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新视界国中版》是2012年6月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平。本书主要讲述了国中生语文科目阅读文章,包括8个主题。
基本介绍
- 书名:语文课本
- 又名:语文教科书
- 作者:张平
- 原版名称:教科书
- 类别:课本
- 页数:356
- 定价:12元
-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2年6月第二版 2012年6月第二次印刷
- 装帧:薛菲
- 开本:787×1092 1/16
基本资料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集团:山西出版集团
责任编辑:张平
複审:康健
终审:刘立平
装帧设计:薛菲
印刷:嘉兴市文教印刷有限公司
开本:787×1092 1/16
印张:8
字数:100千字
版次:2012年6月第二版 2012年6月第二次印刷
书号:ISBN 978-7-5440-4863-7
定价:12元
目录
感悟经典
隐身衣——杨绛
历史的母本——余秋雨
太阳·老人·少女——(俄)瓦西里·马卡罗维奇·舒克申
周进发迹——(清)吴进梓
读《墨子》——(唐)韩愈
书香致远
夜读闻书香——张梅
与书本的交往——(法)蒙田
留下读书的种子——徐宏力
踩博与读书——李星涛
书巢勤学——(宋)陆游
现代文阅读方法谈(之一)
成长记忆
故乡的桂花雨——琦君
童年的声音——刘墉
携鸡童子——刘心武
兴趣是一个人的生命质量——钱理群
童区寄传——(唐)柳宗元
现代文阅读方法谈(之二)
真爱永恆
父爱陷阱——郑成南
雪夜——(日)星新一
我的母亲——老舍
简讯——陈秋梅
患难见知交——(清)王悼
山水情歌
红松擎天——张抗抗
旅游预习——毕淑敏
过滩谣——廖静仁
植物的爱恨情仇——苏粲容
大龙湫——(清)袁枚
现代文阅读方法谈(之三)
生命芬芳
春天的声音——王家祥
活得过瘾——严歌苓
撕日曆的日子——迟子建
美是回来做自己——蒋勛
康宝裔传——《宋史》
科海遨游
人的一生能交多少朋友——础德
把北极熊移居南极会怎样——上官雪
假如人类消失,地球将会怎样——杨妮
寻找额外的空间维度——(俄)尼古拉·琼斯
暴雷——(宋)沈括
现代文阅读方法谈(之四)
古诗鉴赏
月夜——(唐)刘方平
乌衣巷——(唐)刘禹锡
金陵图——(唐)韦庄
渔翁——(唐)柳宗元
塞下曲(其二)——(唐)王昌龄
落花——(唐)李商隐
和孔密州东栏梨花——(宋)苏轼
江村晚眺——(宋)戴复古
摘录
历史的母本
余秋雨
在中国文化史上,让我佩服的人很多,让我感动的人很少。
这很自然。因为文人毕竟只是文人,他们或许能写出不少感动人的故事,自己却很少有这种故事。
有时仿佛也出现这种故事了,例如有的文人舍己救驾,有的文人宁死不降,但这又与文化史关係不大。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以忠臣或守将的身份进入了政治史和军事史,而不是以文人的身份推进着文化史。
既能够牵动中国文化史,又能够牵动我们泪眼的人物在哪里?
还有比墨子和屈原更让我们感动的人物吗?
有。他叫司马迁。我早就确认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让我感动的人物,却一直难于表达感动的程度。
我认为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有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司马迁让所有的中国人成了“历史中人”。
《史记》以不可超越的“母本”形态一鸣惊人,成为今后两千多年一代代编史者自觉效仿的通例。
因此,是他,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前后一贯的历史兴趣、历史使命和历史规範,成为世界上罕见的始终有史可循、以史立身的文明群体。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本人虽然早已去世,却是全部《二十五史》的总策划。他使书面上和大地上的两千多年历史变成同一部通史。
他使历朝历代所有的王侯将相、游侠商贾、文人墨客在做每一件大事的时候都会想到悬在他们身后的那支巨大史笔。他给了纷乱的历史一副稳定的有关正义的目光,使这种历史没有在一片嘈杂声中戛然中断。中华文明能够独独地延伸至今,可以潇洒地把千百年前的往事看成自家日曆上的昨天和前天,都与他有关。
第二,司马迁以人物传记以主干来写史,开启了一部“以人为本”的中国史。
这又是一个惊人的奇蹟,因为其他民族留存的历史,大多以事件的纪年为线索,各种人物只是一个个事件的参与者,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司马迁把它扭转了过来,以一个个人物为核心让各种事件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的那些着名人物,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原型”,也就是一种精神模式和行为模式,衍生久远,最终组成中国人集体人格的重要部件。
这种轻事而重人的选择,使司马迁这位史学家能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因而具备了文学家和哲学家的素质。
更重要的是,他的这种选择使早已应该冷却的中国历史始终保持着人的体温和呼吸。中国长久的专制极权常常会採取一系列反人性的暴政,但是有了一人为本的历史观念,这种暴政实行的範围和时段都受到了制衡。人伦之常、人情人品,永远实实在在地掌控着千里巷陌。万家灯火。
第三,他在为中国文化“以史立身”、“以人为本”传统的时候,自己正承受着难以启齿的奇耻大辱。
他因几句正常的言论获罪,被处以“宫刑”。当时他三十八岁,作为一个年岁已经不轻的大学者,面对如此奇祸,几乎没有例外都会选择赴死,但是,就在这个生死关口上,他决定活下来,以自己非人的岁月来磨砺以人为本的历史,以自己残留的日子来梳理中国的千秋万代,以自己沉重的屈辱来换取民族应有的尊严,以自己失性的躯体来呼唤大地刚健的雄风。
而且,他一一做到了,他全部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
我想,说到这里,我已经约略勾画了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