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顿·芬克》是由科恩兄弟执导的惊悚电影,约翰·特托罗、约翰·古德曼参加演出。影片于1991年8月21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主要讲述了一名事业小有所成的编剧巴顿·芬克在好莱坞自我抗争的故事。
基本介绍
- 导演:乔尔·科恩,伊桑·科恩
- 编剧:乔尔·科恩,伊桑·科恩
- 主演:约翰·特托罗,约翰·古德曼,朱迪·戴维斯,麦可·勒纳,约翰·马奥尼
- 製片人:伊桑·科恩
- 发行公司: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
- 中文名:巴顿·芬克
- 外文名:Barton Fink
- 其它译名:巴顿芬克,才子梦惊魂
- 出品时间:1991年
- 製片地区:美国
- 製片成本:$9,000,000(估)
- 类型:惊悚,喜剧,悬疑,剧情
- 片长:116分钟
- 上映时间:1991年08月21日
- 对白语言:英语
- 色彩:彩色
- 主要奖项:第44届坎城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第44届坎城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第44届坎城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剧情简介
巴顿·芬克(约翰·特托罗饰)是一名具有社会意识的舞台剧作家,从百老汇崛起,新剧很受欢迎,也因此接到来自洛杉矶国都电影公司的邀请,高薪聘请他到好莱坞作电影编剧。巴顿被薪水和优厚的待遇以及事业的野心所吸引,终于来到了好莱坞。他被安排住在一家住在一家宽大而又显得有点冷落的旅馆里,电影公司要求他在短时间内完成一部摔跤电影的剧本。对于这样一个陌生的领域,巴顿感觉十分陌生和无助,他在破败的旅馆房间中搜寻刮肠,却硬是挤不出片言只字。隔壁房间却发生了种种怪事,使他有如置身于人间炼狱,脑海中发生种种荒诞可笑的幻象。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 | 演员 | 配音 |
---|---|---|
巴顿·芬克 | 约翰·特托罗 | ---- |
查理·梅多斯 | 约翰·古德曼 | ---- |
奥黛丽·泰勒 | 朱迪·戴维斯 | ---- |
杰克·利普尼克 | 麦可·勒纳 | ---- |
W.P. Mayhew | 约翰·玛哈尼 | ---- |
Ben Geisler | 托尼·夏尔赫布 | ---- |
Lou Breeze | 乔·鲍里托 | ---- |
Chet | 史蒂夫·布西密 | ---- |
Page calling for Barton Fink | 巴里·索南菲尔德 | ---- |
Garland Stanford | David Warrilow | ---- |
Detective Mastrionotti | Richard Portnow | ---- |
Detective Deutsch | Christopher Murney | ---- |
Derek | I.M. Hobson | ---- |
Poppy Carnahan | 米根·费伊 | ---- |
Richard St. Claire | Lance Davis | ---- |
Pete | Harry Bugin | ---- |
Maitre D' | Anthony Gordon | ---- |
Stagehand | Jack Denbo | ---- |
Clapper Boy | Max Grodénchik | ---- |
Referee | Robert Beecher | ---- |
Wrestler | Darwyn Swalve | ---- |
Geisler's Secretary | Gayle Vance | ---- |
Sailor | Johnny Judkins | ---- |
USO Girl | Jana Marie Hupp | ---- |
Beauty | Isabelle Townsend | ---- |
Voice | William Preston Ro.. | ---- |
Mailman | Joe James | ---- |
Stage Actress (voice) |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 ---- |
职员表
製作人 | 导演 | 副导演(助理) | 编剧 | 摄影 | 配乐 | 剪辑 | 选角导演 | 艺术指导 | 美术设计 | 服装设计 | 布景师 |
---|---|---|---|---|---|---|---|---|---|---|---|
伊桑·科恩 乔尔·科恩 Ben Barenholtz Bill Durkin Jim Pedas Ted Pedas Graham Place | 乔尔·科恩 伊桑·科恩 | Joe Camp III Tom Gamble Randall Newsome | 乔尔·科恩 伊桑·科恩 | 罗杰·狄金斯 | 卡特·布尔维尔 | 伊桑·科恩 乔尔·科恩 | Donna Isaacson John S. Lyons | 丹尼斯·盖斯纳 | Robert C. Goldstein 莱斯利·麦克唐纳 | Richard Hornung | Nancy Haigh |
(演职员表资料来源)
角色演员介绍
- 巴顿·芬克演员:约翰·特托罗巴顿·芬克是一名舞台剧作家,因为受欢迎而被电影公司邀请到好莱坞担任电影编剧。被电影公司安排住在一家宽大而又显得有点冷清的旅馆里,被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一部摔跤电影的剧本。
- 查理·梅多斯演员:约翰·古德曼查理·梅多斯是巴顿所住旅馆的邻居,与巴顿成为好朋友。自称是一名经销商,其实是“疯人”孟德尔,杀害了跟蹤巴顿的两名侦探。
