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2020-02-18 07:22:10) 百科综合
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内容简介:“工业4.0”是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在2013年汉诺瓦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概念。它描绘了製造业的未来愿景,提出继蒸汽机的套用、规模化生产和电子信息技术等三次工业革命后,人类将迎来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位化、网路化、机器自组织为标誌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概念在欧洲乃至全球工业业务领域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认同。西门子作为德国最具代表性的工业企业以及全球工业业务领域的创新先驱,也是“工业4.0”概念的积极推动者和实践者。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 外文名:Industrie 4.0
  • 书名: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 作者:乌尔里希·森德勒
  • 类型:经济管理
  •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111471615
  • 外文名:Industrie 4.0
  • 译者:邓敏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页数:197页
  • 开本:16
  • 品牌:机械工业出版社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编者:(德国)乌尔里希·森德勒(Ulrich Sendler) 译者:邓敏 李现民
乌尔里希·森德勒(Ulrich Sendler),生于1951年,毕业于克雷菲尔德市恩斯特·莫里茨·阿恩特人文中学。在经过奥迪公司内卡苏尔姆工厂的模具製造人员培训和位于海尔布隆市的德劳茨模具製造公司的数控编程人员培训之后,进入海尔布隆大学学习精密仪器工程学,并于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随后,他在总部位于内卡苏尔姆的科尔本施密特公司CAD系统开发部门任职,再后来成为海德堡CAD-CAM报告杂誌的一名编辑。自1989年以来,他成为虚拟产品开发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领域的一位独立记者、作家和技术分析师。2009年,海德堡·柏林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了由他主编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概论》。此外,他还是费尔达芬工业峰会——系统领导2030年的发起人和组织者。

鲁思沃(Siegfried Russwurm)教授是西门子公司董事会成员和工业部的执行长(CEO)。在完成其製造工程学的大学学习后,鲁思沃教授于1992年作为医疗技术部门的生产计画员和项目负责人进入西门子公司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随后他在德国和瑞典担任了该公司的众多重要领导职务,其中包括运动控制系统的业务管理职务。从2006年起,鲁思沃成为了西门子医疗系统集团执行管理层的一员。2008年,他进入西门子股份公司管理委员会,成为领导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劳动董事及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分公司负责人的主管。2010年,鲁思沃接管了工业部的领导工作和对企业信息化和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央机构的监督工作。

格哈德鲍姆(Gerhard Baum)是IBM工业研究院的成员和IBM汽车部门负责欧洲及新兴市场汽车业务的副总裁。在完成航空航天技术的大学学业后,鲍姆进入宾士公司,开始了碳纤维技术开发和CAX套用研究的职业生涯。随后他逐渐接管了IBM德国、欧洲和全世界的销售、解决方案和谘询等领域的领导工作。格哈德鲍姆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先进的交通工具和产业转型。此外,他还是埃斯林根大学工业谘询委员会的成员。

霍尔格伯切丁(HolgerBorcherding)教授曾在汉诺瓦大学学习电气工程,并于1999年在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直到2003年,他在哈默尔恩市的伦茨驱动系统有限公司任伺服控制器的开发主管。2003年,他被任命为德国莱姆戈市东威斯伐伦—利珀大学的电力电子技术、电力驱动技术和电磁兼容性教授。他与一个由13名科技人员组成的工作团队合作进行电驱动技术和电力电子的电磁兼容性的研究。从2011年开始,除了教授职位之外,伯切丁教授还接管了驱动和自动化阀门领先者伦茨SE公司创新部门的专业领导工作。他负责协调伦茨SE公司内部和外部的研究工作,并成为伦茨SE公司在标準工作组和行业协会中的代表。

曼弗雷德布罗伊(Manfred Broy)博士是慕尼黑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软体和系统工程专业的教授。他的主要研究课题是软体在网路世界中的作用。作为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acatech)的成员,受德国联邦教育及科研部委託领导异度物理系统的研究,该课题广泛研究了在全球联网的下一阶段异度空间和嵌入式系统的联合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具备的潜力。

