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齐国青铜器主要包括食器鼎、鬲、觑、簋、簠、敦、豆;酒器壶、牺尊;水器盘、匜,鑒、罐;乐器钟、镈,量器釜、铬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齐国青铜器
- 出土地点:河南洛阳、山东临朐、河北易县
- 馆藏地点:临淄齐国历史博物馆
- 所属年代:东周
齐国青铜器(Qiguo qingtongqi)

设计工艺
东周齐国青铜器的形制没有明显的国别性。
鼎在春秋时期齐国铜鼎多为扁圆腹,具有三支较高的蹄足,带平盖,呈竖折状的二腹耳高于盖面。有的鼎作长方立耳,形似南方的越式鼎。有的鼎足虽作蹄状,但粗拙短矮,很有很有特点。簋在齐国的时候风格独特,两耳作蛟龙状,盖顶有莲瓣装饰,通体饰波曲纹。这种龙耳簋均做工精湛,是典型的春秋时期的齐国器。战国早期具有上述特徵的簋依然存在,但龙耳相对粗简。敦是用来盛稻、粱等。敦的形状是盖与器相合成球体,俗称“西瓜敦”。敦一般两侧有环耳,器与盖各有三环足或纽。有的圆形平底敦的盖上有四环纽。
鼎在春秋时期齐国铜鼎多为扁圆腹,具有三支较高的蹄足,带平盖,呈竖折状的二腹耳高于盖面。有的鼎作长方立耳,形似南方的越式鼎。有的鼎足虽作蹄状,但粗拙短矮,很有很有特点。簋在齐国的时候风格独特,两耳作蛟龙状,盖顶有莲瓣装饰,通体饰波曲纹。这种龙耳簋均做工精湛,是典型的春秋时期的齐国器。战国早期具有上述特徵的簋依然存在,但龙耳相对粗简。敦是用来盛稻、粱等。敦的形状是盖与器相合成球体,俗称“西瓜敦”。敦一般两侧有环耳,器与盖各有三环足或纽。有的圆形平底敦的盖上有四环纽。
种类与特徵
形制上没有明显独有特徵,较有特徵的器种介绍如下:
鼎:春秋时期齐国铜鼎多为扁圆腹,具有三支较高的蹄足,带平盖,呈竖折状的二腹耳高于盖面。有的鼎作长方立耳,形似南方的越式鼎。有的鼎足虽作蹄状,但粗拙短矮,很有特色。
鼎:春秋时期齐国铜鼎多为扁圆腹,具有三支较高的蹄足,带平盖,呈竖折状的二腹耳高于盖面。有的鼎作长方立耳,形似南方的越式鼎。有的鼎足虽作蹄状,但粗拙短矮,很有特色。
簋:齐国铜簋风格独特,两耳作蛟龙状,盖顶有莲瓣装饰,通体饰波曲纹。这种龙耳簋均做工精湛,是典型的春秋时期的齐国器。战国早期具有上述特徵的簋依然存在,但龙耳相对粗简。
敦:用来盛黍、稷、稻、粱等。敦的形状是盖与器相合成球体,俗称“西瓜敦”。敦一般两侧有环耳,器与盖各有三环足或钮。有的圆形平底敦的盖上有四环钮。
鋣:器型近长方形式方形,而四角略圆,平底,两侧多有二环耳,盖顶略鼓上铸四环钮。此种铬为齐国所独有。

纹饰与特徵
东周齐国铜器的纹饰主要有:云雷纹、弦纹、波曲纹、窃曲纹、勾连雷纹、蟠螭纹、粟粒纹等,常在宽弦纹带上再饰以方格纹是其特色,立体浮雕和半浮雕则多以龙和鸟为主题。
铭文特徵
齐国青铜器铭文主要表现为两种特徵,一是未加工的手写体,其字形较方,笔画舒张,风格豪放;二是经过加工的艺术字,表现为字形瘦长而工整,笔画流畅,竖笔长垂而迂曲蜿蜒。战国中期以后,齐国金文较之春秋时期已有很大变化,字型呈长方形,排列规整,笔画简约,已具有了地方色彩。
流传历史
包括姜齐、田齐两个阶段的器物。姜齐青铜器的时代多属中国春秋中、晚期之交,可由铭文考得年代的主要有:①1957年河南洛阳中州大渠出土的齐侯,系齐灵公媵女之器,时在公元前 558年;②旧着录载北宋宣和五年(1123)齐故城出土古器数十件,其中包括着名的叔夷和钟,铭文记齐灵公时事,铸于齐庄公在位时(公元前553~前548),传世的洹子孟姜壶,饰简单的波曲纹,也是齐庄公时器;③1963年山东临朐县杨善出土鼎、敦、壶、丹、编钟等近20件青铜器,其中壶的器主据考证即齐景公时的公孙,卒于公元前 539年,鼎有平盖形式;另外1956年齐故城南尧王村出土鼎、豆、壶等器10多件,鼎与临朐杨善的平盖鼎形制接近,上有“国子”之铭,“国子”当为齐国始封君太公之后、世代活跃于齐国政治舞台的国氏家族;1893年河北易县出土鼎、敦、盘、各 1件,系齐侯嫁女到燕国所作,鼎也是平盖附耳,敦的形式同于洛阳中州路二期,花纹可推定为春秋中期偏晚,比临朐杨善所出器物略早。
姜齐的器属春秋晚期,有相当一部分仍採用或保留一部分旧时代的特点,与一般的东周器不同。田齐青铜器旧着录礼器有齐桓公午的 2件敦、1件簋,齐威王的1件敦。此外,陈喜壶也是田齐早期器之一。1857年山东胶县灵山卫出土子禾子釜、陈屯釜和左关 3件量器,根据器上铭文可知系左关徵税所用,并以国家的廪的量器为标準作过校量。两釜的形制是壶腹双耳,与常见的东周量器不同。这几件量器的年代据考证在齐宣王时期,最早不会超过威王晚年,是战国中期偏晚的器物。东周齐器有其自身的特点,但目前尚未建立其演化的完整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