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前苏联上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发展的第4代近程飞弹,也是世界上第一种能离轴发射,且搭配头盔瞄準具达到“可视即可射”的飞弹。1973年时的苏联空军除第4代中程空对空飞弹外,也需要新型近程格斗飞弹(射程12—20公里)或格斗飞弹(射程小于10公里)。新型短程飞弹由锦旗与闪电两家设计局竞标,锦旗设计局提出与美制AIM-9同级的K-14,闪电设计局则提出K-73的设计。
基本介绍
- 类型::R-73射手AA11近程空空飞弹
- 服役时间::1983年
- 最大速度::3.7马赫
- 有效射程::30公里
简介
俄罗斯三角旗设计局研製的近程空空飞弹,北约称“射手”和AA-11,可挂载到苏-27、苏-30、苏-35、苏-37和米格29等战斗机上。1980年初开始研製,1
R-73射手AA11近程空空飞弹
985年服役。该弹採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和推力矢量控制技术,红外寻的制导,具有很强的机动能力、离轴发射能力后视发射能力,离轴角达90度,弹重105千克,弹长2.9米,弹径170毫米,最大速度2马赫,最大射程30千米(向后12千米),最小射程3千米(向后1千米),战斗部为7.4千克破片杀伤型。
名称由来
该弹是前苏联/俄罗斯自行研製并装备前线战术空军歼击机的第四代近距空空飞弹,是前苏联两个主要从事空空飞弹设计的集团——“闪电”(Молния)和“三角旗”(Вымпел)机械製造设计局之间进行竞争的产物。前者取胜,推出的是首次採用气动与推矢控制方案的机动性极好的全向攻击空空飞弹,代号为Р-73;后者失败,推出的是美国AIM-9L“响尾蛇”空空飞弹的翻版,机动性差且无发展潜力,代号为Р-14。Р-73由“闪电”设计局于1976年开始研製。
但在1981年12月的国防机构改组中,由于“闪电”设计局的主要任务已从1976年转向航天领域,正在研製“暴风雪”太空梭。因此,一大批“闪电”设计局的机载飞弹设计师,连同Р-73空空飞弹研製项目,均转入“三角旗”设计局,使之成为前苏联唯一的空空飞弹设计局,并继续研製Р-73空空飞弹,使之在1983年开始服役。Р-73(R-73)是飞弹本身的编号,飞弹系统的编号为Изд.73(Izd.73)。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系列空空飞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A-11“射手”(Archer)。
基本参数
最大射程 20km(Р-73МД1)
30km(Р-73МД2)
最小射程 300m
最大速度 M3.7
30km(Р-73МД2)
最小射程 300m
最大速度 M3.7
优势
该弹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近距格斗空空飞弹。其战术技术性能比美国现役第三代近距格斗空空飞弹“响尾蛇”的最新型号AIM-9L/M领先10年;而北约组织早在70年
R-73射手AA11近程空空飞弹
R-73射手AA11近程空空飞弹

代初期开始发展的第四代空空飞弹——AIM-132先进近距空空飞弹几经周折,进展迟缓,至今仍在由英国独家研製之中。因此,西方国家现在没有能与Р-73相抗衡的近距格斗空空飞弹。
该弹由红外导引头、控制舱、主动雷达引信舱、连续桿式战斗部舱和固体火箭发动机舱共5个舱段组成。
发展简史
R-73飞弹北约代号为AA-11射手(Archer),是前苏联上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发展的第4代近程飞弹,也是世界上第一种能离轴发射,且搭配头盔瞄準具达到“可视即可射”的飞弹。1973年时的苏联空军除第4代中程空对空飞弹外,也需要新型近程格斗飞弹(射程12—20公里)或格斗飞弹(射程小于10公里)。新型短程飞弹由锦旗与闪电两家设计局竞标
外销型号
外销型号

,锦旗设计局提出与美制AIM-9同级的K-14,闪电设计局则提出K-73的设计。
