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余启平

(2020-02-18 04:43:56) 百科综合

余启平

1980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修中国画。1984年毕业后就职于江苏美术出版社,任《江苏画刊》编辑。举办过多次个人画展,并出版个人画集,其作品参加过国内外诸多重要展览,并被江苏美术馆、国内外艺术机构及收藏家收藏。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余启平
  • 国籍:中国
  • 职业:编辑
  • 毕业院校:南京艺术学院

艺术简介

1980年 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修中国画系;
1984年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
余启平余启平
《六君子》被江苏美术馆收藏;
就职于江苏美术出版社,任《江苏画刊》编辑;
《品牛图》发表于《全国中青年人物画作品选》;
毕业作品《六君子》和《品牛图》入选第六届全国美术展;
《美术》第十二期发表作品《六君子》及文章《我画六君子》
1990年 中国当代青年画家五人展,北京当代美术馆;
1991年 8月,以艺术家签证的身份应邀赴日本从事艺术创作;
8月,参加中国现代画家来日纪念展,Shore Gallery,大阪;
《中国日报》1 月 15 日发表余启平山水画专题评论文章“Painter sModern Vision”以及作品2幅;
1992年 个展,神户、横滨;
个展并出版《余启平画集》,City Gallery,香港;
《中国传记文学》发表介绍余启平的传记文章《短笛无调信口吹》;
《明报》、《文汇报》、《星岛日报》、《收藏天地》、《中国文物世界》等均有专题;
1996年 余启平作品展,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
《余启平山水画集》,香港大业出版公司;
2000年 个展,Imura Art Gallery,京都;
2001年 个展,Fuji Gallery,大阪;
《艺术家》第五期封面人物及专题介绍;
2002年 《黑色精灵之舞》封面及专题,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3年 个展,Coju Gallery,京都;
2005年 个展,东京映像;
《中国名画家精品集-余启平》出版;
2007年 个展,日本京都文化博物馆;
2008年 个展,孔画廊,北京、首尔;
2010年 个展,J·Gallery,上海;
个展,Fukuzumi Gallery,大阪;
2011年 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
个展,阁蕊莉画廊,上海;
2012年 个展,奈良;
2012上海当代,上海;
2012艺术北京,北京;
“水墨纵横”,上海新水墨艺术大展,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2013年 追求卓越——余启平、许信容当代工笔作品展;
“艺术北京”追求卓越——2013年当代工笔画邀请展;

评论文章

时间隧道尽头的亮光
文/易英
“ 红房子《无题》只是余启平的一个起点,虽然它深受现代艺术的影响,但余启平并不想进入前卫的艺术。事实上,工笔画注定不会是前卫的。在中国80年代兴起的现代艺术并不是从自身的语言变革开始的,儘管改革开放提供了语言变革的条件,但主要的观念和形态都是从西方搬过来的。因此在中国式的前卫中,最具有西方艺术媒材特徵的艺术,如油画、版画、雕塑等,最具有前卫的可能性,属于中国画的工笔画先天地决定了它在现代艺术中的地位,它总是与传统密切相连,其材料、技法、程式等已经固化了它的思维,它可以用新的方式解读传统,但无法把自身改造为完全现代性的视觉艺术手段。《无题》实际上已经反映出这种矛盾,在后来的实践中,余启平肯定也认识到这种矛盾。但是,余启平的艺术仍然提供了现代艺术的经验,而且恰恰是从工笔画中产生的这种经验,使得余启平的艺术实现了某种超越。这可能是一个纯理论的问题,一种传统的媒介怎样实现现代艺术的可能性。这个问题对于余启平非常重要,因为他首先是对于传统样式的某种抛弃才选择了自己的道路,他潜在的理想是用他熟悉甚至偏爱的媒材来实现现代艺术的目的,达到形式的创新。但是工笔画作为传统的媒材已先天地规定了形式,如果破坏了这种形式,媒材自身的意义也不复存在。一个艺术家在媒材的预选先选择上往往是不自觉的,表面上他选择学习油画或国画,实际上他并不认识媒材的内在性质,尤其是特定媒材在文化、图式、图像上的规定性。中国画的学习过程就是进入传统的过程,其材料的特徵、技术的要求都是和古人交往,其形式、形象和图像也是传统的再现,在这个过程中,人也被塑造成传统的人。儘管这个传统是特定意义上的传统,但对于余启平来说,他已被先天地规定了一种艺术地观察、体验和认识生活与社会的方式,所谓先天就是在他自觉地意识之前。也就是说,当他在追求现代艺术的目标的时侯,传统的观察方式、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总是制约着他。形式是题材的规定,线上条的构造中,在墨色的渲染中,似乎都有一种历史的召唤,就像我们面对一件文物一样,其形制本身就是历史的召唤。艺术不是文物,艺术家不是被动的审美体验,还有审美的表达。表达的矛盾在于传统媒材的现代形式与内容的排斥。《无题》就说明这一点,余启平没有进一步推进他的现代艺术风格,但没有排除作为现代人的意识、现代人的现实的生存和生命的历程,生命存在于记忆之中,现代的形式反映了现实视觉经验,记忆、往事、历史总是融合于传统的形式,同样,传统的媒材也是自然的直接产物,总是对最接近自然的事物有亲和力,乡村、土地、农民、老屋、也同样融入自然的形式,因为传统的形式本身就是自然的,但是有一点,这是现代人的记忆,并不是为过去而过去,为传统而传统,具体而言,是从现实的经验发生的,是对生命中已经消逝的东西的怀想,尤其与失落的价值的事物相联繫。这可能是余启平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方式,也是余启平融合传统艺术发展的一个脉络。”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