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2020-08-04 03:23:47) 百科综合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是为适应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由钱学森、郭永怀规划,经毛主席批准,于1968年2月组建的国家级空气动力试验研究中心,被誉为“空气动力事业国家队”。

中心主要履行飞行器空气动力相关的风洞试验、数值模拟、模型飞行试验及关键技术攻关,提供气动数据和气动问题解决方案;飞行器空气动力性能验证评估;空气动力学及交叉学科基础理论、新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与套用转化,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演示验证;空气动力设备设计建设,试验技术和测试技术研究等任务。

截至2016年10月,中心共有科研人员20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各1名。据2017年2月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官网显示,中心设有5个研究所、1个研究中心,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共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 外文名:China Aerodynamic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 简称:CARDC
  • 成立时间:1968年2月
  • 现任主任:范召林
  • 属性:国家级空气动力试验研究中心
  • 主管部门:中国人民解放军63820部队
  •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
  • 专职院士:中国科学院1人、中国工程院1人
  • 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
  • 硕士点:3个(二级学科)

历史沿革

1968年2月,为适应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由钱学森、郭永怀规划,经毛主席批准组建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文化大革命”期间,继续进行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试验基地建设。
1978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听取中国航空事业与空气动力研究试验的情况汇报后指出,风洞和计算机一样,只搞一个中心,为全国服务;要大、中、小配套,满足使用。
至1985年前,建成了适应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1985年,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生部组建,并开始招生。
1986年,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生部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
20世纪90年代,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开始先后对中国“蓝剑”“中华之星”、250公里动车组和CRH6城际动车组等10余项高速列车开展空气动力学试验;在中国率先系统开展风能利用研究,研製设计了全国首个风力发电机组叶片。
2006年,大型航空声学风洞立项论证工作启动。
2008年5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空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建设。
2009年7月,空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挂牌成立。
2011年11月,空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组织的建设期验收。
2013年10月,中国首座多功能结冰风洞首次验证性试验取得成功。
2015年12月,中国首次以空气动力学基础问题研究为目的的航天模型飞行试验取得成功。
2016年5月,中心新建成的每秒千万亿次计算机系统正式投入运行。
中心面貌中心面貌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16年10月,中心共有科研人员20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各1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00余名。据2017年2月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官网显示,中心共有博士生导师32名、硕士生导师26名。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张涵信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职):乐嘉陵

科研部门

据2017年2月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官网显示,中心设有5个研究所、1个研究中心,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建有“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是中国空气动力学会挂靠单位。
国家重点实验室:空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心研究所:计算空气动力学研究所、低速空气动力学研究所、高速空气动力学研究所、超高速空气动力学研究所、设备设计与测试技术研究所
中心研究中心:吸气式高超声速技术研究中心
中心面貌中心面貌

