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思想巨着《资本论》

(2020-04-16 19:55:08) 百科综合
思想巨着《资本论》

思想巨着《资本论》

《资本论》是200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卡尔·马克思。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百科全书,同时也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马克思在这部着作里,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样就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

《资本论》首版于1867年9月14日的德国汉堡。

我们学习《资本论》的意义是: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係归结为生产关係,将生产关係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这就更好地提高了我们的自觉性认识,为探索具体的物质生产和社会生产的运动规律打下扎实基础,作好了充足的思想準备。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思想巨着《资本论》
  • 单位 :套
  • 类别 : 党群 领导— 音像
  • 出版单位: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 形式:DVD 光碟
  • 主讲人:张燕喜
  • ASIN:B01GDNSYG4
  • 定价:400元

产品信息

  • ISBN:9787880664416
  • 商品编号:20050669
  • 介质:DVD
  • 碟数:3
  • ISRC:CNA721000410
  • 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音像出版社
  • 出品公司: 北京大有求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配音语言:国语
  • 字幕语言:中文
  • 音频格式:国语(杜比数字5.1)
  • 地区:大陆

内容简介

《资本论》是一部世界名着。这部着作儘管发表很久了,但它没有被遗忘。在21世纪的今天,它所显示的生命力,在科学书籍中是十分罕见的。
马克思马克思
人们这样说:“历史上对社会进步起过重要作用,为人们所珍惜的科学巨着是不少见的,但是,就其对人类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而言,没有任何一部着作能与《资本论》相提并论。
西方学者说:“对于马克思,不论你赞成他也好,漠视他也好,反对他也好,只要碰到必须解决的社会、历史问题,就不能不向他请教。”
马克思说:“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在研究之后,他得出结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
这部书为什幺有这样的生命力?马克思为什幺得出这样的结论?他的“三个最新的因素”是什幺?他的发现对当今世界的作用在哪里?丧钟为什幺并没敲响?为什幺危机来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人们就不能不向他请教?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现在,哪些行为算作劳动、可以创造价值?如何理解资本、科技等生产要素与财富和价值创造的关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科技、管理等生产要素缘何参与分配?该怎幺看与公有制并存的其他经济成分及其新的社会成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不存在剥削现象?该如何对待劳动、劳动者?如何在更大程度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恩格斯恩格斯
中共中共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博导,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张燕喜老师讲解。

目录

一、《资本论》简介及人们的评价
(一)《资本论》简介
从“六册计画”到《资本论》
1867年第一卷的七篇
1885年第二卷的三篇
1894年第三卷:七篇
(二)人们对《资本论》的评价
恩格斯的评价
外国学者的评价
我国学者的评价
二、《资本论》的主要内容
(一)《资本论》第一卷
劳动价值理论---揭示剥削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揭示剥削的秘密
资本积累理论---揭示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
(二)《资本论》第二卷
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三)《资本论》第三卷
剩余价值分配理论
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和它的各种特殊形态
三、学习《资本论》引发出的思考
(一)学习劳动价值论引发的思考
(二)学习剩余价值理论引发的思考
(三)学习资本积累理论引发的思考
(四)学习关于社会化商品经济论述引发的思考
本讲座特点:1、音画同期,视听共鸣;
2、将西方语言东方化,将深奥理论浅出,雅俗共赏;
3、用百年前理论阐释当今世界,聪明人之耳目。
马克思说:“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所使用的方法。”
关键字语:商品和货币之六特点 三个“崭新的因素” 劳动价值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价值在现今社会的地位,资本积累 社会化商品经济 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 利润 利润的分配与和谐社会 资本主义的丧钟 资本主义的良药 改革与劳动价值论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