马丁艾格纳(Martin Eigner)教授于1985年成立了由其担任执行合伙人的EIGNER+PARTNER有限责任公司,并在公司转型为股份制公司后担任了董事长。2001年7月至2003年8月,他担任公司新总部位于麻萨诸塞州沃尔瑟姆市(美国)的艾格纳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一职。2003年该公司的一部分被出售给美国的Agile公司,2007年公司的剩余部分被出售给美国的ORACLE公司。艾格纳先生于2001年7月成立了ENGINEERING CONSULT谘询公司,并自那时起一直任该公司总经理一职。在1980年获得卡尔斯鲁厄大学(TU)CAD领域的博士学位后,马丁艾格纳教授就成为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业务部技术数据处理和组织的负责人。在这个职位上,他主要负责技术数据中心(CAD,CAE,工作计画,零件清单,数控等)的工作,还负责电子开发和微处理器套用、合理化(流程,材料和零部件的合理化)、产品许可和产品变更管理方面的工作。自2004年10月1日起,作为工程博士的他成为凯泽斯劳滕技术大学虚拟产品开发教研室的负责教授。
胡桉桐(Anton S. Huber)1979年在西门子公司半导体业务部开始了其职业生涯。在从事了各种人员管理和生产线管理方面的工作之后,1989年,他负责收购了美国的本迪克斯电子公司,并承担了随后将该公司整合到西门子汽车LP公司中的管理任务。1991年,胡桉桐成为了西门子汽车LP公司的总裁兼执行长,随后又成为巴伐利亚州罗达赫汽车空调系统业务部的负责人。1996年,他成为了西门子自动化与驱动集团(A&D)过程自动化及仪器业务部门的负责人。胡桉桐领导了西门子所收购的西屋公司与发电部门(KWU)中常规电厂的业务整合工作。自1999年10月起,胡桉桐成为了西门子自动化与驱动集团执行委员会成员,并负责研发和生产以及在亚太地区的业务发展。
赫伯特 K.科勒(Herbert K.Kohler)教授于1976年进入了当时的戴姆勒—宾士公司,并任职于公司工厂的生产规划部门。1982年,他在斯图加特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在赫伯特 K.科勒的领导下,戴姆勒-宾士公司于1992年成立了“环境、技术和运输”中心。1993年,他加入了梅赛德斯—宾士的开发部门并负责战略性产品的规划管理,该工作他一直做到1999年年底。1998年,他被授予斯图加特大学名誉教授称号。在从事了产品管理、乘用车销售工作之后,2000年10月科勒教授开始负责车身与动力系统研究所的工作。从2006年8月至2009年3月,他负责戴姆勒股份公司新创建部门“车身与动力系统”的集团研究与预开发。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他成为新成立管理部门“电子驱动器和未来交通”在研究和预开发方面的负责人,其中也包括电池驱动的开发。自2012年5月起,科勒教授负责戴姆勒集团新成立的研究和预开发管理部门。自2002年3月起,他成为戴姆勒股份公司的环保全权代表。

马蒂亚斯施通普弗勒(Matthias Stümpfle),斯图加特大学机电工程硕士学位(专业:通信原理),并在该校通信网路和计算机工程系获得了博士学位(导师是P.J.库恩教授)。施通普弗勒于1997年进入戴姆勒研究所,在帕洛阿尔托(美国)进行世界上第一台网际网路汽车的研究。从那时起,他参与了从基于光纤的最新信息娱乐汇流排到利用后端基础设施的车辆网际网路连线解决方案的多个架构项目。施通普弗勒目前负责戴姆勒公司研发中心的“系统架构和平台”预开发部门。

