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西方近代伦理思想

(2020-04-16 06:59:33) 百科综合
西方近代伦理思想

西方近代伦理思想

资产阶级革命準备时期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F.培根、T.霍布斯和B.孟德维尔, 法国的C.A.爱尔维修和P.-H.D.霍尔巴赫等。他们运用唯物主义感觉论去说明社会生活,认为人是能够感受外物刺激的自然产物,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和 利己的,人的苦乐感觉是道德的来源,同时又是判断善恶的标準。他们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係,看作是道德领域的一个根本问题,并把两者的和谐统一作为道 德的最高目标。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西方近代伦理思想 
  • 外文名:Modern western ethics thought 
  • 思想:西方近代伦理
  • 时间:17世纪初至19世纪末

思想演变

17世纪初至19世纪末西欧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巩固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整个时期各种资产阶级道德学说的统称。由于近代西欧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 衡,哲学世界观以及文化历史的传统存在差异,使这个时期的伦理思想出现了错综複杂的状况。它们的思想渊源基本上是继承、发展了古希腊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的 伦理学说。从理论特点上看,这个时期的各种伦理思想分别具有功利论、理性论、情感论和生物进化论以及非道德主义等倾向。

功利论

资产阶级革命準备时期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F.培根、T.霍布斯和B.孟德维尔,法国的C.A.爱尔维修和P.-H.D.霍尔巴赫等。他们运用唯物主义感觉论去说明社会生活,认为人是能够感受外物刺激的自然产物,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和利己的,人的苦乐感觉是道德的 来源,同时又是判断善恶的标準。他们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係,看作是道德领域的一个根本问题,并把两者的和谐统一作为道德的最高目标。儘管他们从利己 的或合理利己的角度理解统一的基础,但实质上都归结到个人利益上。这些具有功利主义倾向的伦理思想家十分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们道德状况的作用,认为个人利 益和社会利益之所以会发生矛盾,人的利己心之所以把人引向罪恶,是由于旧的封建专制制度造成的,因此必须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建立资本主义新制度,从而把道 德与反封建的政治紧密结合起来。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具有功利主义特色的伦理思想更加完善和系统化。英国典型的功利主义者J.边沁和J.S.密尔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霍布斯、爱尔维修等人的伦理思想,提出以苦乐效用原则为道德的来源和标準,对快乐和痛苦作了量或质的分类,认为可以对苦乐进行精确的 计算,从中得出最大幸福主义的功利原则。他们强调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利益的和谐统一,强调以所谓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最高的道德準则。19世纪 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L.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伦理思想,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划入功利论伦理思想的範围。

理性论

近代理性主义伦理思想始于17~18世纪唯物论哲学家R.笛卡尔、B.斯宾诺莎、G.W.莱布尼茨等人,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I.康德和G.W.F.黑格尔使之完善和系统化。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人的理念论伦理思想,把人的主观精神或独立于人和自然的客观精神即理念看作是世界的本原和人的本质,并以此说明道德的来源和本质。康德从人类理性推出先验的道德律,认为只有这种没有任何经验内容的道德律才具有普遍的必然性和客观有效性。他强调道德的本质是意志自律,即意志为人颁布道德律,使人为义务而义务,在道德行为中不计利害。黑格尔概括总结了前人,特别是近代资产阶级伦理思想的成就,建立起完整的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他把辩证法引进了伦理学,把道德看作是绝对精神发展的一个阶段,并在其辩证发展过程中进行考察。他深刻地揭示了道德的社会现实内容和历史的进程,同时又辩证地解决善与恶、意志自由与道德责任、目的与手段以及动机与效果等一系列道德範畴的对立统一关係。但由于黑格尔把道德看作是理念的产物,因而不可能最终科学地解决道德的本质以及道德範畴在现实中的对立和转化。

情感论

道德情感论因主张道德起源于人的情感而得名,最初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A.A.C.沙夫茨伯里(1671~1713)、 F.哈奇森(1694~1747)、D.休谟和 亚当·斯密(1723~1790)等人。他们反对道德起源于人的感性慾望、理性或社会契约等观点,把人的天然情感或仁爱情感乃至同情心看作道德的本源,认 为道德情感是脱离人们的社会生活和道德实践先天具有的。道德情感论一般不否认利己情感,但它更强调利他情感,并把促进共同幸福作为道德目的和善恶标準。哈 奇森提出,德行是善的量与享受的人数的乘积,最大数量的善由最大多数人来享受就是最高的道德,相反就是最大的恶。
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A.孔德继承了道德情感论的观点,认为人的情感决定社会起源和道德,个人生活中利己情感占主导,社会生活中利他情感占优势,社会关係只有依靠利他情感即普遍的爱来调节,社会才有幸福和进步。英国的H.斯宾塞把生物进化论原则引入伦理学,把道德看作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社会如同有机体一样,各阶级的人们处于协调友爱之中,道德的利他情感使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日趋一致,个人与社会将不再存在矛盾。孔德和斯宾塞都试图从道德上论证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是最和谐幸福的。
19世纪后期,出现了A.叔本华、F.W.尼采带有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特点的伦理思想。叔本华试图从生存意志中寻找道德的根源,并通过死亡获得人生的解脱,尼采则把权力意志作为道德的本质,公开鼓吹弱肉强食的非道德主义理论。

