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2019-11-19 19:03:51) 百科综合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前身是解放前的电机工程系。50年代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分为电工与计算机科学系(三系)和电子工程系(四系)。1985年,三系和四系合併,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电工学院。下设电机工程系、自动控制系、计算机系和电子工程系以及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研究所、光纤技术研究所、大规模积体电路研究所;1989年更名为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1987年,通过与国家水利电力部联合办学,以其中的电机工程係为主体成立了电力学院,电子电工学院遂更名为电子信息学院,并将精密仪器系(八系)併入。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 英文名:School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JTU
  • 简称:电院
  • 创办时间:1908年
  • 类别:工程科学
  • 属性:211工程,985工程
  • 所属地区:中国上海市
  • 知名校友:江泽民 
  • 主管部门:上海交通大学
  • 专职院士:4
  • 国家重点学科:4
  • 主要奖项:ACM国际大学生程式设计竞赛冠军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索尼杯
  • 业界讚誉:中国电气工程师“摇篮”
  • 现任院长:关新平

学院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成立于2001年12月,其前身可溯源至百年前的电机专科,具有中国电气工程师“摇篮”之美称。学院下设电气工程系、自动化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仪器科学与工程系和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学院拥有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和仪器科学与技术等六个一级学科,其中涵盖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和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截至2010年12月,学院共有国家级基地7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国家能源研发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省部级基地9个,以及1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

院长致辞

关新平,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教授、长江学者: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的前身可溯源至百年前交通大学电机专科,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在一个多世纪的成长过程中,一代又一代学院人秉持“思源致远、荣辱与共,坚持操守、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培养了诸如江泽民、王安、杨嘉墀、张钟俊等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实业家和十多万相关领域的高级人才。
今天的学院是上海交通大学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也是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同类学院之一,有教职工700多名,学生8000多名。学院建设8个一级学科,为学科交叉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两院院士、千人计画、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0多名,是莘莘学子的良师益友;学院研究条件良好,有国家级重点科研基地9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14个,为科学技术研究打造了坚实的利器;学院生源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率接近100%,为教学大师与新秀提供了大批可造之才;学院科研成果与技术储备丰富,近年来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奖励8项,为企业家和风投资金提供了创业的机会。
学院现正在进行综合改革,以教师分类为核心,以成立研究院瞄準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行学科交叉跟蹤并引领国际学术前沿、国际化办学和薪酬制度最佳化为重要举措。学院将以先进机制与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首任,以国际化争国内领先,以中国特色争国际一流,基础研究求器,国家战略求名,社会服务求利,加快世界一流学院建设。
也许学院发展的过去你来不及参与,但学院现在和未来的大门向你敞开!我们热诚邀请海内外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以及相关领域的高水平人才加盟学院,热情期盼各界朋友和校友来校参观、指导,热烈欢迎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报考学院。让我们共同努力,实现学院的快速发展,为将上海交通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学院领导

张安胜 副教授,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关心平 教授、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
毛军发 教授、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
郁文贤 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技术与电气工程研究院院长、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莫光成 副教授,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分管组织人事
张焰 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分管本科人才培养,实验教学建设,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李明禄 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分管师资队伍,行政及公共资源管理
管海兵 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统筹科研工作,负责民口相关的科研、基地,学术道德建设
杨一帆 副教授,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分管学院学生工作
刘辉 致远讲席教授, IEEE Fellow, 国家千人计画,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
杨小康 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
李萍 副教授、院长助理,现负责拓展学院与政府部门,企业间的合作关係, 负责学院国际化及校友工作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梯队结构合理。学院现有专职教师343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80.5%,海外博士占17.8%),其中教授(含研究员)115名,副教授(含副研究员)153名。学院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千人计画”5名、“长江学者奖励计画”特聘教授5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名、973计画首席科学家4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学院瞄準国际前沿科技,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加强创新平台和团队建设,承担多项国家重大项目,年度科研经费持续快速增长,访问学者。学院承担着大量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画、“十五”攻关军口、预研及“973攀登计画”等重大项目。2006年,SCI收录166篇,SCIE收录407篇,EI981篇,ISTP收录582篇引文153篇,核心期刊1068篇。申请专利197项,公开195项,授权专利117项。科研经费达10409万元。
学院现有博士生812名,硕士生1799名,本科生3371名。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国家精品课程5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4篇。学院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赛事中,多次获得竞赛最高奖。学院坚持走国际化办学道路,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人才,赴海外游学学生及来学院留学学生数量逐年上升。在历年的国内外重大科技竞赛中,学院的学生均有突出表现。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教学设备

