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空气动力制动

(2020-06-16 13:45:21) 百科综合
空气动力制动

空气动力制动

空气动力制动(aerodynamic braking)是飞行器上一种制动原理,通过空气制动片来实现飞行器制动。飞行器上的空气制动片也叫阻力板或减速板,是一种增大飞机气动阻力的装置。可安装在机身或机翼上,用冷气或液压操纵。需要时飞行员操纵作动筒将其打开,不用时收入机身或机翼内。减速板主要作用是加大飞行阻力,使飞行很快地减速,提高飞机飞行时的机动性。此外,机翼上的减速板打开时,可使机翼升力减低,飞机队地面的压力增大,增强机轮剎车效果,缩短着陆滑跑距离。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空气动力制动
  • 外文名:aerodynamic braking
  • 性质:一种飞行器减速制动原理
  • 实现载体:空气制动片
  • 一级学科:航空科技
  • 二级学科:航空原理

基本介绍

空气动力制动是一种靠在飞行器上安装空气动力片(减速板)等装置来实现制动的减速方法。在装有减速板的飞机上,通常有2~4块减速板通常对称地布置在机身或机翼上,在闭合位置上紧贴飞机机体,其外表面就是飞机流线型的一部分,当需要增加阻力时,由液压作动力使减速板开启一个角度,增加飞机的迎风面积并破坏飞机流线形,对空气形成增阻和扰流的作用,使飞机骤然减速。飞行速度越大,减速板的增阻效果越好。很多减速板做成複杂的手指形状,并故意开一些孔,以提高增阻效果。
歼击机在空战中经常要进行机动转弯,在高速下转弯半径很大,对空战不利。如果飞机减速性好,能以最短的时间减低飞行速度并在较小的速度下转弯,就能够有效地摆脱敌机的攻击并使自己占据有利位置,因此歼击机普遍装有减速板。
在其他大型飞机上,减速板(扰流板)常装在机翼上表面靠近襟翼前面的部位。飞机着陆时打开减速板(扰流板),一方面增加空气动力阻力,起减速作用,同时也可减小机翼的升力,增加机轮对地面的压力,从而增加机轮对地面的摩擦力,缩短滑跑距离。

空气制动片安装位置

空气制动片通常对称地布置在机身或机翼上,同时为了不破坏飞机的飞行姿态,阻力作用点的位置必须进行验算和实验。因此,当选择减速板在飞机上的具体安装位置时,需要同时考虑飞机的外形结构、重心位置、重量分布、整体结构强度、飞行姿态等多种因素,而不同飞机上减速板的安装位置也变的五花八门。

机翼后缘

A10攻击机因作战速度较低,机体结构结实,机翼由于要挂载大量弹药和副油箱,且需要具备较强的抗打击能力,故而选择了相对厚实的翼型,适合安装减速板。A10上的减速板具体安装位置位于机翼外端,是副翼的一部分,合在一起动作是副翼,上下打开后是减速板,上边部分还可以单独打开起扰流板的作用。

机翼翼端

苏25攻击机负责执行直接对地攻击任务,加之其执行的任务需要苏25能作为一个稳定的射击平台,在对地攻击时必须稳定,动作时必须反应迅速,因此将减速板安装在机翼上就成为了最佳的选择。与A10攻击机相比,苏25的减速板设计更为精巧。减速板位于翼端的短舱(和机翼外形不同)内,关闭时呈两端摺叠,需要时呈两段式打开。
米格15战斗机机身两侧的减速板米格15战斗机机身两侧的减速板

机身两侧

曾一度作为苏军前线航空兵主力的苏22战斗机,採用了在机身两侧布置减速板的形式。与之相似的还有米格15和F86等战机。在机身两侧安装减速板的形式在早期喷气机上较为普遍,而在新一代战机上,特别是採用翼身融合的F16、苏27、米格29等战机上,这种布置方式已基本消失。

机身后部

F14“雄猫”战斗机的减速板位于机身后部靠近垂尾的位置。

机腹之下

还有的战机将减速板设计在机腹位置,如F100战斗机,其腹部下有矩形减速板,位于翼梁中线处。

机身尾部

F16的减速板位于单发发动机喷口两侧机身融合翼边条的尾部,打开时上下展开。与体积和重量均大的F15相比,F16属轻型战机,减速板的尺寸不必太大,因此也有了更大的布置灵活性。F16的减速板设在融合翼边条尾端,既不占用机体有用空间,有利于整体气动外形,打开后还可以迅速干扰整个边条翼的作用,减速效果良好。

机身背部

现代战斗、攻击机大都是高速战机,注重格斗和速度。翼型特殊且较薄,因此难以在机翼上为减速板找到合适的安装位置,通常就选择将减速板安装在机身背部,以避免破坏机翼强度,同时儘量不占用机体有限空间。作为美国空军第三代重型战斗机,F15的体积与重量均较大,大型减速板便成为了必然选择,而只有机背这个位置上才有较大的尺寸和空间安装这大家伙,才有结实的结构能承受这幺大型的减速板带来的冲击力。
苏-27机背的大型减速板苏-27机背的大型减速板

对水平尾翼的干扰

某机为了提高机动性能在机身中段下腹部重心后方安装了减速板,其自身阻力和升力的贡献应该是一个低头力矩,但实际飞行中放减速板后驾驶员感觉飞机突然上仰,必须用力推桿恢复原位。 风洞模型测力试验也证实了放减速板后产生了较大的抬头力矩增量。平尾没有处在分离涡的速度阻滞区内,抬头力矩主要是由分离涡的低压诱导在平尾处产生较大的下洗使平尾产生负的升力增量所致。
在机身腹部中段安放减速板会产生较大的抬头力矩,主要原因是分离涡在平尾处产生较大的诱导下洗所致,消除方法是减速板前移远离平尾。当减速板的位置难以改动又存在较大的干扰时 ,选择适当的开孔率以损失较小的阻力换取减小较大的抬头力矩。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