停止生产。加上新生产的型号运-5各型号的总产量超过1000架。
技术特点
气动外形
运-5的机翼为单支柱、不等长翼展的双翼。上、下翼上反角均为2度48分。机翼为全金属双梁骨架,前梁以后为布蒙皮,机翼平面形状为矩形。运-5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外形呈流线型。运-5的尾翼为斜撑桿式布蒙皮结构,位于机身的后上部。它包括带有斜撑桿的水平安定面、升降舵、垂直安定面和方向舵。运-5的起落架为后三点固定式。主起落架由减震支柱、前、后撑桿、800毫米×260毫米的中压主轮组成,尾起落架由减震支柱、构架和470毫米×210毫米的低压尾轮组成。运-5的驾驶舱装有两个可拆卸座椅,舱罩上部有应急舱盖,舱内有通风和加温装置。驾驶舱风挡玻璃可以加温防冰。
运-5

动力装置
运-5採用一台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製造的活塞5发动机和J12-G15四叶金属螺旋桨。发动机起飞功率为735.5千瓦(1000马力),巡航功 率为632.5千瓦(860马力)。螺旋桨直径3.4米,飞行中能自动变距,变距範围15°。机上6个燃油箱位于上翼靠近机身的两侧,总容量1240升。滑油 箱油量85升。运-5可以以非常低的速度稳定飞行,且起飞距离仅仅为170米。
活塞5发动机

航电仪表
运-5装有航行仪表和通信导航设备。航行仪表有空速表、高度表、升降速度表、陀螺磁罗盘、陀螺半罗盘和地平仪。机上的通信设备有短波和超短波无线电电台。导航设备有自动无线电罗盘、超短波信标接收机、无线电高度表和机内通话器。
运-5飞机座舱内景

运-5的座舱冷气系统主要用于起落架主轮剎车和当地面无气源时给起落架减震支柱或轮胎充气。风挡和螺旋桨备有防冰系统。飞机操纵系统为混合式机械操纵。机上电源为一台直流发电机和一个蓄电池。单相和三相交流电用变流器转换后提供给用电设备。
座舱货舱
运-5驾驶舱装有两个可拆卸座椅。舱罩上部有应急舱盖。舱内有通风和加温装置。风挡玻璃可以加温防冰。由于舱罩两侧突出于机身,所以有直接向下 的视界。货舱地板能承受1500千克的集中载荷。地板上有系留环,用于固定货物。货舱内两侧装有10个简易座椅,两侧壁上各有4个320毫米圆窗。在左侧 11号和15号隔框之间设有一个大货舱门,货舱门上装有旅客登机门。货舱内部可按客机型、农业型、跳伞型、救护型等进行改装。
运-5改型水上飞机

衍生型号
运-5甲
运-5甲,是1958年改装设计的5座旅客机,同年试製成功,大部用于空军。后按民航要求将旅客机改为11座。第二年试製成功。1959年两种旅客机进行鉴定,投入成批生产。以后命名为运-5甲。共生产交付114架,供民航地方航线使用。
中国空军的运-5飞机

运-5乙
运-5乙,是1958年,根据苏联资料仿製农业机,同年试製投入批生产。后被命名为运-5乙,共生产交付229架。
运-5丙
运-5丙,是1964年根据海军要求利用苏联铝合金结构浮筒改装水上飞机2架,同年在青岛试飞成功。1966年又改装3架,命名为运-5丙。320厂从1965年起自行设计玻璃钢浮筒,1967年8月完成研製装机试飞,鉴定合格后生产交付6架供海军使用。1965年,还改装设计了摄影专用机,但未投产。
运-5丙(水上飞机)

运-5丁
运-5丁,是1958年空军为训练领航、轰炸人员,提出改装领航轰炸教练机的战术技术要求。320厂据此进行改装设计,同年改装4架交付使用。后根据使用单位意见3次进行改装设计,1962年试製成功,6月通过鉴定投入批量生产,命名为运-5丁,共生产交付116架。1960年8月,改装设计了可乘坐7人的专机1架,準备作为国礼赠送给越南胡志明主席,当月完成改装工作。1960年,根据民航要求改装设计人工降雨机1架,曾在南昌青云谱地区进行试验。1961年11月起,改装设计赠送尼泊尔国王的专机1架和大臣用7座专机2架,试製完成后经验收,分别于1962年5月和1963年4月运往国外。
运-5飞机播撒农药

运-5B
运-5B,是1970年5月运-5转到石家庄红星机械厂(522厂,即石家庄飞机製造厂)后研製的新机型。320厂成批生产10年中,根据民航、空军、海军提出的不同要求,相继研製了多种改进改型机。
运-5B型运输机

运-5B飞机是在运-5的基础上改进而成,该机型是空海军部队运输、跳伞、训练用机的主力机群,同时,也是中国通用领域保有量最大、作业範围最广、作业量最大的机群。522厂的运-5和运-5B系列飞机生产销售达到近380架。
522厂转产运-5之后,便开始探索对该机进行改进的可能性。1986年,522厂开始研製运-5B。运-5B原型机1989年6月首飞。运-5B继承了运-5基本型飞机的总体气动布局,对飞机内部结构和设备进行了改进,符合中国民航CCAR-23部适航标準。运-5B型採用了抗腐蚀结构和新型任务设备,包括具有应急抛投能力的大型药箱(或水箱)、大流量风动泵、各种规格的喷洒装置。选用大流量风动泵和多种规格喷嘴,构成了压力喷洒系统,喷洒器尺寸大,并有应急投料装置,提高了农林作业的效率和经济性。运-5B舱内装有新型环控系统、密封舱门。部分电子装置和仪表得到改进,驾驶舱内1~2名驾驶员。由于国产活塞5发动机停产,运-5B换装一台从波兰进口的ASz-62IR活塞式发动机,功率735千瓦,并更新了通信导航等部分设备,提高可靠性和出勤率。同时减轻空重,提高商载能力。拆除农林设备后,可改装成舒适的12座客运旅游飞机,也可以用于物探、空中摄影、救护和跳伞等用途。
运-5B飞机对电子设备进行了改进,通讯导航系统设备全面更新,座舱仪錶板重新布局,增装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垂尾顶部加装了夜航闪光灯,使导航系统更为完善,更有利于长途转场和航线飞行,尤其是加装了翼尖帆片后,提高了升阻比,使飞机爬升率明显增大,航程增加,升限提高。
运-5B型于1987年取得了民航总局适航部门颁发的补充型号合格证,1996年装备部队。截至1995年3月28日,522厂向中国民航北方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等交付12架运-5B多用途飞机。
运-5B