学院拥有各种现代化科研设备,并有广泛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关係。已同世界上多所着名大学、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起各种协作关係,学院以其雄厚的科技实力可在众多领域内进行卓有成效的科研开发和学术交流等工作。历年来承担并完成了大量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科研项目,有着丰富的科研成果。每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超过1500篇,科研经费超过一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和省部级的科技进步一等奖和自然科学一等奖多项。
在百年交大的成长过程中,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曾为我们的党和国家培养了诸如江泽民、王安、杨嘉墀、张钟俊等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实业家、科学家与教育家,培养了十余万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已在信息、航天、航海、汽车、电气工程、生物医学、高等教育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骨干作用。

学科简介

基础学科

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

重点学科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于1998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所属的计算机软体与理论二级学科为国内首批计算机软体硕士点,1985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特批为计算机软体博士点,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另一个二级学科计算机套用技术也是国内首批的计算机套用硕士点,并于1985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计算机套用博士点。2007年该一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
控制科学与工程
本学科是我国最早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最早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最早取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所含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慧型系统两个二级学科于1987年开始就一直是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在200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建立上海市最佳化与控制软体工程研究中心,2007年以本学科为基础的系统控制与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準立项建设。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通信与信息系统
1988年和2001年两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现有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3人,教授34人,长江学者1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高清晰度数位电视、光通信与光器件、无线与移动通信和信息安全技术。设有“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信息安全综合管理技术”上海市重点实验室。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1987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8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高速电路的电磁理论和电路理论、导波光学与光器件、新型天线研究和电波传播及其信息处理。设有“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微波毫米波实验室。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精密仪器及机械
2007年,精密仪器及机械被评定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精密检测与感测技术、微型机电系统及精密医疗仪器、複杂智慧型机电系统及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惯性技术及导航系统等。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2007年,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被评定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电力系统规划与电力市场、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继电保护与自动化、电能质量及其控制技术、电力设备安全运行、可再生能源及其併网技术等。

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

学院在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教学是立校之本”的办学思想指导下,深化教学改革,确定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在借鉴国际着名大学教育体系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六个专业在内的电气信息类本科教学大平台,在课程体系最佳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2003年开始实行按院招生,学生进院后的前两年不分专业,上统一的电气信息类教学大平台课程,2年后,学生可根据专业需求、个人志愿、学业成绩以及综合表现,在该院六个专业中选择专业,进入专业课程学习。
通过引进国外教材和师资,通过和国际一流大学的学生交换,大力进行国际化办学试点也是学院本科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在多年各种教学试点班实践的基础上,学院于2002年开设国际化教学试点班。该班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为目标,採用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主要的基础课程与部分专业课程採用最新原版教材并用英文授课
学院十分注重对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各种国际国内竞赛中屡获佳绩:2002年3月在“第26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式设计竞赛”总决赛中,该院学生与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滑铁卢等一批世界名校的学生展开激烈角逐,最终一举夺冠;在2002年10月“第27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式设计竞赛”亚洲预赛北京赛区中该院学生又成为亚洲第一支进军洛杉叽参加总决赛;在连续5届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该院学生每届都获得全国一等奖,期间还获得全国最高奖项“索尼杯”;在2002年的全国机器人竞赛中获得机器人足球比赛冠军;在2001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和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共有四十余人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2001年在全国“挑战杯”中共十余项作品分别获得金、银、铜奖;2002年十余项作品获得上海市高校学生“三枪杯创造发明”金奖。此外,该院F9903401班于2001年获全国先进集体标兵;学院在2001年有全国“五四”奖金获得者1人(全国每年仅有10人获得)、全国三好学生1人、上海市三好学生40余人。

研究生培养

学院在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是强校之路”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十分重视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培养质量稳步提高。2007年10月统计,全院在读研究生2148人,博士生675人。研究生的培养以规範管理和奖励措施相结合,从招生到毕业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规章制度,对表现优秀的研究生则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已有2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博士论文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硕士论文被评为上海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学院十分重视採用国际化的办学手段进行研究生的培养。2001年成立了学院海外顾问委员会,成员都是国外着名大学的教授。每年定期请他们来到学院帮助审定研究生的培养计画,并用英语和国外名牌大学的原版教材为学生开设一些课程。
学院在学术上对研究生严格要求的同时,生活上积极为研究生着想,儘可能地为他们创造好的条件。学院现设有各类奖学金几十项,每年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研究生能够获得奖学金。
研究生的社会需求量很大,学院毕业的研究生供不应求,供需比维持在1:4-1:20的範围。

地理位置

上海市东川路800号电信群楼。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