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龙乡蛮子洞,指分布于绵溪河上游河岸、蟠龙小山峡景区内的石窟群。当地传说这些石窟是古代生活在这里的蛮子(古代少数民族)开凿的,所以称之为“蛮子洞”。其数量众多、结构複杂,令人称奇;随着蟠龙乡政府依託绵溪河和生态农业大力发展以乡村旅游业规划的提出和绵溪河下游七洞沟旅游景区兴起,蟠龙乡蛮子洞其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价值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蟠龙乡蛮子洞
- 地理位置:宜宾市江安县蟠龙乡
- 门票价格:免费
- 着名景点:蚂蝗洞
详细位置
蟠龙小山峡
从蟠龙坐车,十多分钟就能到合麻口。小山峡的蛮子洞群一共有两处。
一处位于江安镇红岩村与蟠龙乡李岩村的结合处的山麓地带,从合麻口河这面顺着一条小水泥板路进山,翻过中国移动基站信号塔所在的那个坳口就能看见。这处蛮子洞群当地人又叫它“蚂蝗洞”,分布在石崖脚下。据当地村民讲,此处蛮子洞群传说一共有36个,但迄今发现的只有35个。不过目前容易直接看到的只有最左边两个,其余的由于森林茂密、杂草丛生不易发现。
一处位于罈子顶炉缸附近河岸唐岩坝的石崖中部,距绵溪河直线距离不足一百米。此处的蛮子洞群大小不一,在长约300多米的崖石上,分布于有20多个石窿。
两者区别
虽说都叫蛮子洞,但这两处还是有根本区别的。

第一、整体大小形制不同。蚂蝗洞的蛮子洞群整体偏大,以最左边的两个为例,其长不短于7米,宽不短于6米,洞内面积大约在50平方米左右;一个地势稍高,洞内平整宽敞,洞顶较高,光线充足,视野开阔,看起来像是集会的大厅或警戒的了望台;一个地势稍矮,洞顶较低,靠近洞壁还有类似长方形的石头打制的睡台,应该是夜晚睡觉的休息室。
第二、在石崖上开凿的位置不同。蚂蝗洞的洞群位于石崖底部,出入方便。唐岩坝的洞群位于石崖中部,洞口很高,不像是用来居住的。所以,这两处在用途上是根本不一样的。蚂蝗洞的洞群是蛮子生活用的,而唐岩坝的洞群则是用来作为墓葬的,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崖墓。江安县的考古权威曹家树也明确地说:“蟠龙乡绵溪河两侧的崖洞,是东汉时期的崖墓,与长宁县古河发现的七个洞是同一个时期的崖墓"。
推测由来
据推测,这些洞穴大概是东汉至魏晋时期生活在这里的一个消失了的古代民族“獠族”开凿的。獠人是指汉唐时候我国古代西南、华南地区分布广泛的少数民族,系百越的一支,也就是今天仫佬族的前身。獠人入蜀是古代西南地区发生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事件。这个民族,身材比较矮小,但强壮有力,好战,而且习惯山地生活。他们保持着氏族社会的特徵,生产力低下,生产关係落后,刀耕火种,在石崖上凿穴而群居也反映了这一点。獠人最早出现于史籍记载是在蜀汉统治期间,西晋永嘉五年(302年)后,四川南边的犍为郡、僰道县就有大批僚人入住;僰道,就是今天的宜宾县。他们从贵州进入巴蜀,沿着长江向上游迁徙。生活在蟠龙乡的这批獠人,应该就是在江安上岸,然后从南屏深山里一路迁徙过来的。夕佳山境内的绵溪河上游河岸上的洞子、蟠龙乡小山峡内的蛮子洞和绵溪河下游古河境内的七个洞,都是獠人活动留下的遗蹟。
血统关係
史料表明,獠人曾在蜀南地区活动了很长的时间,《新唐书·南蛮》有记述:“戎、泸间有獦獠,居依山谷林菁,逾数百里。俗喜叛,持牌而战,奉酋帅为王,号曰婆能,出入前后植旗。”这里的“戎”指戎州,州治在今四川宜宾;“泸”指泸州。说明至晚在唐代,生活在蜀南的獠人并未完全消亡。而“蛮子洞”称谓的由来就说明獠人跟生活在这里的古代汉人应该有过一段时期的共存。不过獠人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它这个族群难以发展壮大,随着之后獠人的迁徙和与其他民族在融合中被同化,加上宋末元初和明末两次战乱的影响,四川原住民人口骤减,生活在四川南部的獠人渐渐从历史上消失,而其他地区的獠人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仫佬族人。今天四川人主体来自于清初湖广移民(湖广填四川),因此僚人对今天四川人的血统并无太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