思想作用

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伦理思想,在反封建斗争中起过积极的作用,在理论上也包含有一些合理因素,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 建立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伦理思想家们在阶级和世界观方面的局限,因而最终不能使道德成为科学。随着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其伦理思 想也逐渐走向保守和反动。现代西方各种流派的伦理思想,基本上都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伦理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见西方现代伦理学)。
19世纪初出现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伦理思想,从根本上说,并没有超出同时代资产阶级伦理思想的界限,但它对私有制尤其是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道德败坏状 况进行了尖锐的抨击,同时还预言人的利己心将随着私有制的消灭而消灭。它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範的一些猜测,反映了早期无产者和劳动人民的利 益及道德理想。

启示

德教育,重视道德教育过程,帮助学生去发现、去创造,突出道德教育的生活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在相当程度上表现出对20世纪30年代实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的继承和深化。
二是多学科整合研究日渐深人.道德教育是一个十分複杂的过程,道德教育理论的建构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正如有的学者指出:“道德教育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仅仅通过一门学科来探讨这一领域既是有限的、也是危险的”。闭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创建无一例外都是多学科整合研究的成果,如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就是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整合研究的结晶。
三是注重微观研究。面对西方社会当时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西方道德教育研究者一改注重巨观研究的传统,将研究视野转向微观,期望其理论研究能够用来指导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从而产生了一批可直接用于道德教育实践、操作性很强的理论。如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的创建者麦克菲尔、诺丁斯在理论创建过程中分别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分析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他们推出了学校道德教育课程教材《起跑线》,出版了道德教育丛书《生命线》和专着《中学的道德教育》。
三、西方近代伦理思想及道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纵观西方近代伦理思想及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伦理思想及道德教育的内容总是和一定的社会现实相关。伦理思想及道德教育不可能游离在现实社会之外而存在,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伦理道德始终是阶级的伦理道德”。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不论什幺社会制度的国家,伦理思想及道德教育与当时的科技和经济发展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繫。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呈现出全球化趋势,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文化和道德价值已经渗透在各个领域。所以.对在西方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或背景下进行的伦理思想和道德教育进行研究,对于构建我国的伦理思想及道德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重新认识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内涵
目前,我国的学校伦理思想及道德教育依然以灌输为主要形式,以社会即时需要为指向,带有强烈的功利化倾向,而忽视了教育的本体价值,即育人、育德价值,所以不可避免的带有浓厚的政治化倾向,将教育窄化为政治教育;教育内容停留在知识化层面,而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判断、选择能力的培养;道德教育过程呈现简单化和形式化。借鉴西方国家学校伦理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我们认为,改进我国的学校教育.首先应该从认识学校教育的核心内涵入手,明确教育是人类自我超越和自我升华的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把一种规则强加于人,而是人自我发展、自我肯定、自我欣赏和享用的内在需要。所以,学校教育的意义不是将社会现行的道德规範和伦理準则灌输给学生,而在于启发和唤醒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增强其对道德自觉和伦理思想的判断,培养其对道德良知的追求,启迪其对如何做人的感悟。
2、进一步拓展我国伦理思想及道德教育的独创性和实践性
剖析我国的伦理思想及道德教育,普遍存在着将其当作是政治思想工作的同义词。缺乏对伦理思想及道德教育核心与内涵的认识,缺乏实践指导性和操作性,伦理思想及道德教育停留在道德知识的单向灌输或传递上,在德育实践中不能理直气壮地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伦理思想及道德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教育实践操作存在着严重的脱节。这些现象的出现与我国道德教育理论研究贫乏和道德教育实践途径的单一是分不开的。反观西方伦理思想及道德教育趣论,其派别众多,思想开放,见解各一,甚至互不相容,各派别不仅提出了其伦理思想及道德教育理论体系,而且都提供了伦理思想及道德教育实践的可操作性途径。这也启示我们在强调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理论的多样性、创新性的同时,迫切需要加强对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进而开拓我国伦理思想及道德教育实践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在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实践中,我国伦理思想及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和道德教育实践必将迎来新的繁荣。

参考文献

[1]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着选辑(上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2] 王莉萍.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德育理论建设的启示[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7(4).
[3] 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 社, 1994.292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