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系统工程与套用》是2011年9月1日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潜。
基本介绍
- 书名:物流系统工程与套用
- 作者:张潜
- ISBN:9787302262275
- 定价:29元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年9月1日
- 装帧:平装
- 印刷日期:2011-8-26
- 印次:1-1
图书简介
本书从现代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套用研究出发,系统阐述现代物流系统工程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供应链管理套用中涉及物流管理问题的数学建模与求解方法。本书以基础性、实用性为原则,介绍物流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物流系统分析方法、物流系统建模方法、物流系统最佳化方法、物流系统选址方法、物流系统仿真策略及软体套用分析、物流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以及国际物流系统运作实务。每章侧重系统论与方法论的套用,结合相应的实证与案例分析,採用系统工程的综合集成思想和方法解决供应链管理的实践问题。
目录
第1章 物流系统工程概述1
1.1 系统与系统工程1
1.1.1 系统的含义1
1.1.2 系统的特徵2
1.1.3 系统工程的定义与发展3
1.1.4 系统工程的特徵6
1.2 物流系统与物流系统工程8
1.2.1 物流系统概述8
1.2.2 物流系统工程的定义 9
1.2.3 物流系统工程的程式9
1.2.4 物流系统工程方法11
1.2.5 物流系统工程的常用技术12
1.3 物流系统工程的分析方法与建模15
1.3.1 常用物流系统工程分析方法15
1.3.2 常用物流系统工程建模方法18
1.4 物流系统工程的发展前景20
案例21
本章小结23
複习思考题24
第2章 物流系统分析方法25
2.1 常用的运筹学方法概述25
2.1.1 线性规划法25
2.1.2 动态规划方法28
2.1.3 整数规划方法32 2.2 系统建模与仿真方法34
2.2.1 系统建模的方法35
2.2.2 系统仿真方法36
2.2.3 系统建模与仿真的一般步骤37
2.2.4 系统仿真的发展趋势38
2.3 系统决策与评价方法39
2.3.1 物流系统决策的过程和步骤39
2.3.2 物流系统决策方法40
2.3.3 物流系统评价原则与步骤42
2.3.4 常见的系统评价方法43
2.4 常见的物流系统分析的问题类型50
2.4.1 物流系统分析50
2.4.2 几种常见的物流系统分析52
2.4.3 物流系统建模应注意的问题53
案例55
本章小结56
複习思考题56
第3章 物流系统建模方法57
3.1物流系统建模的含义、步骤及方法57
3.1.1物流系统建模的含义57
3.1.2物流系统建模的步骤58
3.1.3物流系统建模的方法59
3.2物流系统问题的建模工具61
3.2.1UseCase可视化建模工具61
3.2.2集成化企业建模工具IEMTools63
3.2.3数据建模工具63
3.3常用几类问题的建模与求解方法65
3.3.1生产物流的模糊图论建模方法65
3.3.2资源/任务Petri网(R/T-Net)的物流系统建模67
3.3.3系统动力学的区域物流系统建模69
案例75
本章小结77
複习思考题77
第4章物流系统最佳化方法78
4.1物流系统最佳化的分类和程式78
4.1.1物流系统最佳化的分类78
4.1.2物流系统最佳化的程式81
4.2物流系统最佳化设计方法82
4.2.1物流系统最佳化的基本原则82
4.2.2物流系统最佳化设计方法概述84
4.2.3物流系统最佳化设计方法的比较89
4.3物流配送路线的最佳化90
4.3.1物流配送路线最佳化概述90
4.3.2物流配送路线的最佳化方法91
4.4供应链库存管理最佳化策略95
4.4.1供应链库存管理概述95
4.4.2供应链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96
4.4.3供应链库存管理最佳化策略98
案例1101
案例2103
本章小结105
複习思考题105
第5章物流系统选址方法106
5.1物流系统选址问题的含义和类型106
5.1.1物流(配送)中心选址106
5.1.2仓库选址108
5.1.3货物运输路线选址109
5.1.4物流装备选址112
5.2物流系统选址方法概述113
5.3配送中心的选址与设计方法116
5.3.1配送中心选址概述116
5.3.2配送中心选址方法117
5.3.3配送中心设计130
5.4仓库系统的选址与设计133
5.4.1仓库与配送中心的区别133
5.4.2仓库系统选址134
5.4.3仓库系统设计140
5.5物料搬运系统的分析与设计142
5.5.1物料搬运系统概述142
5.5.2物料搬运系统的分析142
5.5.3物料搬运系统的设计144
案例145
本章小结148
複习思考题148
第6章物流系统仿真策略及软体套用分析149
6.1物流系统仿真基本概念149
6.1.1系统仿真149
6.1.2物流系统仿真151
6.2物流系统仿真的主要类型及策略分析154
6.2.1连续系统仿真154
6.2.2离散事件系统仿真154
6.2.3时间仿真158
6.2.4伪随机数和随机变数158
6.2.5仿真策略介绍162
6.3常用物流系统分析软体及使用方法164
6.4常用物流系统分析软体的建模与仿真功能166
案例171
本章小结173
複习思考题174
第7章物流系统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175
7.1物流系统经济效益分析的含义和特徵175
7.1.1物流系统的投入与产出分析175
7.1.2物流系统的效用分析177
7.2物流系统投资和运营的经济效益分析178
7.2.1物流系统运营财务评价指标体系178
7.2.2物流企业运营的经济效益分析180