专业推荐

媒体推荐

德国经济以其强大的工业基础为特徵,特别是它的机械与设备製造、汽车工业和能源工业。工业4.0的实施绝对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德国议会国务秘书,联邦经济技术部部长Ernst Burgbacher
物联网和服务网在製造业中拥有巨大的创新潜力,如果我们成功把基于网路的服务整合进工业4.0,将极大地扩展这种潜力。
——德国工业一科学研究联盟交流促进组织成员 Johannes Helbig
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发展新趋势。近来,国际社会对新工业革命的讨论比较多,儘管观点各有不同,但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信息技术和製造业进行融合,加上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的重大突破,将引发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
——工信部副部长苏波
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深化,已开发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数位化、智慧型化技术深刻地改变着製造业的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是新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
工业4.0(Industrie 4.0)强调“智慧型工厂”和“智慧型生产”,其实质是实现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的高度集成,旨在保持德国製造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当前,中国製造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受到高端製造业向已开发国家回流,低端製造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的双重挤压,因此,学习和借鉴工业4.0的理念,建设智慧型工厂,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推动中国製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剂良方。
——e-works总编黄培

名人推荐

德国经济以ns hai huilai其强大的工业基础为特徵,特别是它的机械与设备製造、汽车工业和能源工业。工业4.0的实施绝对是对未来发展的关键。
——德国议会国务秘书,联邦经济技术部部长 Ernst Burgbacher
物联网和服务网在製造业中拥有巨大的创新潜力,如果我们成功把基于网路的服务整合进工业4.0,将极大地扩展这种潜力。
——德国工业-科学研究联盟交流促进组织成员 Johannes Helbig
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发展新趋势。近来,国际社会对新工业革命的讨论比较多,儘管观点各有不同,但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信息技术和製造业进行融合,加上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的重大突破,将引发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
——工信部副部长 苏波
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深化,已开发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数位化、智慧型化技术深刻地改变着製造业的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是新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
——中国工程院院长 周济
工业4.0(Industrie 4.0)强调“智慧型工厂”和“智慧型生产”,其实质是实现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的高度集成,旨在保持德国製造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当前,中国製造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受到高端製造业向已开发国家回流,低端製造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的双重挤压,因此,学习和借鉴工业4.0的理念,建设智慧型工厂,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推动中国製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剂良方。
——e-works总编 黄培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工业4.0:通过系统生命周期管理(SysLM)控制工业的複杂性 乌尔里希·森德勒(Ulrich Sendler)
第二章 软体:工业的未来 鲁思沃(Siegfried Russwurm)
第三章 作为下一次工业革命基础的创新 格哈德·鲍姆(Gerhard Baum)
第四章 中小型机械製造业——系统开发也是灵活和高度创新的 霍尔格·伯切丁(Holger Borcherding)
第五章 使用基于模型的软体和系统工程作为一致性系统生命周期管理(SysLM)的元素 曼弗雷德·布罗伊(Manfred Broy)
第六章 系统生命周期管理平台上基于模型的虚拟产品开发 马丁·艾格纳(Martin Eigner)
第七章 数位化企业的目标:实现生产与产品研发的数字可视化 胡桉桐(Anton S.Huber)
第八章 作为高档汽车关键指标的连通性 马蒂亚斯·施通普弗勒(Matthias Stümpfle)和赫伯特·科勒(Herbert Kohler)

