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江津职业学院,2010年3月更名为重庆电讯职业学院。是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渝府批准、国家教育部 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双福新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重庆电讯职业学院(原重庆江津职业学院)
- 校训:厚德为人,砺能立身
- 类别:普通高等院校
- 所属地区:重庆市江津区双福新区
简介
重庆电讯职业学院是重庆斌鑫集团有限公司投资举办,于2009年2月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和教育部备案的一所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前身系重庆斌鑫集团有限公司和解放军重庆通信学院于2001年联合创办的重庆通信学院斌鑫学院。原重庆通信学院斌鑫学院以全日制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为主,在校生规模达六千余人,开设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体工程、网路工程、自动化等20多个本、专科专业。
学院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双福新区,规划占地1000亩;总建筑面积174068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100076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23.6万册,电子图书500GB,专业期刊315种;阅览室座位数1300个;多媒体教室座位数11870个;语音室座位数256个;教学用计算机总数1525台,其中公共机房324台,专业机房634台,其它567台(多媒体教室、教学单位用机、教学管理用机);校园网出口总频宽2000Mbps,校园网主干最大频宽1000Mbps,网路信息点数3000个,建成了教学、财务等信息管理平台;固定资产3.74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334万元。
师资
学院具有一支稳定的专业骨干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500余人,专任教师378人,副高以上职称170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213人,双师素质教师人数达到231人。 办学管理团队和专业领域带头人队伍的主体力量来自于解放军重庆通信学院离职的师、团职领导、教育教学管理干部、硕士生导师和专家教授,骨干教师来自于解放军重庆通信学院斌鑫学院。原重庆商学院院长、重庆理工大学原校长刘全利教授任学院院长。学院师资队伍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打 牢专业技能基础、成为高素质人才的保障。
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全利教授,汉族,中共党员,生于1951年,四川南江人,1976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二级教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68年参加工作。历任陕西工学院教务处副处长,重庆商学院总务处处长、人事处处长,重庆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重庆商学院院长,渝州大学副校长(正校级),重庆工学院常务副院长(正院级),重庆工学院院长,重庆理工大学校长,重庆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先后主持完成重庆市重大科技专项科研课题10余项,教学科研成果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重庆市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多次被评为省级先进个人、国内贸易部先进工作者。兼任国家人事部西部大开发顾问、重庆市科技顾问团专家、重庆市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高等学校设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
理念
办学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培养既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把我院建设成为立足重庆、面向西南、特色鲜明,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院。
办学定位
发展目标定位:通过五年努力,打牢校园设施建设基础、专业群建设基础、师资队 伍建设基础、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基础,使学院在外延发展和内涵建设两方面取得突破,把我院建设成为立足重庆、面向西南、特色鲜明,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民办 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院,重庆市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专业定位:围绕通信、电子信息、汽车、建筑等支柱产业,充分发挥学院在通信、 电子信息专业领域的优势,积极发展与电子信息类密切相关或交叉的专业,构建与产业发展要求相一致,以通信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主体,汽车机电类和建筑类专业为 两翼,文经管类专业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
办学层次定位:以全日制普通高职为主,逐步增加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社会服务功能。
服务面向定位:以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己任,立足重庆、面向西南。
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既有必备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能在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办学思路
以管理为抓手,以质量建设为生命,以学生就业为根基,合纵连横上规模,开拓创新谋发展。
校 训:厚德为人 砺能立身
“厚德”,犹言大德,引自《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借指人事,是谓厚德育人。德,乃立身之本。《论语▪述而》“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德育,将其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
“为人”,即做人,引自《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汉刘向《列女传▪晋献骊姬》:“吾闻 申生为人,甚好仁而强,甚宽惠而慈于民。”借指做人,要忠厚老实,待人诚挚,踏实肯乾,能担重任。
“砺能”指本领。即培养能力、磨砺技能。寓意学院在办学上紧贴社会需要,办出专业特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方向,把学 生的专业理论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通过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套用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本领,要求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施展才华,做到知行合一。走 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坚持多元化、市场化、精细化管理的办学策略,努力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
“立身”意指通过自身加强待人、接物、处事、修身等方面的砺炼,实现主动解决自己内心的矛盾,达到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目标。
校训从“德、人、能、行”四个方面对我院的教育理念和内涵进行了阐述,要求师生重视道德修养,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博採众长,纯厚朴实,身体力行。
校 风:和谐进取 务实创新
“和谐”是指和谐共处,协调一致。古人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既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又强调整体的协调一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注重建设学院内部的和谐,又注重学院外部和谐环境的营造。学院上下形成团结一心,和衷共济干事业的良好风气。
“进取”是指奋发进取,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务实”是指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力戒空谈、扎实工作,不图虚名、讲究实效,注重效益。“务实”,就是要会办事、能办事、办成事;就是要有主见、有魄力、有毅力。
“创新”是指顺应社会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敢为人先,勇于创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一个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的源泉和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的大学生,是学院孜孜以求的目标,这应贯穿于教和学的全过程,体现在人才培养和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
继承和发扬“和谐进取,务实创新”的优良校风,是学院事业持续协调发展的可靠保证,同时也是全院师生个人成就事业和成人成才的客观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