- 奥黛丽·泰勒演员:朱迪·戴维斯奥黛丽·泰勒是巴顿好感的对象,表面上是W.P. Mayhew的秘书,实际上是其情妇。
- W.P. Mayhew演员:约翰·玛哈尼W.P. Mayhew是巴顿曾经十分崇拜的小说家、剧作家孟标。虽然外表英俊不凡,但经常因为写不出东西而酗酒,酒后就呕吐、打人、发酒疯。
(角色演员介绍资料来源)
幕后花絮
拍摄花絮
- 巴顿房间里的壁纸只有当约翰·古德曼饰演的角色进入或离开房间时才会脱落。
- 影片结尾小鸟跳入大海的镜头不是故意拍摄的,而是鸟儿误闯镜头,科恩兄弟非常喜欢,便把镜头保留了下来。鸟儿们在《黑帮龙虎斗》里也同样帮了导演的忙。
穿帮镜头
- 巴顿跟查理说完话,走出房间以后,Mastrionotti 和Deutsch警长的尸体有变化。
- 巴顿的房间应该在旅馆六层,但当他乘电梯下楼跟两位侦探见面时,电梯经过的楼层数多于六。
- Chet用于阻止铃响的手前后不一致。
(幕后花絮资料来源)
获奖记录
年份 | 届次 | 奖项 | 类别 | 获奖/提名方 | 结果 |
---|---|---|---|---|---|
1991年 | 第44届 | 坎城电影节 | 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 乔尔·科恩 | 获奖 |
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 | 乔尔·科恩 | ||||
主竞赛单元最佳男演员奖 | 约翰·特托罗 | ||||
1992年 | 第64届 | 奥斯卡金像奖 | 最佳男配角 | 麦可·勒纳 | 提名 |
最佳艺术指导 | 丹尼斯·盖斯纳,Nancy Haigh | ||||
最佳服装设计 | Richard Hornung | ||||
第49届 | 美国金球奖 | 电影类最佳男配角 | 约翰·古德曼 | ||
第36届 | 义大利大卫奖 | 最佳外国男演员 | 约翰·特托罗 | 获奖 | |
参考资料 |
幕后製作
创作背景
《巴顿·芬克》的故事来自剧作家克利福德·奥狄斯(Clifford Odets)的轶事,是科恩兄弟是看完电影《婴儿炸弹》(Baby Boom)的途中写的,那时他们《黑帮龙虎斗》的写作正遇到了瓶颈。
角色来源
1940至50年代的洛杉矶有一个以当时看来很暴力的电视广告而闻名的汽车销售商,名字叫"Madman Muntz",片中嫌犯的小名"Madman Muntz"(“疯人”孟德尔)就是由这名汽车销售商而来。W.P. Mayhew 的原型是威廉·福克纳,福克纳跟好莱坞的第一部片约就是一部关于摔跤的电影。
製作发行
製作公司
公司名称 | 国家/地区 |
---|---|
Circle Films Inc. | 美国 |
Working Title Films | 英国 |
参考资料 |
发行公司
发行时间 | 公司名称 | 国家/地区 |
---|---|---|
1991年 | 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 | 美国 |
1992年 | CBS/Fox | 美国 |
1996年 | Fox Video | 美国 |
1997年,2003年 | 二十世纪福斯家庭娱乐公司 | 美国 |
Abril Vídeo | 巴西 | |
Bac Films | 法国 | |
哥伦比亚三星家庭视频公司 | 英国 | |
Laurenfilm S.A. | 西班牙 | |
Rank Film Organization | 英国 | |
Transeuropa Video Entertainment (TVE) | 阿根廷 | |
参考资料 |
上映/发行信息
上映/发行时间 | 国家/地区 | 上映时间 | 国家/地区 |
---|---|---|---|
1991年8月21日 | 美国 | 1992年2月13日 | 澳大利亚 |
1991年9月19日 | 比利时 | 1992年2月14日 | 英国 |
1991年9月19日 | 丹麦 | 1992年3月3日 | 捷克斯洛伐克 |
1991年9月25日 | 法国 | 1992年3月20日 | 西班牙 |
1991年10月10日 | 德国 | 1992年3月 | 日本 |
1991年11月1日 | 葡萄牙 | 1992年12月18日 | 匈牙利 |
1991年11月7日 | 阿根廷 | 1992年 | 智利 |
1991年11月8日 | 巴西 | 1992年 | 日本 |
1991年12月6日 | 芬兰 | 2005年1月31日 | 希腊(DVD premiere) |
1991年12月6日 | 瑞典 | 2007年6月15日 | 义大利(Naples Film Festival) |
1991年 | 西班牙(Sitges Film Festival) | 2008年2月24日 | 塞尔维亚共和国(Belgrade Film Festival) |
1991年 | 法国(Cannes Film Festival) | 2011年9月21日 | 法国(re-release) |
1992年1月17日 | 荷兰 | 2013年10月16日 | 法国(re-release) |
1992年2月13日 | 澳大利亚 | 参考资料 |
影片评价
《巴顿·芬克》的超现实色彩和模糊性是科恩作品中表现最好的一部,也带着科恩兄弟一贯的黑色幽默、讽刺和隐喻相结合的风格,看着让人感觉心安。这部片子看一遍的时候让人充满着困惑和不解,细细品味时就慢慢感受到影片里的多种隐喻,表面平静的影片立刻让你瞠目结舌。影片明显受了《八部半》的影响,不过在超现实的表现上明显更超越之,影片中怪异的节奏、晦涩的影像搭配效地传达、喻示、象徵非理性心理,不留痕迹的表现出一个奇幻的梦境。(《今传媒》评)
影片没有《赫德萨代理人》中精緻得闪闪发光的雕琢感觉,却比《血迷宫》时期的生硬艰涩进步了许多,飘忽诡异的镜头在幻想、黑色幽默与阴郁的现实之间自由逡巡。和《抚养亚利桑那》相似,主人公最后也走进了“一切美好”的幻境,把所有现实世界丢在脑后。(网易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