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上弦月(月相)

(2019-12-01 08:52:33) 百科综合
上弦月(月相)

上弦月(月相)

上弦月是指月亮上半夜出来,在偏西面出来,月面朝西的状态。月球圆缺(盈亏)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相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月球本身不发光,而是反射太阳的光。

二是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还随地球绕日运转,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因此,在地球上所见到的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月相。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上弦月
  • 外文名:crescent
  • 解释:在偏西面出来,月面朝西的状态
  • 词性:名词
  • 时间:每月初七、八

月相

月相是日月黄经差度数(以下的度数就是日月黄经差值)来算的,共划分八种:
新月(农曆初一日,即朔日):0度;
上峨嵋月(一般为农曆的初二夜左右-------初七日左右):0度----90度;
上弦月(农曆初八左右):90度;
凸月(农曆初九左右-----农曆十四左右):90度----180度;
满月(望月,农曆十五日夜或十六日左右):180度;
凸月(农曆十六左右-----农曆二十三左右):180度----270度;
下弦月(农曆二十三左右):270度
下峨嵋月(农曆二十四左右----月末):270度-----360度;另外,农曆月最后一天称为晦日月亮;,即不见
以上有四种主要月相,分别是:新月(农曆初一日),上弦(农曆初八左右),满月(农曆十五日左右),下弦(农曆二十三左右),它们都有明确的发生时刻,经过精密的轨道计算得出。
在农曆的每月初一,当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的时候,月亮以它黑暗的一面对着地球,并且与太阳同升同没,人们无法看到它。这时的月相叫“新月”或“朔”。新月过后,月亮渐渐移出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区域,这时我们开始看到月亮被阳光照亮的一小部分,形如弯弯的娥眉,所以这时的月相叫“娥眉月”。这种“娥眉月”只能在傍晚的西方天空中看到。到了农曆初八左右,从地球上看,月亮已移到太阳以东90°角。这时我们可以看到月亮西边明亮的半面,这时的月相叫“上弦”。上弦月只能在前半夜看到,半夜时分便没入西方。上弦过后,月亮一天天变得丰满起来,我们可以看见月亮明亮半球的大部分,这时的月相叫“凸月”。到了农曆十五、十六时,月亮在地球上运行到太阳的正对面,日、月相距180°,即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 ,从地球上看去,月亮的整个光亮面对着地球,这时的月相叫“望月”或“满月”。黄昏时满月由东边升起,黎明时向西边沉落。满月过后,随着日、月位置逐渐靠近,月亮日渐“消瘦”起来。它依次经历凸月、下弦月和娥眉月几个阶段,最后,又重新回到新月的位置。我国习惯上把下半月的“娥眉月”称为“残月”。上弦月和下弦月,娥眉月和残月的相貌差不多,但它们出现的时间、位置及亮面的朝向是不同的。娥眉月和上弦月分别出现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西的,即西半边亮;残月和下弦月分别出现在黎明和后半夜的东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东的,即东半边亮。由于我国农曆日期是根据月相排定的,所以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有时靠它来判断农曆日期及夜间的大致时间。月亮从新月位置到再次回到新月位置所需时间平均为29.53天,也就是说,月相的更替变化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一个“朔望月”。

月相歌诀

月相变化歌
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中。
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面朝西。
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
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
在朔和上弦之间的“月牙”称之为新月,在望和下弦之间的“月牙”称之为残月。一个口诀(方便记忆):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意思是:上弦月出现在农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现在农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

相关诗歌

赋新月 (唐·缪氏子)
新月如弓未上弦,

分明挂在碧霄边。
时人莫道蛾眉小,
三五团圆照满天。
玉泉道中作 (唐·元稹)
楚俗物候晚,孟冬才有霜。早农半华实,夕水含风凉。
遐想云外寺,峰峦渺相望。松门接官路,泉脉连僧房。
微露上弦月,暗焚初夜香。谷深烟壒净,山虚钟磬长。
念此清境远,复忧尘事妨。行行即前路,勿滞分寸光。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