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区位效应研究

(2020-05-02 22:27:25) 百科综合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区位效应研究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区位效应研究》,李欣红着,张建民指导学术论文。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区位效应研究
  • 性质:论文
  • 论文作者:李欣红
  • 导师:张建民

基本信息

副题名
外文题名
论文作者
李欣红着
导师
张建民指导
学科专业
国际贸易学
学位级别
博士论文
学位授予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学位授予时间
2008
关键字
产业经济 区位选择 区位经济 区域经济一体化
馆藏号
F062.9
馆藏目录
2010\F062.9\24

内容简介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贸易中迅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特别是最近十多年来,一些国家或地区加入或缔结新的区域贸易协定的报导常常见诸于报端,区域经济一体化随之而成为各界关注的议题之一,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组建不仅给参与国带来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等静态效应,也给成员国带来诸如规模经济效应、投资效应、资源配置效应等动态效应。除此之外,优惠性贸易自由化也会改变相关国家的生产模式和产业区位,而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产业区位的影响一直以来受关注的并不多,尤其是在国内的研究中。本文採用案例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立对参与国家的内部经济地理和产业区位的影响、产业区位在成员国之间的变化以及对外部国家的影响,并对这些产业区位变化背后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 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导论首先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其次对目前国内外有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区位效应的研究动态进行了概括和梳理。从理论的发展来看,模型分析越来越多地将现实因素考虑在内,假设条件越来越接近现实从而更具一般性。传统理论预期优惠贸易协定的成立将根据比较优势来决定产业区位和专业化模式。融合了新贸易理论和传统区位理论的新经济地理学则通过诉诸于集聚力和分散力导致的累积过程来解释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产业区位的动态性变化。从实证分析来看,新经济地理的分析框架仍然不多,尤其是国内的研究。而且很多研究关注的是欧盟和北美,其中以欧盟分析居多,较少研究关注开发中国家。实证分析的结论有些与理论预期一致,也有与理论大相逕庭的案例。看来要接近真相仍需要作进一步和特定的研究。最后本章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和基本框架、研究方法,并指出了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为本文的理论基础。本章首先阐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组织形式以及区位和产业区位的涵义、影响因素,指出关于产业区位的研究是区位理论融入主流经济学的关键之一。其次论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应。除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等静态效应以及规模经济效应、竞争效应等动态效应之外,区域经济一体化也会带来产业区位效应。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会导致产业从外部向内部重新定位,同时产业也会在成员国之间发生重新定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市场规模的扩大会诱使那些规模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区域经济集团内市场规模较大的国家。而这些产业区位变化背后的原因除了传统的比较优势外,要素流动、垂直关联等因素与贸易成本、规模经济相互作用促使的因果循环机制也发挥了作用。此外,由于外部需求和外部供给的变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也会使参与国家内部的产业区位发生变化。 第三章主要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内部产业区位的影响。本章运用案例对比分析了NAFTA和MERCOSUR的成立对美国和巴西两个大国产业分布的影响,同时也分析了NAFTA和EU的成立对墨西哥和保加利亚两个小国内部产业分布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一国内部产业区位的影响不仅取决于该国国内初始的相对产业分布,也取决于该国在一体化组织内部的相对地位。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