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援助(crisis intervention):借用简单心理治疗的手段,帮助当事人,处理迫在眉睫的问题,恢复心理平衡,安全度过危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心理危机援助
- 套用学科:心理学
概念
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心理危机援助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儘快摆脱困难。
理论基础
林德曼的哀伤作业
林德曼于1944年提出危机理论,对失去亲人的当事人的哀伤性危机处理做出极大贡献,以往经历重大灾难的人都有五种反应:躯体痛苦;脑海中里充斥着死亡的画面;罪恶感;敌意;固有行为模式的丧失。他认为,哀伤反应的出现是正常的、短暂的,也是必然的,需要通过短期危机谘询与治疗技术对所出现的哀伤反应给予必要的心理援助。他强调宣洩,反对压抑,认为要允许经历丧失的人度过一段时间的哀悼期,这样最后才能接受亲人的死亡,从而重新面对生活。
卡普兰的发展性和境遇性的危机理论
卡普兰提出危机处理的四个阶段:
(1)危机事件导致当事人应激反应开始出现,负面情绪和焦虑水平急剧上升并影响到当事人的日常生活,开始採取应对机制来减少焦虑导致的应激和不安。
(2)个体不能及时解决当前存在的危机,创伤性应激反应导致生理和心理的不适,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适应。
(3)此时,由于危机没有解除,当事人的应激水平持续升高,以致出现抑郁、焦虑反应加剧等情况。
(4)当事人处于危机状态,或者会出现心理崩溃或被击垮的感觉,或者会出人格分裂
自杀等心理障碍。
卡普兰认为,危机时个体与环境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危机出现时,个体为了重获平衡,必须改变行为方式。正是因为危机造成的个体与环境的不平衡,使得当事人在危机发生时,採取迴避的态度,如果能在此时及时提供危机援助,使其正确正视危机,调整因创伤性事件而引起的暂时性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扭曲,就可以使其心理重新达到平衡。
泰赫斯特的危机三阶段说
泰赫斯特认为人格、急性应激和社会环境三者是相互作用的,从而构成过渡状态,在他关于个体对社会灾难的反应模式的研究模式上,提出了过渡阶段三个阶段:冲击阶段:当事人受应激事件的直接影响,应激反应表现明显;退却阶段:应激事件已经过去,个体会採取与年龄、文化程度不符的应激反应和心理防御方式来进行处理;创伤后阶段:个体对自身的反应有了自我觉察,能够有效地依赖社会支持资源
模式
贝尔金(Belkin)等提出三种基本的危机干预模式,即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社会转变模式,后来又出现了折衷模式。心理危机干预模式为不同的危机干预策略和方法奠定了基础,为危机干预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平衡模式
平衡模式也称平缈失衡模式。该模式认为,危机中的个体处于心理失衡状态,原有的应付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干预的目的在于帮助他们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平衡模式最适合于早期干预,此时危机者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分不清解决问题的方向且不能做出适当的选择,除非个人再获得一些应对的能力。危机干预的重点应放在稳定病人心理和情绪方面,以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平衡状态。
认知模式
认知模式认为,危机植根于对事件和围绕事件的境遇的错误思维,而不是事件本身或与事件和境遇有关的事实。在危机事件中,持续的、折磨人的处境使人衰竭,推动其对境遇的内部感知向越来越消极的自言自语发展,直到再也不能使他们自己相信,在他们的境遇中还存在积极的成分。接着,他们的行为会跟随消极的否定性的自言自语,自以为对境遇是无能为力的。这种消极思维使危机持续存在下去。该模式的基本原则是,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尤其是通过认识其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部分,练习和实践新的自我说服,使个体的思想改变更为积极,更为肯定。通过获得理性和强化思维中的理性和自强的成份,通过人们能够获得对自己生活中危机的控制。认知模式最适合于危机稳定下来并回到了接近危机前平衡状态的求助者。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人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和发展的,危机不是一种单纯的内部状态,而是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危机的产生与内部的(心理的)和外部的困难有关,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与求助者合作,以测定与危机有关的内部和外部困难,帮助他们选择替代他们现有行为、态度和使用环境资源的方法,如同伴、家庭、职业、宗教和社区等。结合适当的内部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的方法,以帮助他们获得对自己生活的自主控制。心理社会转变模式最适合于已经稳定下来的求助者。
