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AA—7空空飞弹由前苏联于60年代中期研製,70年代中期装备部队的R—23空对空飞弹是米格—33战斗机的标準拦射武器,该弹的北约编号为AA—7,绰号“尖顶”。罗马尼亚曾专利仿製生产,代号为 A—911。R—23的导引头也有半主动雷达和红外製导两种。后来的改进型称之为R—24,但R—24在外形上并没有太多的变化。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苏联AA-7空空飞弹
- 最大射程:35km
- 最小射程:4000m
- 最大速度:M2
基本资料

苏联AA—7空空飞弹由前苏联于60年代中期研製,70年代中期装备部队的R—23空对空飞弹是米格—33战斗机的标準拦射武器,该弹的北约编号为AA—7,绰号“尖顶”。罗马尼亚曾专利仿製生产,代号为 A—911。R—23的导引头也有半主动雷达和红外製导两种。后来的改进型称之为R—24,但R—24在外形上并没有太多的变化。
主要数据
最大射程:35km(Р-23Р)25km(Р-23Т)25km(Р-24Р)35km(Р-24Т) 最小射程:4000m 最大速度:M2 制导系统:无线电指令中制导和半主动雷达末制导(Р-23Р/24Р) 无线电指令中制导和被动红外末制导(Р-23Т/24Т) 引信:主动雷达引信和主动雷射引信(Р-40Р/РД、Р-40Т/ТД) 战斗部:高爆炸药,重25kg 动力装置: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重:223kg(Р-23Р);217kg(Р-23Т);250kg(Р-24Р);248km(Р-24Т) 弹长:4.46m(Р-23Р);4.18m((Р-23Т);4.8m(Р-24Р/Т) 弹径:200mm(Р-23Р/Т)230mm(Р-24Р/Т) 翼展:1000mm(Р-23Р/Т)972mm(Р-24Р);1000mm(Р-24Т)、
最大射程:35km(Р-23Р)25km(Р-23Т)25km(Р-24Р)35km(Р-24Т) 最小射程:4000m 最大速度:M2 制导系统:无线电指令中制导和半主动雷达末制导(Р-23Р/24Р) 无线电指令中制导和被动红外末制导(Р-23Т/24Т) 引信:主动雷达引信和主动雷射引信(Р-40Р/РД、Р-40Т/ТД) | 战斗部:高爆炸药,重25kg 动力装置: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重:223kg(Р-23Р);217kg(Р-23Т);250kg(Р-24Р);248km(Р-24Т) 弹长:4.46m(Р-23Р);4.18m((Р-23Т);4.8m(Р-24Р/Т) 弹径:200mm(Р-23Р/Т)230mm(Р-24Р/Т) 翼展:1000mm(Р-23Р/Т)972mm(Р-24Р);1000mm(Р-24Т)、 |
最大射程:35km(Р-23Р)25km(Р-23Т)25km(Р-24Р)35km(Р-24Т)
最小射程:4000m
最大速度:M2
制导系统:无线电指令中制导和半主动雷达末制导(Р-23Р/24Р)
无线电指令中制导和被动红外末制导(Р-23Т/24Т)
引信:主动雷达引信和主动雷射引信(Р-40Р/РД、Р-40Т/ТД)
动力装置: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重:223kg(Р-23Р);217kg(Р-23Т);250kg(Р-24Р);248km(Р-24Т)
弹长:4.46m(Р-23Р);4.18m((Р-23Т);4.8m(Р-24Р/Т)
弹径:200mm(Р-23Р/Т)230mm(Р-24Р/Т)
翼展:1000mm(Р-23Р/Т)972mm(Р-24Р);1000mm(Р-24Т)、
设计特点

苏联AA—7空空飞弹首次採用带固定式小前翼的正常式气动外形布局,即4片小的切梢三角形安定面装在弹体前部,4片大的切梢三角形弹翼固定安装在弹体中部,4片小的后斜切梢舵面装在弹体尾部。这种独特的气动外形布局,使该弹获得较大的横向过载,有利于提高末端攻击时的机动性;此外,舵面可差动偏转,起横滚稳定作用。由于该弹是专门为俄罗斯前线战术空军战斗机与敌战斗机实现中距空战而设计的,因此与专门为拦击敌轰炸机而设计的雷达型中距空空飞弹有显着区别,既要求体积小、重量轻,还要求过载大、稳定性好。
建造背景

该弹是苏联自行研製并装备前线战术空军歼击机的第一种中距雷达型空空飞弹,属于第二代中距空空飞弹,载机为苏联的新一代歼击机——米格-23。研製单位是由伊凡.托罗波夫领导的第134试验设计局,即现在的“三角旗”机械製造设计局的前身,在1966~1968年苏联军工设计局体制再次调整时改为现名。
1961年,安德烈.利亚平取代伊凡.托罗波夫,任该设计局总设计师。该弹于60年代中期开始研製,系统代号和编号分别为К-23和Изд.340,1969年进入苏联前线战术空军服役,空军使用代号为Р-23Р。
1973年,“三角旗”飞弹设计局推出了P-23(西方国家称之为AA-7“尖顶”)中程空-空飞弹。这种飞弹后来发展了两种改型:装有红外寻的制导系统的P-23T和装有半自主式雷达寻的制导系统的P-23P。P-23P飞弹的雷达寻的制导系统是在用脉冲方法对信息进行累计-等差处理基础上,採用都卜勒截获原理。P-23P的研製成功标誌着俄罗斯在中程空-空飞弹方面超过了西方。1978年以后,英国才迟迟推出装有单脉冲雷达寻的制导系统的中程空-空飞弹。
随后,“三角旗”飞弹设计局在进一步提高P-23飞弹功重比和抗干扰能力的基础上又推出了P-24(西方国家仍称之为AA-7“尖顶”)飞弹。P-24后来发展了两种改型:装有红外寻的制导系统的P-24T和装有半自主式雷达寻的制导系统的P-24P。
两种改型

该弹有多种改进型,70年代末发展的改进型Р-24Р/Т(R-24R/T),于1981年开始服役。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系列空空飞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A-7“尖顶”。该系列飞弹曾大量出口,并在中东战场使用,2008年仍在俄罗斯和各出口国家的空/海军服役。
在改进研製过程中,曾与1971年完成仿製的美国“麻雀”空空飞弹的样弹——代号为К-25,进行数次竞争性对比试射,表明其总体性能居于优势,即机动性更好、射程更远、抗干扰性更好,因而获準投入批生产,放弃了仿製的美国“麻雀”空空飞弹的样弹К-25。在研製К-23/24上所积累的经验,如闭环液压舵机、活动式舵面等,为后来研製新一代中距空空飞弹Р-27提供了技术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