7.2.3货主企业物流部门的运营净利分析184
7.3物流系统评价的含义和步骤187
7.3.1物流系统评价的含义187
7.3.2物流系统评价的目的和原则187
7.3.3物流系统评价的步骤188
7.3.4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189
7.3.5物流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190
7.4物流系统评价的方法及其套用192
7.4.1系统评价方法的分类192
7.4.2几种常用的评价方法193
案例204
本章小结208
複习思考题208
第8章国际物流系统运作实务209
8.1国际物流系统运作的含义和特徵209
8.1.1运输子系统209
8.1.2仓储子系统213
8.1.3通关子系统214
8.1.4包装子系统215
8.1.5商品检验子系统216
8.1.6装卸搬运子系统217
8.1.7国际物流信息子系统218
8.2国际物流实务运作流程分析219
8.2.1一般国际货运全程运作流程219
8.2.2国际空运实务运作流程分析222
8.2.3海运物流实务运作流程分析225
8.3国际物流系统的运营方法及其控制230
8.3.1国际物流系统的运营230
8.3.2国际物流系统中进出口业务的物流管理231
案例234
本章小结237
複习思考题237
参考文献238第1篇公司金融财务导言
第1章公司金融财务与现代企业
1.1金融财务理论的三大分支
1.1.1金融市场简介
1.1.2投资学
1.1.3公司金融财务学
1.2现代金融财务理论的发展
1.3重要的金融财务概念
1.4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1.4.1投资决策
1.4.2筹资决策
1.4.3股利分配决策
1.5财务经理的职能
1.6企业与企业的分类
1.6.1企业的概念
1.6.2企业的分类
1.7企业的三种所有制类型
1.7.1个人所有制企业
1.7.2合伙制企业
1.7.3公司制企业
1.8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
1.8.1有限责任公司
1.8.2股份有限公司
1.8.3国有独资公司
1.9企业的组织形式
1.9.1一元化结构
1.9.2事业部制
1.9.3控股公司制
1.10企业的目标
1.10.1利润最大化
1.10.2满意利润水平
1.10.3每股赢利最大化
1.10.4企业价值最大化
1.10.5企业的社会责任
1.11委託代理问题
1.11.1股东与经营管理者
1.11.2股东和债权人
第2篇现金流与现值
第2章现金流
2.1现金的流转
2.2现金流转的影响因素
2.3现金流分类
2.3.1运营现金流
2.3.2投资现金流
2.3.3筹资现金流
第3章现值
3.1现值概述
3.1.1现值的概念
3.1.2折现率--资本的机会成本
3.1.3现值的可加性
3.2长期资产的现值
3.2.1累计折现现金流方法
3.2.2永续年金的现值
3.2.3年金的现值
3.2.4年金的终值
3.2.5等额分摊
第3篇投资项目决策方法及其套用
第4章净现值準则下的投资项目决策
4.1净现值準则决策程式
4.2现金流
4.3如何确定折现率
4.3.1确定折现率的一般原则
4.3.2不知道βj情况下折现率的确定
4.3.3名义折现率与实际折现率
第5章投资项目决策的选择
5.1投资项目评价理论
5.1.1净现值
5.1.2内含报酬率
5.1.3现值指数
5.1.4回收期
5.2投资项目决策选择实例
第6章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第7章投资决策相关函式--折旧函式分析
7.1投资决策折旧方法
7.1.1直线折旧方法
7.1.2年数总和方法
7.1.3双倍余额递减方法
7.1.4倍率余额递减方法函式VDB()
7.1.5不同折旧函式的对比模型
7.2固定资产更新决策模型设计
7.2.1固定资产更新决策的基本问题讨论
7.2.2建立固定资产更新决策模型
7.2.3固定资产更新决策模型的使用
第8章投资决策风险分析
8.1投资风险调整贴现法的含义
8.2投资风险分析模型的计算
8.3投资风险分析模型的使用
第9章资本数受限制的投资项目选择
9.1某通信公司投资决策问题
9.2某公司资本受到限制的投资决策问题及其灵活性处理
9.3项目投资决策选择问题总结
第4篇资本市场的收益与风险理论及其套用
第10章投资组合理论与套用
10.1均值与方差
10.2投资组合的收益与风险
10.3组合线
10.3.1由两个单一资产组成的资产组合线
10.3.2两个收益率具有特殊相互关係的资产组合线
10.4最小方差集合与有效集合
10.5单指数模型
10.6多指数模型
10.7投资组合在深圳股票市场的套用研究
10.7.1基本信息
10.7.2数据分析
10.7.3有效资产组合的计算
第11章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及其套用
11.1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假设条件
11.2夏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11.3资本市场线与证券市场线关係
11.4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特徵线的定位
11.5单个资产在E(r)~σ(r)平面中的位置
11.6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及其套用概述
11.7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上海股票市场的套用检验
11.7.1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形式
11.7.2CAPM在国内外的检验
11.7.3数据的採集与处理
11.7.4标準形式CAPM的检验
11.7.5结论
第12章套利定价理论及其套用
12.1套利的概念
12.2单因子模型
12.3多因子模型
12.4套利定价理论的套用