锦旗设计局提出的K-14是在已装备苏联空军的R-13与R-13M1的基础上改进而来,採用气动力控制及彩虹(Raduga)全向红外製导头,并增强抗过载能力以提高机动性。K-14与R-13、R-13M1具有很高的共通性,因此可轻易换装于米格-21、米格-23、米格-27、雅克-28P、苏-22等战机上。
闪电设计局提出的K-73最初计画採用推力矢量控制及非全向红外製导头,但前苏联根据对未来近程空战环境及美国近程格斗飞弹的技术分析,认为新型短程飞弹必须装备全向红外製导头,因此K-73装上了灯塔(Mayak)全向红外製导头,K-73的尺寸与重量都因而增加。另一方面闪电设计局存1976年发现,仅靠推力矢最控制的飞弹,当固体火箭发动机燃料耗尽后,推力矢量控制就不能发挥作用,无法有效控制飞弹了。而K-73设计最大射程可达20公里,有相当一段距离是在发动机燃料耗尽后依靠惯性飞行完成的。这对K-73来说是个很大的缺陷,因此闪电设计局最后改用推力矢量控制、气动控制面两种控制方式。至此K-73重量达105公斤,成为现役R-73飞弹的雏型。
1976年,K-14与K-73基本完成慨念设计,其中K-73的外形和结构显得相当前卫,技术上也比K-14更为先进。但由于K-14与当时正在服役中的R-13有高度通用性,这使得苏联空军可以用较少的经费完成採购和换装,形成战斗力的时间也较短。一时间,苏联军方难以抉择。在苏联空军犹豫不决的这段时间里,K-14得以与K-73H步发展多年。但到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考虑剑K-14已无法适应未来空战需要,且锦旗设计局此时正忙于K-24、K-27、K-33等计画而无暇为K-14的设计进行大幅修改,因此闪电设计局的K-73成为前苏联唯一种第4代近程格斗飞弹。
儘管K-73是闪电设计局的研製成果,但在定型生产阶段,却归属到锦旗设计局旗下。因为,苏联政府于1976年将闪电设计局改组成闪电科学与生产联合体(NPOMolniya),并逐步过渡到以空间科技研究为主攻方向,其中包括设计“暴风雪”号(Buran)太空梭。因此到1982年,闪电设计局内负责K-73的人员全部转归锦旗设计局,这使得锦旗设计局成为前苏联最大的空对空飞弹研製单位。1985年R-73空空飞弹定型服役。
与Р-60(AA-8)近距空空飞弹区别
在气动外形布局上,与Р-60(AA-8)近距空空飞弹相同,即採用双鸭式气动布局,但在结构上有重大区别:
1)在头部加装4片风标式活动翼面,用来测量迎角,以改善飞弹飞行品质,防止超过临界迎角而失速。
2)在尾部4片矩形弹翼的后缘各装有1片活动副翼,取代传统的陀螺舵,以限制横滚角速度,从而保证飞弹飞行弹道的稳定性。
3)首次在近距空空飞弹上套用推力矢量与空气动力综合控制技术,即在尾喷口四周加装4片偏转舵面实现推力矢量控制,并与空气动力控制相结合,使飞弹的控制通道由传统的双通道控制变为5通道控制,即2个喷流偏转舵控制通道、2个空气动力舵面控制通道和1个副翼控制通道,从而使飞弹在主动段上的最大机动过载达到60g。
4)红外导引头位标器离轴角±45°~±60°,具有很强的离轴发射能力,由于採用氮气致冷的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元件和脉冲调频技术,增强了探测距离、抗干扰能力和全向攻击能力。连续桿式战斗部爆炸后的扩展半径为4m。
2)在尾部4片矩形弹翼的后缘各装有1片活动副翼,取代传统的陀螺舵,以限制横滚角速度,从而保证飞弹飞行弹道的稳定性。
3)首次在近距空空飞弹上套用推力矢量与空气动力综合控制技术,即在尾喷口四周加装4片偏转舵面实现推力矢量控制,并与空气动力控制相结合,使飞弹的控制通道由传统的双通道控制变为5通道控制,即2个喷流偏转舵控制通道、2个空气动力舵面控制通道和1个副翼控制通道,从而使飞弹在主动段上的最大机动过载达到60g。
4)红外导引头位标器离轴角±45°~±60°,具有很强的离轴发射能力,由于採用氮气致冷的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元件和脉冲调频技术,增强了探测距离、抗干扰能力和全向攻击能力。连续桿式战斗部爆炸后的扩展半径为4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