设施资源

  • 设备仪器
截至2016年10月,中心拥有50余座配套的低速、高速、超高速气动力和气动热试验设备和特种试验设备,还具有进行理论研究、数值计算及模型自由飞试验的设备以及进行风洞部件与试验模型加工、测控仪器维修和计量的设备。
试验设备
设备类别设备名称
低速风洞
4米×3米风洞(FL-12)、8米×6米风洞(FL-13)、Φ3.2米风洞(FL-14)、
Φ5米立式风洞(FL-15)、米×2米结冰风洞(FL-16)、5.5米×4米航空声学风洞(FL-17)
高速风洞
0.6米×0.6米跨超声速风洞(FL-21)、0.6米×0.6米跨超声速风洞(FL-23)
、1.2米×1.2米超声速风洞(FL-24)、2.4米×2.4米跨声速风洞(FL-26)、
2米x2米超声速风洞(FL-28)、0.6米×0.6米暂沖式跨超声速风洞 (FL-32)
超高速设备
2米激波风洞(FD-14A、14B、14C)、20兆瓦级电弧风洞(FD-15)、大功率电弧风洞(FD-15A、FD-15B)、Φ1米高超声速低密度风洞(FD-17A)、200米自由飞弹道靶(FD-18)、气动物理靶(FD-18B)、Φ1米高超声速风洞(FD-30、30A)、Φ0.5米高超声速风洞(FD-30B)、1兆瓦高频电浆风洞(FD-31A)、大功率电弧加热器(DJ-23、DJ-32)
高性能计算机系统
1590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系统
模型飞行试验设施
航空模型飞行试验基础平台、航天模型飞行试验基础平台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据2017年2月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官网显示,中心完成了大量航空航天飞行器及汽车、高速列车、风工程的试验、研究和计算任务,获得国家级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千余项。
空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承担了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基础研究和套用基础研究项目100余项。在高精度计算方法研究、高精度软体开发及在国家重大专项上的套用取得了创新成果,保持了国际领先水平;在地面交通和风能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工作基础上,建立了先进的实验研究平台,参与了国内多项风力机和几乎所有高速列车的气动性能评估工作,支撑了国家地面交通和风能利用的发展;在大型风洞地面试验设备气动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国内领先的研究成果,为国内高品质大型低速、高速风洞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部委级科技进步奖19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8项;取得发明专利13项,软体着作权2项;共发表SCI、EI收录论文232篇。
“十二五”以来至2016年6月,中心风洞运行20万余次,试验成果直接服务于装备型号,成功解决了某型飞机、大型运输机、“辽宁号”航母等重点型号研製中的大量关键气动难题。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关键技术研究与套用

学术期刊

  • 《空气动力学学报》
《空气动力学学报》创刊于1980年,是中国空气动力学会主办、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主管的国家一级刊物,在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全国科技期刊三个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和评选出的重要核心期刊,被美国Ei核心资料库、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资料库(2013)、CSCD 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来源期刊(2015-2016年度)(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等收录,是Caj-cd规範获奖期刊;内容涉及空气动力学各领域及其相关科学。刊载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理论、技术、实验、套用研究中的最新成果,最新进展,研究综述;也发表流体力学、风工程等方面的好论文。刊物主要栏目分为研究论文和研究简报。
出版物出版物
  • 《实验流体力学》
《实验流体力学》创刊于1987年,为中国科协主管、中国空气动力学会主办、公开发行的航空航天类中文核心科技期刊(双月刊),原名为《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主要刊载实验流体力学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成果与进展。
《实验流体力学》被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资料库(2013)、CSCD 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来源期刊(2015-2016年度)(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等收录,是Caj-cd规範获奖期刊。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据2017年2月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官网显示,中心共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力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流体力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力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流体力学、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教学建设

  • 教学概况
据2017年2月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官网显示,中心共有在读博士生38名、硕士生65名。
截至2016年6月,中心共培养博士106名、硕士354名。
  • 学制学位
博士生学制为三年,课程学习时间为半年,做论文的时间为二年半,可申请延期一年半。
研究生学制为二年半,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年,做论文的时间为一年半,可申请延期半年。
中心面貌中心面貌

国际合作

截至2016年10月,中心同多个国家的相关研究机构开展了多项技术合作,是国际低速空气动力试验协会(SATA)、国际超声速风洞协会(STAI)成员。
中心已与下列国家和地区的空气动力学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係:俄罗斯中央流体动力研究院(TsAGI)、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理论与套用力学研究所(ITAM)、中央机械製造研究院(TsNIIMASH)、中央航空发动机研究院(CIAM)、克尔德什研究中心(KeRC);德国宇航研究中心(DLR)、欧洲跨声速风洞(ETW)以及德国的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亚琛大学、波鸿大学;德-荷联合风洞群(DNW)、荷兰航空航天实验室(NLR);英国的南安普顿大学、谢菲尔德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格拉斯哥大学;法国宇航院(ONERA);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加拿大科学院;义大利宇航研究中心(CIRA);日本东京工艺大学;以及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 中心标誌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标誌为其英文首字母“C”为元素构成的图案。
标识标识

名人题词

1965年10月1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题词:严谨求实、奋进创新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
主任
范召林
党委书记
张源明
副主任
杨炯
总工程师
唐志共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