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岭乡是武乡县最西北部的一个典型的农牧型乡镇,也是武乡县第三产业较发达的乡镇之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分水岭乡
- 行政区类别:乡
- 所属地区:山西武乡县
- 电话区号:0355
- 地理位置:武乡县西北部
- 面积:114平方公里
- 人口:3015(2010年)
- 车牌代码:晋D
位置境域与建置沿革
分水岭乡历史悠久,因分水岭村前有一条河流分为两条支流,一条向南流入涅河,归南运河水系;另一条向北流入昌源河,归汾河水系,故而得名。2001年1月,撤销原分南乡、石盘乡后,合併组建为分水岭乡。2002年1月,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又将原石盘乡划出,称石盘农业开发区。现在的分水岭乡,实际就是原来的分南乡。分水岭乡位于武乡县西北部,距县城45公里处。东邻本县石盘农业开发区,西接平遥县,北与祁县相连,南与本县故城镇接壤,总面积114平方公里。下辖分水岭、石窑会、西庄则、岩庄、窑儿头、南关、西郊、司庄8个行政村、含20个自然村。乡政府驻分水岭村。
山西武乡县分水岭乡
环境资源
自然环境与资源
分水岭乡属乾石山区,崇山连绵,峻岭环列,沟壑深邃,形势绝险,平均海拔1400米。主要山脉有秦王头、寿礼圪垯、云盖山、大官寨、虎头山、尖子山等;主要河流有昌源河,流域面积85平方公里。分水岭乡属高寒山区,年平均气温7℃,无霜期150天,年平均降雨量550毫米左右,灾害性气候有乾旱、霜冻、冰雹等。
人口
全乡1949年有879户,2757人;1978年有945户,3398人;2010年有902户,3015人。现有人口中农业人口2912人,非农业人口 103人。
交通
该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208国道穿越南北,平(平遥)榆(榆社)高速横贯南关、西郊、司庄三个行政村,是太原通往南部城市的重要门户。
经济发展
分水岭乡矿藏资源贫乏,自然条件恶劣。这里山大沟深,石厚土薄,450公顷耕地大部分挂在沿208国道两侧的山坡上。气候严寒,无霜期短,农业生产条件受限,产量低而不稳,解决民众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山区建设上的一个历史难题。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1978年为 399700 元,2010年达 7450000 元;全乡农民人均收入1978年为 54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600元。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分水岭山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变,但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历史难题。改革开放以来,在持续不断的扶贫攻坚的过程中,特别是山西省委农工委深入分南乡包乡扶贫三年(1995—1998)的实践,使这里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改变。全乡新建高标準基本农田265公顷,达到340公顷,实现了人均2亩基本农田的目标。其中,有治滩条件的南关、西郊等4个村砌石坝2155米,垫滩造地83公顷;坡岭地较集中的分水岭、岩庄等3个村,机修梯田110公顷;全乡各村还修建石坎梯田70公顷。同时,同农业生产相关的荒山绿化、养牛养羊和水、电、路等条件也有很大的改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为提高。1998年粮食总产162.5万公斤,人均485公斤,彻底解决了“吃饱”这一历史难题。
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以牛羊为主的畜牧业,先后引进晋南大黄牛260头、晋西北优种绒山羊2000只。配套服务,方便农民,保证了推广效果。2009年,全乡养牛4171头,养羊2930只。
至2010年,分水岭乡党委、政府抢抓机遇,充分发挥地处交通要道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商贸、餐饮、住宿、运销、修配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并新建司南商贸服务区。先后培训了一批又一批司机、修配、厨师、服务员和管理人员,沿208国道兴建饭店10个、各类门店46个,开闢农贸土特产品市场1个、商贸服务区2处。显而易见,以农林牧和第三产业为两翼,科技插翅,三业齐驱,分水岭乡贫困落后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社会状况
基础设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山区农村基础设施有了极大的改善。全乡8个行政村,村村建起了村级活动场所和健身广场;村村吃上了自来水;村村通电、通公路;还有5个行政村的6个自然村移民脱贫65户,建起居民点5个,新建砖木结构的住房325间。
交通电信
辖区内有208国道和省道220纵贯全乡,过境19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油)路。电信网路实现村村通程控电话,拥有固定电话105部。移动通信覆盖率93﹪。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办学条件大为改善,教学质量显着提高。医疗卫生也有很大发展,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展以来,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看不起病的状况,全乡参合率连续三年位居全县第一。初级卫生保健达到国家标準,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缺医少药状况得到改善。有乡级卫生院1座,村级卫生所5所。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工程,文化方面:有乡级文化站1个,村级文化室8个。南关村的业余晋剧团颇有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