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城市新区

(2020-04-26 13:31:58) 百科综合
城市新区

城市新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地因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城市化伴经济、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城市中出现了一系列随着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建设城市新区,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城市新区
  • 出现原因:经济、社会、环境问题
  • 地域空间:城乡结合地区
  • 特点:独立性、系统性
  • 主要作用:缓解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压力
  • 特点: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百科名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地因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城市化伴经济、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城市中出现了一系列随着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绿地面积少,城市环境质量差;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治安问题;贫困、内城衰落;人口老龄化;传统文化风貌破坏。建设城市新区,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CUDI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学者王超指出城市新区由两个具体出发点不同,一个源于城市扩张与旧城衰落,是指在旧有城区之外规划新建的具备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具有新型城市景观,以某一个或某几个城市功能为主导的新城区。城市新区具有自我的独立性,又依託于城市整体;具有自我的城市功能又与旧城区功能相辅相成;一个立足于郊区化是指地处郊区範围,分担老城区的部分功能,相对于城市传统的中心区、乡村地区,在地域空间上具有相对明确的发展界限的集中城市化区域,具有完整性和独立性的特徵的城市功能形态称之为城市新区城市新区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社会组织管理系统上都存在可感知和可被认同的界线,是城市複杂大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但本质上都说明了城市新区独立性、系统性,自我城市功能,地域相对独立的特点。
中国城市新区是城市郊区化发展的产物,是承接中心城区产业、人口迁移的重要载体,具有国外新城的基本特点,但也有其独特性,具体来说表现为:①是为缓解中心城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压力而开发的城市拓展空间;②一般设有一级政府或準政府机构,是在政府有组织的干预和推动下开发的;③开发规模一般较大,在地域空间上位于城乡结合地区;④新区与中心城区之间存在紧密的社会、经济联繫。

上海浦东

上海浦东新区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新区,範围包括黄浦江以东到长江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南面与奉贤区、闵行区接壤,西面与徐汇、卢湾、黄浦、虹口、杨浦、宝山6区隔黄浦江相望,北面与崇明县隔长江相望。全区面积1210.41平方公里。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开发浦东”的决策,浦东新区的城区面貌变化很大。浦东国际机场在新区东临海部建成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浦东进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2009年4月,国务院批覆同意将原南汇区行政区域划入浦东新区。新浦东雄踞东海之滨、杭州湾畔,内连扬子江、外眺太平洋,面积1210平方公里,占全市五分之一左右。
区位条件优越性表现
社会经济条件
交通运输条件
对内、对外交通便捷
处于沿海航线的中间位置和长江航线的出海口(水运);通过京沪、沪杭线联繫全国铁路网(铁路);我国最大的交通枢纽
经济联繫範围
经济腹地广阔
位于沿海、沿江两大最发达经济地带的交叉点上;全国最大城市带(沪宁杭城市带)的核心城市;经济联繫及影响已扩大到华东、华北、中南、西南甚至西北等地区
劳动力素质
劳动力丰富且素质高
长江三角洲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和商品经济意识
农副产品供应
供应充足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发达的农业基地之一,可以为上海市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农副产品
自然条件
优越
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浦东新区的发展综合分析
项目建设成就意义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
已建成南浦大桥、杨浦大桥、浦东国际机场、捷运、轻轨铁路、内环线、外环线、港口等
提供了便捷的交通,并联繫了浦东和浦西
其他
供电、供水、给排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工程相继完成
城市功能区建设
金融贸易区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
已基本形成现代化城市新区的格局
工业区
金桥出口加工区、王桥工业区
高科技园区
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
旅游区
上海华夏文化旅游区
经济发展态势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年均增长率>20%
已成为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是上海新的经济成长点
产业结构
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新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
经济地位
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浦东新区开发的成功经验
新城分区
非城市化地区与城市化地区相间分布,保证城市灰色块区(即城市中的建筑用地)之间有足够数量的绿色块区(即城市中的大型公园、植物园、蔬菜基地),维持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
布局模式
在确定城市发展主轴的基础上,按照不同地段滚动开发不同功能的小区,形成多核心、开敞式的模式,保证了土地的高效利用和大片绿地的存在。
交通线路
解决新区与市区外埠的交通联繫,最佳化调整新区内部道路系统,建设环路并使环路与各主干道有机相连,形成便捷的道路交通网。
城市绿化
加强绿化,设立卫生防护带,扩大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有效地调节城市气候。建设若干生态走廊,形成以人为本的花园式城市。
合理规划
从城市生态系统角度确定城市居民点体系和城市、工业区的合理规模。在城市建设中进行城市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居住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的相对位置。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儘量减少“三废”排放量,并通过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使其有利于自净,有利于综合利用,化害为利。

一般规律

建设城市新区的必然性
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城市化伴随着经济、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绿地面积少,城市环境质量差;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治安问题;贫困、内城衰落;人口老龄化;传统文化风貌被破坏。建设城市新区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城市新区的开发条件
城市新区开发应当具备水资源、能源、交通、防灾等建设条件,并应避开地下矿藏、地下文物古蹟。城市新区的选择要满足城市新区建设对大规模、低成本土地开发的需要。要临近老城区,通过合理布局,使新城区与老城区合为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城市新区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老城区和新城区的关係,防止出现新城区膨胀、老城区衰落的问题。
(2)总结老城区建设经验和存在问题,合理规划,发展创新。
(3)处理好新城区发展与农业用地之间的关係,防止因建新城区而出现用地矛盾。
(4)处理好新城区内产业过渡问题,切实解决居民住房、就业问题。

建设意义

建设城市新区是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根本措施。城市化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城市人口过度膨胀、工业大量集中造成的,所以在制订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时,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分散城市职能、改变布局,将大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工业等向新城区扩散,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和工业过分集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