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製造管理软体是指製造企业为了管理好生产製造相关事宜而实施的软体系统,生产製造管理软体能帮助企业在产品的製造过程中实现产品生产的全过程控制与追蹤,能很好的监管好产品的在制量与每个製造过程的细节,是现代企业实现智慧型製造、敏捷製造的一种有效管理手段。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生产製造管理软体
- 作用:实现智慧型製造
- 步骤:推动(push)+定製(customize)
- 引导:用户到系统上操作
介绍
生产製造管理软体由于是对企业的生产製造管理,所以她不同与一般的进销存软体或者一般意义上的erp系统,而是有针对性的针对每个行业来整理需求、实现企业製造所需要的功能,满足企业製造管理的需要。这就使得製造管理软体具有非标的特性,软体厂商有专业的製造管理人员来製造软体团队研发软体。
作用
生产製造管理软体的作用不可能一下给说清楚,从大体上讲,製造管理软体能把企业的製造人员和製造管理人员从複杂而繁杂的手工统计与拍脑袋决策中脱离出来,给製造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统计与分析数据,能快速的知道并追蹤企业製造的每个细节,是企业实现智慧型製造与敏捷製造的可靠帮手,是现在製造企业管理助推器。
製造管理软体虽然作用颇多,但选择好一款适合的软体并使用好才能真真的发挥其作用,否则有碍于企业管理与企业的发展。
选择方法
选择有实力的软体厂商
选择生产製造管理软体的关键是选择一家专业有实力的软体厂商,选软体厂商得从软体厂商的规模、团队、案例、专长、信誉多方面综合考虑。其中最重要的是团队、案例、专长,有什幺样的团队就能做出什幺样的产品,就能提供什幺样的服务,团队人员不精,其产品与服务也好不到哪里去;其次是考察案例,这很重要,案例一定要考察,而不是听软体厂商泛泛而谈,比如,某软体厂商说某某集团是他的客户,但并没有说明某某集团一定就是使用了该公司的製造管理软体,有可能是只用了一套财务系统或者其他什幺进销存软体的,一套财务系统和进销存软体与生产製造管理软体的差别就太大了,根本不是一回事。选择软体厂商的专长最重要,每个软体公司都有自己的专长,选择他的专长来为企业服务应该是正确的选择方式之一,也应该最看重,很多成功案例都是源于企业看重软体厂商这一点而庆幸不已。
选择软体厂商不能只看软体厂商的规模,每个大的软体厂商都由小的软体厂商慢慢成长而来,大的软体厂商一味强调自己的规模就是客户的保证,那企业就得小心了,这样的软体厂商忽悠能力很强,殊不知由于大的软体厂商因忽悠而失败的案例还少吗?大的软体厂商应该把自己的责任放大,而不是凭着自己的实力来吹嘘、忽悠。软体厂商的规模只能是企业的考察标準之一,我们在选择软体厂商的时候应该多假设下,如果我有问题需要厂商解决的时候,厂商能及时解决吗,愿意解决,怎样来解决呢?
选择专业的产品
生产製造管理的複杂性与特殊性在一定程度和範围内要比财务软体和进销存软体複杂而特殊,其流通性也受行业和企业个体的限制。所以目前还没有一款能通用的製造管理软体,或多或少的都要採取非标件软体的方式来定製一些功能。所以製造管理软体的专业性更强,实施的风险性更大。
选择生产製造管理软体时一定要选择其核心功能能满足生产製造管理的需要,其软体产品的专注点在生产製造方面的专业软体,即便界面不花哨也没问题,只要能解决问题即可。
实施
选择好了软体厂商和软体产品后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接下来是更重要的实施工作。实施工作準备与注意的事情繁多,我们罗列出一部分的主要的事项与注意点。产品资料整理,生产製造系统流程确立,人员许可权划分,特殊功能制定开发,特殊需求快速转化成系统功能,系统测试与演练,操作人员培训、系统功能完善、管理流程与系统功能固化等几方面的準备以及实施步骤。
可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描述实施的步骤:
推动(push)+定製(customize)+引导(guidance)+完善(perfect)+固化(steady)=用户高度满意+系统功能充分发挥
推动:企业和软体厂商推动软体项目的启动,推动标誌项目的开始,是双方项目成员应当齐心协力、信息高涨、踌躇满志的推动项目循序渐进的向前迈出。
定製:调查、分析、归纳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到系统功能适应需求,需求被合理转化成功能。拟定需求时做到上下流程合理,对需求认识到位,客观分析;转换系统功能做到取捨有度,流程顺畅,数据完整,满足用户的需求。
引导:引导用户到系统上操作,引导用户适应系统操作方式,引导用户从系统的角度解决问题,引导用户建立系统的思维模式,引导用户正确的认识系统。只有引导好了,系统才会实施成功,否则不是一个成功的项目。
完善:任何事物都有瑕疵,系统也有我们没有考虑到位的,流程也可能变化,这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完善管理,完善系统的功能,完善是对我们自己提升的一种方式,完善是对系统生命力的有力保障。完善是体现非标的第二步。
固化:将前面四步取得的成果予以标準化而固定下来,这也标誌我们项目的成功,固化就是固化我们的操作流程,固化系统的功能,将我们现在最佳化了的管理流程化和标準化。
维护与升级
生产製造管理软体实施成功以后也只是目前使用起来了,后面更多的是不断的挖掘需求、完善功能,软体厂商应该持续的改进,软体厂商与企业双方应该继续保持紧密的合作关係,继续为企业完善系统功能,并不断推出新的版本的软体来满足企业变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