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巴士汽车学院经上海市教委批准,于2000年元旦揭牌。学院由知名上市公司上海巴士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斥资与国家“211”重点建设高校之一的上海大学共同创办,是上海第一所股份制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大学的二级学院(具独立法人),上海市11所示範性高职重点建设单位。
学院目前占地187亩,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绿化率达45%以上。学院拥有现代化的教育设施,有在技术上领先的多个校内实训室:现代汽车技术实训中心、现代汽车结构展示室、汽车商务实训室、物流信息管理实训室、现代汽车电子实训室、计算机网路实训室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上海大学巴士学院
- 创办时间:1999年1月1日
- 所属地区:中国上海
- 类别:股份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 学校属性:211工程
- 在校生:1700多名
简介
上海大学巴士汽车学院成立于1999年,为上海巴士实业集团和上海大学合办的股份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大学巴士汽车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几年来,学院牢牢把握“背靠企业、面向市场、办出特色、服务行业”的办学宗旨,坚定贯彻“基础适度、以德为本、突出能力、重在实践”的教育理念。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第一要务,以培养现代汽车下线后的纵深服务以及新兴产业的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倡导“厚德载物、教书育人、诚信敬业、率先垂範”的师德和“勤奋读书、刻苦学技、诚信明礼、砺志成才”的学风,面向市场、準确定位,校企结合、强强联合,探索一条股份制举办高职之新路。
上海大学巴士学院
成立了“汽车维修”国家职业技能坚定所,并被上海市教委推举进入教育部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项目(汽车维修专业)。经多年努力,学院已建有由上汽大众、通用、永达、东昌、中远物流、现代轨道交通公司等国内众多知名大中企业构成的26个校外实训—就业基地。
学院拥有以上海大学的着名学者、教授专家担纲组成一流的师资队伍,由国际着名品牌汽车商共同参与精心挑选国内外系统性、科学性、实践性强的教材。按照上海市“十五”规划中确定的六大支柱产业中的“汽车”和“商贸”,四大新兴产业中的“现代物流”等行业,以及为顺应上海市作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会和“国际博览展示中心”的需求,开设“现代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汽车商务”、“计算机技术与套用”、“现代城市交通管理(企业管理)”、“汽车电子技术”、“城市物流网路管理”、“广告艺术设计”、“博览与会展艺术设计”等9个专业(方向)。所设专业特色明显,具有前瞻性、首创性、适应性,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汽车商务”专业已被列为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荣誉
学院现有在校学生1700多名。学院面向本市及周边省市(浙江省和江苏省)招收应(历)届高中生和优秀“三校生”,学制三年,颁发上海大学文凭和多种技能证书。2003年秋季招收新生775人,全部学生均为第一志愿录取,最低录取分数高出上海市录取资格线45-50分。此外,学院已成为在职培训与上海市多个等级工技术资格鉴定考核基地。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培训部门和企业的不同需要,开展汽车空调检测和维修、汽车驾驶技能、汽车维修企业管理和运作、物流技能等培训和职业资格考核。
几年来,学院忠实履行“背靠企业、面向市场、办出特色、服务行业”的办学宗旨,认真贯彻“基础适度、以德为本、突出能力、重在实践”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2+1”的办学模式,得到了发展迅速,已初见成效。历年在校生全额参加上海市英语(PET)统考,连续三年通过率在81%-83%,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0余个百分点;2003年230名学生参加《电子商务》(中级)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核合格率高达98.7%,高出市合格率近30个百分点。该院的学生以适应社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计算机套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等五大能力见长。获多种技能证书和各类奖励。办学以来,有4人荣获国家奖学金,有26人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学院办学至今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诸多国内着名企业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永达、东昌、上汽大众、通用、中远物流、现代轨道交通公司和巴士集团等知名企业已成为该院学生顶岗见习、毕业生吸纳的大平台。迄今,学院已向社会输送了三届544名毕业生,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平均高达92.7%,位居前茅。
学院正按照既定的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最佳化育人环境,完成上海市示範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建设的各项指标,正为使学院成为办学体制先进,专业特色鲜明,行业优势显着,管理机制高效,精神面貌奋发,全国着名、上海一流的高等职业院校而努力奋斗。
办学特色
办学新体制
在办学管理上,一方面引进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另一方面主动将一切教学过程纳入上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既遵循教育规律,又遵循市场规律,有效提高了办学效率和办学质量。
在专业设定上,学院成立由行业、企业负责人和专家为主体的“学院建设与发展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具体对专业设定、课程改革、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等进行谘询与指导,使学院的专业设定具有前瞻性,办学方向、培养目标更贴近市场,更具特色。
在资源利用上,学院背靠企业,获得了社会企业的大力支持,大众汽车公司、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巴士集团公司、泛亚汽车技术有限公司、申沃客车公司、上钢五厂等企业纷纷慷慨解囊支持学院建设,多次无偿赠送汽车教学设备,同时还输入先进的技术,使学院实训室建设基础实、立意新、起点高。
在办学经费上,学院不享受政府财政拨款,主要依靠巴士集团的投入、社会各界的捐助、以及学费的收入,走的是靠社会力量发展的办学道路。投资主体巴士集团对学院不求回报,但求品牌。学院董事会正是在巴士集团这样的要求和鼓舞下,发扬上大“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克服办学资金有限的困难,全力打造高职教育品牌,可谓是“不花国家一分钱,不遗余力创品牌”。如今,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学院不仅获得良性发展,而且品牌效益初显,不断创造出成倍的社会效益回馈社会、回馈企业、回馈家长。
学院在为社会输送急需人才的同时,还为企业员工提供良好的在职进修和培训服务,这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使企业成为学院的“校外实训——就业”基地,校企互助互利,获取双赢,学院办学的道路越走越宽。
培养模式
学院依据高职人才培养的特徵以及企业对录用高职毕业生的要求,牢固确立“基础适度、以德为本、突出能力、重在实践”的教育理念。根据现代服务业相应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的要求,通过精简、最佳化、整合等不同方式,建立了“公共基础课平台”和“公共技能实训平台”,实施“理论教学——校内实训——职业资格考证”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突破了原有的“学科型教学体系”。
为把学生培养成能力见长的知识型技能人才,缩短毕业生进入企业的适应过程,学院坚持实施“2+1”的培养模式,即有二年时间在校内学习、实训和考证,一年时间在校外接触实际,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接触社会、挂职锻鍊;通过3个月“企业实训”,从基层“顶岗”做起,了解企业,接受企业的考察,明确毕业后留用的意向;再经5个月的“毕业实习”,接受企业的职前培训,向师傅学技,同时在学院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实践论文和就业签约。
2004年学院委託用人单位对首届毕业生作调查,综合评价如下:
组织纪律性、工作责任心、团队精神、文明礼仪和爱岗敬业等5项评价—“强” “较强”≥92%;
继续学习能力、专业基础知识、专业职业技能和社交与适应能力等4项评价—“强” “较强”≥83%;
与同等学历的他校毕业生相比63.9% 的学生具有技术套用能力“强” “较强”的优势。
此外,学生下企业实训的形势也十分喜人,上述28个企业每年向我院索要的实训学生数远大于应届毕业生数,以04届为例,需求数为802名,而学院本届毕业生仅439名,由此可见,学院的品牌效应得到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