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盘谷寺》是清代乾隆皇帝题于盘谷寺的一首七律诗,此诗描写了乾隆趁闲游览盘谷寺,见到阳光洒在茂密的树林中,像飞絮一样的云烟漂浮在山间,其中还有飞流在山崖间的瀑布。最后诗人又提到若不是到济源盘谷考证,如今也到不了这幺美的盘谷寺,表达了诗人对盘谷寺美景的喜爱之情。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题盘谷寺
- 作者简介:乾隆
- 时期:清高宗弘曆
- 简介:姓爱新觉罗,讳弘曆
- 出自:《御製诗集》
作品原文
乘闲策马款禅扉,流丽千林扬晓辉。
铺谷轻烟白如絮,落崖飞瀑响于徽。
寺犹法性风旛动,室岂维摩花雨霏。
不是济源经考证,至今假藉未知非。
关于这首诗还有一段佳话。
唐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有位好友,名李愿,要回故乡盘谷隐居,韩愈写下了着名的《送李愿归盘谷序》。该文清新自然,一改六朝绮丽之风,宋代苏轼赞曰:“吾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而已。”地因文而名,山因人而显,盘谷也随之名扬天下。但关于盘谷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却众说不一,主要有两说,一为天津蓟县盘山之盘谷,一为济源之盘谷。乾隆皇帝经常到盘山游玩,误认为此处即是李愿隐居之盘谷,后来听说济源也有盘谷,心生疑虑,于是命河南巡抚阿思哈亲自到济源盘谷查访。阿思哈来到盘谷,见到有谷,有寺,有李愿之居,有历代题刻,盘谷之东有沁水枋口,西有燕川,完全印证了韩愈诗文中对盘谷的描述。阿思哈将所见一一绘製成图,呈报乾隆。乾隆阅后,疑虑顿解,于是写下《济源盘谷考证》,并命人将考证全文在济源、田盘两处磨崖刻石。不久,乾隆又步韩愈《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穀子诗两章歌以和之》之韵写下《用韩昌黎盘穀子诗韵明向误并志今考证也》一诗。又因济源盘谷前代所刻《送李愿归盘谷序》文字漫漶不清,乾隆连同诗文重新亲笔书写,遂成今天看到的《歌盘合契》。在《歌盘合契》的后记中,乾隆盛讚盘谷为“名山胜迹”。
在盘谷寺后的磨脐山上,还有一摩崖石刻,就是乾隆亲笔书写的《济源盘谷考证》:
“读书所以明理、修身、制事也。陶渊明好读书而不求甚解,余以为在渊明则可,在他人则不可。彼其高尚避世,理有所不必明,身有所不屑修,事有所不足制,故可耳。若予之读书,凡涉疑必求解其疑而后已,此或有合于韩昌黎解惑之说乎!
昌黎之送李愿归盘谷也,其事本在济源,只以盘山亦有盘谷,而太行实为天下之脊,西南发崑仑,东北走辽海。盘山亦在太行之阳也,故予向居田盘,每假借用之,而昌黎诗中所云燕川、枋口又雅合田盘之境。然无以证其实,终属疑似,且不知济源之果有盘谷否也。因命豫抚阿思哈亲至其地访焉,至则若谷、若寺、若李愿之居、若韩愈之文之刻于石者,一一详绘以进。于是,憬然悟曰:盘谷实在济源而不在田盘,予向之假借用之者,误也。岂惟予误,蒋溥等之辑《盘山志》二三其说而未归一是者,非不明于学则有所盲从,亦误也。
夫古人事迹,亦何繫于今时,而有如适所之者,则予不惟憬然悟,而且惕然惧矣。予故曰:陶渊明之不求甚解,在彼则可,在他人则不可,而在为人君者益不可!
因书其事,命于济源、田盘磨崖两泐之。”
在写毕《济源盘谷考证》和《歌盘合契》后,乾隆仍对此事念念不忘,意犹未尽,复有《题盘谷寺》七律一首:
乘闲策马款禅扉,流丽千林扬晓辉。
铺谷轻烟白如絮,落崖飞瀑响于徽。
寺犹法性风幡动,室岂维摩花雨霏。
不是济源经考证,至今假藉未知非。
乾隆皇帝作为大清的最高统治者,当是一言九鼎,但他却能通过考证盘谷的切实所在,公开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是需要勇气的,更是蕴含深意的。其目的是要以此警惕臣工,凡事必求其解,切不可模稜两可。为学如此,为政更需如此,所以他在朝务忙碌之余,严密考证,亲自为文,可谓用心良苦。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一大批学者本着实事求是的考证精神,在音韵、训诂、碑誌等领域作出了巨大成就,形成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乾嘉学派”,这与乾隆皇帝的亲身考证是不无关係的。
乾隆书法,真、草、篆、隶、行诸体皆能,以行草书为主。他曾临写过数百种法书名帖,下过很深的临写工夫,最崇尚和钟爱元代赵孟頫书法。《歌盘合契》为其五十八岁盛年之作,是他书风成熟时期的典型风格,字型稍长,行书中兼有楷书、草书笔意,点画圆润均匀,结体婉转流畅,整体看去如行云流水,流畅飘逸而不失王者风範,但是缺少变化和韵味,显得比较平淡。
济源盘谷,因李愿归隐、韩愈作文而名扬天下,更因乾隆的诗文和墨宝,增添了文化内涵而久负盛名。
作者简介
乾隆,清高宗弘曆(1711年9月25日子时—1799年2月7日),姓爱新觉罗,讳弘曆,是雍正帝第四子。属兔,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卒于嘉庆四年正月初三,终年89岁,葬于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县西北)。乾隆于雍正十三年即位,为清代入关第四帝。乾隆六十年禅位于十五子颙琰,自己成为太上皇。乾隆在位共六十年,是中国封建史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仅次于祖父康熙帝,而且是寿命最长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