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区和西城区,共32个街道,2012年7月常住人口216.2万人,土地面积92.4平方公里。该区域是北京市开发强度最高的完全城市化地区,主体功能是最佳化开发,同时也要保护区域内故宫等禁止开发区域,适度限制与核心区不匹配的相关功能。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首都功能核心区
- 包括:东城区和西城区
- 土地面积:92.4平方公里
- 常住人口:216.2万人
简介
首都功能核心区是首都“四个服务”职能的主要承载区;是元明清三朝都城遗址主体所在地,历史文化遗产分布的核心地,古都历史文化风貌的集中展示区;是文化旅游和公共文化服务集中分布区;是金融机构、总部企业聚集地,国家金融管理核心区。该区域包括东城区和西城区,共32个街道,2012年7月常住人口216.2万人,土地面积92.4平方公里。该区域是北京市开发强度最高的完全城市化地区,主体功能是最佳化开发,同时也要保护区域内故宫等禁止开发区域,适度限制与核心区不匹配的相关功能。
存在问题
相对过大的工业生产规模,与功能定位差距较大;
地域相对狭小,发展空间有限,对未来发展形成一定製约;
南北城发展极不平衡,社会经济差距加大;
古都风貌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危旧房改造之间存在着突出矛盾;
多种功能高度集聚,造成严重的“城市病”,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住房紧张、生活服务设施缺乏、水资源利用程度低,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较差。
调整思路
利用该区域城市形象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突出政治、文化、对外交往中心功能;
分散次级功能,为强化国际功能提供发展空间;
实现城市发展与旧城保护的双赢模式,创造良好的政务、商务和宜居环境。
调整内容
强化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功能;
强化以国家对外事务、国际旅游为特色的中外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国际交往功能密集区;
与老城区保护相结合,打造荟萃世界级时尚精品店的大街;
部分居住中心从市中心城区迁出。
属于最佳化开发区域,占地多、技术含量低及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向外转移。
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市主体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基本实现,发展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城市人文魅力更加突出。具体目标:
——区域差异化发展格局进一步巩固。各功能区域的发展定位更加明确,主导功能更加突出,空间开发格局更加清晰,区域调控政策的指导性、约束性和针对性更强。
——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与功能得到有效疏解;城市功能拓展区功能、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进一步最佳化;城市发展新区人口、功能承载力显着增强;生态涵养发展区人口向新城和小城镇集聚,涵养水源及生态功能显着提升。
——空间结构进一步最佳化。国土空间开发以外延扩张为主转向以最佳化空间内部结构为主,城市空间在最佳化中得到适度控制,历史文化风貌得到严格保护,生态空间得到有效拓展。对耕地和基本农田实施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到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为322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80万亩,建设用地总量3817平方公里。
——区域间融合协调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各功能区产业结构不断最佳化,特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融合互动和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显着改善、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基本实现。
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发展目标:服务中央党政军群领导机关和国家重大政治活动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创建一流政务服务环境。历史文化资源得到妥善保护和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名城魅力进一步彰显。现代服务业高端化集聚化发展,巩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地位,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金融产业集群,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开发建设强度得到适当控制,人口和功能得到有效疏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