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区域经济可分为四大板块: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由于中国人口分布不均衡、土地资源利用程度不同、生态环境各异、地理气候多样等原因,中国区域经济之间的发展存在很大差异。目前这四大板块的状态为: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
- 区域类型:经济
- 区域数量:统分为4大板块
- 板块:东部、西部、东北部、中部
基本信息
副题名
外文题名
论文作者
薛艳峰着
导师
彭代彦指导
学科专业
西方经济学
学位级别
博士论文
学位授予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授予时间
2008
关键字
地方经济 区域差异 协调发展
馆藏号
F127
馆藏目录
2009\F127\33
中文摘要
区域经济差异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但在中国尤为显着。儘管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採取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但改革开放以后,为了促进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中央实施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和向东部倾斜发展的战略,导致区域经济差异迅速扩大,东部大大领先西部,南方快于北方。虽然进入21世纪后,国家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适度的区域经济差距虽然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如果区域经济差距过大,则会导致严重的经济、甚至社会和民族的问题。因此,探讨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原因和有效的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测量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基础上,拟通过考察制度、政府和人力资本等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借鉴其他国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成功经验,探讨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本人认为,应採取以下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调节经济发展,体现区际意义上的协调,实现区域分工和规模经济,也充分尊重各区域的需求和意愿,充分调动地方发展的积极性。採取适度差异的财政政策,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为实行总体上统一,採取适度差异的货币政策,帮助中西部区域完善金融机构、积累发展资金、创造发展的条件。在制度创新上,结合各区域的经济现实,实行内容特点各具特色的创新体系;增加西部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中部区域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不同规模增长中心的形成和一体化联繫;在东部区域,制度创新的核心在于保持领先的竞争力和创新活力。最终待条件成熟后消除“行政区经济”和“经济区经济”并存的二元格局,实现资源和要素的区域自由流动,区域间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产业分工,区域之间形成竞争和协作良性发展的关係,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