运-5B还有多种小改型。运-5B(K)旅游客运型飞机于1995年1月取得补充型号合格证,并已投入使用。运-5B(D)多用途型考虑了中国实际情况,从生产第三批运-5B开始,以运-5B(D)多用途型的标準进行改进。农闲时加装适当设备可作旅游客机使用,农忙时改回为农用型机,用于农业作业,两者之间的转换简便。
运-5C
20世纪90年代考虑到部队现有的运-5已经老旧,中国空军一度曾经构想利用国产运-12型运输机替代现有的运-5,但是由于配套的涡桨-9发动机研製不顺利,加上运-12的价格较高,相对运-5而言并没有太高的效费比,所以空军最终还是决定继续改进运-5,这就是运-5C。运-5C最大的特点带有翼梢小翼,根据相关资料加装这种小翼的话可以有效的提高飞机的飞行性能,例如爬升速度可提高将近10%。同等飞行速度下可提高飞行高度。採用新的航空电子设备:包括TKR-123超短波电台、WL-7无线电罗盘、265无线电高度表、XS-6B信标机、JT-9W机内通话器等,替代了进口产品;还增装了一部带电子地图的GPS150XL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飞机垂尾顶部加装了夜航防撞灯。增装这些设备,使飞机导航系统更加完善,有利于长途转场和航线飞行;另外全新设计了伞兵座椅,使之拆放自如,乘坐舒适,便于装卸和维护。运-5C于1996年通过技术鉴定,空军首批採购24架,第一架飞机于1997年交付部队。运-5C在部队中使用中反映良好,得益于其低空低速性能优异,非常适合伞兵部队的新兵跳伞训练。
运-5C

运-5电战
运-5电子战飞机,1977年,总参谋部决定,由空军抽调4架运-5飞机,分别为北京、瀋阳、兰州、济南军区空军各改装1架电子干扰飞机。空军机关组织有关厂、所、部队于1980年前相继完成改装任务,主要用于加强雷达分队反干扰训练,进行部分电子对抗装备性能试飞。每架飞机装备米波和分米波侦察干扰设备近20部,干扰对象为米波波段对空情报雷达。
运-5电子战飞机

性能数据
运-5运输机参考数据:
运-5基本型 | 运-5B | |
上翼展 | 18.176 米 | 18.176 米 |
下翼展 | 14.236米 | |
机长 | 12.688 米 | 12.688米 |
机高 | 5.35 米 | 6.097米 |
最大起飞重量 | 5,250 千克 | 5,250 千克 |
最大载重 | 1,500 千克 | 1,500 千克 |
最大平飞速度 | 256 千米/小时 | 256 千米/小时 |
最大航程 | 845 千米 | 1560 千米 |
巡航速度 | 160 千米/时 | 160 千米/小时 |
实用升限 | 4,500 米 | 4,500 米 |
爬升率 | 2.7 米/秒 | 3.0 米/秒 |
起飞距离 | 180 米 | 150米 |
着陆滑跑距离 | 157 米 | 170米 |
动力装置 | 1台活塞-5发动机,配J12-G15 4叶金属螺旋桨;发动机起飞功率为735.5千瓦 | 发动机首翻期1200小时 螺旋桨首翻期1000小时 |
续航时间 | 6小时10分 | |
客座数 | 12 |
服役事件
喷洒药防疫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时,为防止形成大面积疫情,有关部门组织在唐山上空喷洒药水进行防疫。这次任务选用的机型就是运-5。
撒总理骨灰
1976年,运-5型7225编号飞机执行播撒周恩来总理骨灰任务。
在航空博物馆展出的7225号运-5

1976年1月14日19时,邓颖超同志亲自捧着周恩来总理的骨灰盒,到人民大会堂参加追悼会。追悼会后,又由邓颖超同志护送他的骨灰到通县机场(现通州区张家湾镇三间房军用机场)。
按照周恩来总理将自己的骨灰播撒在祖国江河大地的遗愿,1976年1月15日晚,由空军某部胥从焕机组驾驶一架经过改装的运-5型飞机,执行这项特殊的任务。经中共中央批准,委派治丧委员会的2名同志和周总理生前的警卫员张树迎、高振普代表邓颖超同志,在飞机上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骨灰和鲜花花瓣撒向祖国的大地和江河。周恩来总理骨灰播撒的路线是:北京通县机场——塘河口——密云水库——天津——山东北镇——通县机场。
该架执行播撒任务的7225号运-5飞机在中国航空博物馆展出。
总体评价
运-5运输机是中国第一种自行製造的运输机,其原型为苏联40年代设计的安-2运输机。儘管运-5服役已有40年之久,但它飞行稳定、运行费用低廉,仍是中国最常见的运输机。
运-5

作为中国自行製造的第一型运输机,运-5具有优良的短距起降和低空低速性能。虽然仿製的是20世纪40年代的安-2,也许其本身的性能并不是特别突出,但运-5对中国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