后记

1997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这个我一直嚮往的神秘的土地,开始了我在中国的任职。
这一年的6月,广州捷运一号线建成并投入试运营,广州成为中国继北京、天津、上海之后,第四个建有捷运的城市。11月,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长江三峡大江截流成功。中国由净进口国成功转为净出口国,製造业发展方兴未艾。
2002年,我再次回到中国任职。这时,中国已经成功加入世贸组织,这一历史性的事件给中国製造业,尤其是与进出口相关的製造业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而到2013年,当我第三次来到中国任职时,中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製造业大国,对世界製造业产值的贡献超过五分之一,同时,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面临着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挑战。
中国製造业,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及变化着——而它也是全球製造业的一个缩影。
纵观工业历史的发展长河,从19世纪初到今天,人类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分别以蒸汽机的使用、流水线的出现和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为标誌。如今,数字製造技术越来越普及,它正在对传统的生产方式和观念进行一场革命,而这一次工业革命,将引领我们走向“工业4.0”的时代。
在本书中,各领域的专家已经对“工业4.0”时代的製造业做出了阐释,我认为这些探讨和研究对于中国製造业发展意义重大。目前,欧盟希望增加製造业在经济成长中所占的比例。在2020年前,该比例从目前欧盟国家平均值的16%增加到20%;英国希望通过“再工业化”的新手段和新政策,增加商业投资和交易量;美国则正在计画一场“工业复兴”,颁布了全美製造业创新机制,探索各种可能,试图回到以製造业为主体的经济模式上来。
在中国,製造业正经历着从“中国製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政府颁布了许多令人振奋并前景大好的计画和政策,投入了大量的投资和努力,帮助中国的製造企业从劳动力密集型转变为知识及技术密集型。对于中国的製造企业来说,他们不仅需要与国内的对手竞争,还需要与来自再工业化的传统工业强国,以及其他新兴的国际化对手竞争。
正如一句中国古诗所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衷心地希望,中国——这个我工作和生活了十年的国家,能够博採众多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理念与方法,在下一轮工业革命中,用全新的视野抓住机遇,使中国製造业更上一层楼!
吴和乐博士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
兼工业业务领域总裁

序言

前言
这本书是的主题思想是:从经济和科学的角度,深入探讨工业怎样才能使中欧工业到2030年仍能保持一个成功的全球生产基地的地位。
到2030年,网际网路和其他服务联网的系统将使所有行业实现智慧型化,并取代传统的机械和机电一体化产品。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哪些领域,通过哪些产品和什幺样的服务,可以使我们取得成功以及如何才能够做到这一点。
本书试图为这些问题给出一个答案。每个章节都从非常特殊的角度表达了对工业4.0的独特看法。所有这些观点综合在一起可以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目前工业产业发展所处岔路口的情形。
1997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这个我一直嚮往的神秘的土地,开始了我在中国的任职。
这一年的6月,广州捷运一号线建成并投入试运营,广州成为中国继北京、天津、上海之后,第四个建有捷运的城市。11月,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长江三峡大江截流成功。中国由净进口国成功转为净出口国,製造业发展方兴未艾。
2002年,我再次回到中国任职。这时,中国已经成功加入世贸组织,这一历史性的事件给中国製造业,尤其是与进出口相关的製造业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而到2013年,当我第三次来到中国任职时,中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製造业大国,对世界製造业产值的贡献超过五分之一,同时,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面临着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挑战。
中国製造业,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及变化着——而它也是全球製造业的一个缩影。
纵观工业历史的发展长河,从19世纪初到今天,人类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分别以蒸汽机的使用、流水线的出现和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为标誌。如今,数字製造技术越来越普及,它正在对传统的生产方式和观念进行一场革命,而这一次工业革命,将引领我们走向“工业4.0”的时代。
在本书中,各领域的专家已经对“工业4.0”时代的製造业做出了阐释,我认为这些探讨和研究对于中国製造业发展意义重大。目前,欧盟希望增加製造业在经济成长中所占的比例。在2020年前,该比例从目前欧盟国家平均值的16%增加到20%;英国希望通过“再工业化”的新手段和新政策,增加商业投资和交易量;美国则正在计画一场“工业复兴”,颁布了全美製造业创新机制,探索各种可能,试图回到以製造业为主体的经济模式上来。
在中国,製造业正经历着从“中国製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政府颁布了许多令人振奋并前景大好的计画和政策,投入了大量的投资和努力,帮助中国的製造企业从劳动力密集型转变为知识及技术密集型。对于中国的製造企业来说,他们不仅需要与国内的对手竞争,还需要与来自再工业化的传统工业强国,以及其他新兴的国际化对手竞争。
正如一句中国古诗所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衷心地希望,中国——这个我工作和生活了十年的国家,能够博採众多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理念与方法,在下一轮工业革命中,用全新的视野抓住机遇,使中国製造业更上一层楼!
吴和乐博士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
兼工业业务领域总裁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