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上杭丘氏总祠

(2019-08-29 00:07:50) 百科综合
上杭丘氏总祠

上杭丘氏总祠

上杭丘氏总祠,原名上杭丘氏宗祠,坐落在福建省上杭县城关解放路206~208号,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比稔田李氏大宗祠早建20多年,属清代中晚期建筑,该祠占地约6000平方米。早年为海内外丘氏(邱氏)裔孙纪念客家丘氏开基始祖丘三五郎的宗祠。属典型的清代古建筑,也是最具特色的客家古建筑之一。属土楼围屋式结构兼有客家民居“三堂出水”的建筑风格。该祠占地约5000平方米,坐北朝南,连进四大栋,四周围房,配房为二层建筑计100余间。

“丘氏总祠” 也是清朝着名的抗日保台爱国志士丘逢甲创办“上杭县师範传习所”所在地,是福建省最早的民立师範,是上杭历史上第一所培养师资的学校。2006年,丘逢甲师範传习所旧址(即上杭丘氏总祠)被列为福建省重点涉台文物。2018年9月7日,上杭丘氏总祠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上杭丘氏总祠
  • 地理位置:福建省上杭县
  • 开放时间:清嘉庆
  •  原名:上杭丘氏宗祠
上杭丘氏总祠,坐北朝南,连进四大栋,四周围房,配房为二层建筑计100余间。属土楼围屋式结构兼有客家民居“三堂出水”的建筑风格。其砌墙的每块青砖均有“丘祠”字样。墙体用“一眼一斗式清水空斗墙”工艺砌成,此种墙体及工艺如此考究的古建筑在闽西比较罕见。上厅有石柱四根,中厅、下厅有石柱八根,採用花岗岩雕凿而成。每根石柱直径均在40厘米以上,最高的石柱近8米,雕磨精细且每对石柱脚都有区别,大小不一,雕刻有葵花、宝石花、直条纹饰等图形。中厅、下厅还有拱形石门4个,工艺细腻牢固。专家称,如此高大精细的石柱、石拱门建筑现已存数不多。上厅、中厅的“三合土”地板,质量十分牢固,至今197年仍平整无纹,无明显凹陷,地板上的八角花纹仍十分清晰。整座建筑雕樑画栋,厅内墙裙雕有云、雷、花卉、龙、凤、蝙蝠等各种图案,有的窗欞用“三合土”筑成“福”、“喜”字形,木质菱形、工字形拼花门扇仍相当完好。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上杭丘氏总祠,由丘三五郎公后裔集资共创建于清嘉庆20年(1815年),总祠主神位为三五郎公考妣神位,中宫上祖配氏名位有继龙、从龙、梦龙三兄弟神位,以及入配先祖考妣万余名神位。
丘氏总祠位于上杭县城瓦子街中段,与孔庙隔街相望,这是一幢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的客家土楼,是曾任督察御史丘道隆的故宅。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丘氏族人将宅改建为“丘氏总祠”,奉祀客家丘氏始祖三五郎公:总祠占地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93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厅:前有进士牌坊,大厅左右及后面是100多个房间组成的上下两层砖木结构围屋,每块砖都印有“邱祠”两字。丘氏总祠是上杭乃至闽西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其造型之宏大,结构严谨,製作精美,质量坚固,是典型的客家古民居建筑风格。
上杭丘氏总祠曾是福建省最早的民立师範——“上杭师範传习所“旧址,着名的抗日保台爱国志士丘逢甲,对上杭的教育事业十分关心,适杭时,倡议广设新学,培养爱国、强国、科学救国人才。1905年,遣学生来杭,在上杭丘氏总祠创办“上杭县师範传习所”,开设国文、英语、算学、史地、植物等课。这是上杭历史上第一所培养师资的学校,为兴办新学培养了骨干力量。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