危机援助人员的素质
入静定心
心理援助的工作者都是面对情绪失控的来访者,所以谘询者所能提供的最有意义帮助就是保持镇静,创造一个稳定、可控的环境去陪伴和倾听情绪失控的当事人。
敏捷灵活
面对紧急的危机局面,谘询者需要能够做出迅速反应并恰当地处理危机事件。这就要求谘询方法和手段应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不拘泥于条条框。
精力充沛
谘询者要有充沛的精力,真诚、热情地帮助来访者。许多危机问题非常複杂、困难,有时甚至需要谘询者在自己不熟悉的艰苦环境下工作,因此,谘询师必须保持充沛的经历。
丰富的经验
谘询师应有相对丰富的生活经验,且在危机面前保持成熟乐观。虽然并不是有过心理危机体验的人才能理解危机并有效处理危机事件爱你,但是谘询者如果成功地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经验,就会变得镇静、坚韧不拔。
调整与关照自我
从事危机援助的谘询者应敢于面对挑战,同时也能及时自我调整,危机事件会对任何人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在诸如灾难的危机事件中,各种参与救援的人员会感同身受着类似的痛苦,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谘询师必须做好心理的自我保护,并能在危机援助工作进展中设定工作的界限并有能力做出自我调整。
热心与冷脑
心理援助工作是一项极为艰难的助人工作,在助人时,要考虑到对方的需要和自己的能力,如果没有一个冷静的头脑,只是靠一颗热心,就有可能将自己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强加于人,会剥夺对方自由选择的权利。
援助类型
自杀
在危机干预工作中 , 危机干预者总会面对有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的求助者 。虽然危机干预者不一定能够识别每一个有较高自杀危险的求助者 , 也不可能完全预防具有高度危险的求助者自杀 , 但已经证明 , 评估 、提供支持和干预措施对这些人是有帮助的 。
灾难
人类社会总是难以避免天灾人祸 。在我国仅各类自然灾害平均每年就使 2 亿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相当多的人会表现出躯体、情感及行为的反应。灾难后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以帮助倖存者和遇难者家属积极应对,效果可以达到减轻痛苦,增强日常活动能力,儘快稳定身体、认知、行为和情绪反应;远期效果是使其在认识上把灾难作为生活的一部分,防止和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 。
亲人死亡
从这种丧失中恢复可能需要好几年,而且在一个人的余生中可能产生持续而深刻的影响。虽然这种丧失是永久的,危机干预者还是可以为丧失者提供帮助。危机干预者可以通过让悲伤的求助者进行回忆,在回忆中重构所有的危机,让丧失者加强自我,以有利于健康的方法解除悲伤 。
步骤
儘管危机干预没有一个统一固定的程式,但一些基本的步骤是共同的。 Gilliland
和 James 提出了危机干预六步法 :
1、确定问题。从求助者角度,确定和理解求助者本人所认识的问题 。
1、确定问题。从求助者角度,确定和理解求助者本人所认识的问题 。
2、 保证求助者安全。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危机干预者要将保证求助者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把求助者对自我和他人的生理、心理危险性降到最低 。
3、 给予支持 。强调与求助者的沟通和交流,使求助者了解危机干预者是完全可以信任, 是能够给予其关心帮助的人 。
4、提出并验证变通的应对方式。危机干预者要让求助者认识到有许多变通的应对方式可供选择,其中有些选择比别的选择更合适 。
5、制定计画。危机干预者要与求助者共同制定行动步骤来矫正求助者情绪的失衡
状态 。
状态 。
6、得到承诺。让求助者複述所制定的计画,并从求助者那里得到会明确按照计画行事的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