12.5套利定价理论的进一步讨论
12.5.1APT和CAPM的联繫与区别
12.5.2关于模型的检验问题
12.6APT模型在深圳股票市场的套用检验
12.6.1APT模型
12.6.2APT模型的检验方法和研究现状
12.6.3APT模型在深圳股市的实证检验
第5篇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理论与套用
第13章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
13.1单项资本成本
13.2综合资本成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13.3基本的MM理论
13.3.1基本的概念与公式
13.3.2MM在理想环境下的理论
13.4存在公司所得税条件的MM理论
13.5个人所得税和财务危机条件下的资本结构理论
13.5.1有个人所得税情况下的企业价值
13.5.2财务危机成本和代理成本
13.5.3存在财务危机和代理成本条件的资本结构
13.6最优资本结构决策方法
13.7信息不对称理论
13.7.1筹资模式的实际观察
13.7.2不对称信息理论
13.8我国信息产业类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13.8.1研究方法
13.8.2实证分析过程
13.8.3结果分析讨论
第6篇筹资决策与股利政策
第14章筹资方式决策
14.1发行股票
14.1.1股票分类
14.1.2累计折现现金流方法
14.1.3市盈率方法
14.2发行债券
14.2.1债券的要素
14.2.2债券的分类
14.2.3债券定价
14.2.4债券的收益率
14.3银行借款与租赁筹资
14.3.1借款筹资分期偿还分析表
14.3.2租赁筹资摊销分析表
14.3.3借款筹资与租赁筹资的比较分析
14.3.4借款筹资模型的接口设计方法
第15章筹资成本决策
15.1筹资成本计算的有关理论
15.2筹资成本计算的套用
第16章股利政策
16.1红利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16.1.1红利无关论
16.1.2右派理论
16.1.3左派理论
16.2股利的发放
16.2.1股利的种类
16.2.2股利发放的程式
16.3不同的股利政策
16.3.1影响股利决策的因素
16.3.2公司备选股利政策
16.3.3当期股利支付量
16.3.4股票股利与股票分割
16.4股票回购
16.4.1股票回购的概念
16.4.2回购股票的途径
16.4.3股票回购的影响
第7篇期权定价模型及其在公司金融财务决策中的套用
第17章期权与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与套用
17.1期权与到期期权定价
17.1.1期权的概念与分类
17.1.2到期期权定价
17.1.3到期期权的盈亏
17.2单期的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
17.2.1单一时期内的买权定价
17.2.2对沖比(或套期保值比)
17.3两期与多期的二项式看涨期权定价
17.4二项式看跌期权定价与平价原理
17.4.1看跌期权定价
17.4.2平价原理
17.5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的计算程式及套用
第18章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及其在公司金融财务中的套用
18.1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
18.1.1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的Excel实现过程
18.1.2期权价格和内在价值随时间变化的比较分析
18.2运用VBA程式计算看涨、看跌期权价格
18.3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与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的比较
18.4运用单变数求解计算股票收益率的波动率
18.5运用二分法VBA函式计算隐含波动率
18.6运用科拉多-米勒公式计算隐含波动率
18.7运用牛顿法计算隐含波动率
18.8公司规模与股价波动率关係研究
18.8.1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18.8.2股票价格波动率的计算
18.8.3实证研究
18.8.4结论
18.9认股权证和可转换债券
18.10套用期权进行投资项目决策
18.11套用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计算公司的违约率
18.12期权在管理者薪酬中的套用
第8篇运营资本管理
第19章现金管理
19.1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理论方法
19.2最佳现金持有量模型的计算
19.3套用规划求解工具求出最佳现金持有量
19.4巴摩尔模型的局限性
19.5米勒模型
第20章存货管理
20.1经济订货批量的基本原理
20.1.1经济订货批量基本模型
20.1.2经济订货批量的改进模型--陆续到货
20.1.3考虑数量折扣、陆续到货的经济订货批量模型
20.1.4单期订货模型
20.2最优订货批量模型数据的表格描述
20.2.1基本数据
20.2.2最优订货批量规划求解分析区域的公式定义
20.3最优订货批量的计算
20.3.1设定
20.3.2规划求解工具的使用
第21章信用管理
21.1应收账款管理的重要性及监督
21.2应收账款管理的步骤
21.2.1决定公司的信用条件
21.2.2评价客户的信用等级标準
21.2.3决定客户的信用额度及结算方式
21.2.4应收账款的收账
21.3信用管理实例计算分析
第9篇企业併购与公司治理理论与套用
第22章企业併购与公司治理
22.1企业併购的类型和动因
22.1.1企业併购的类型
22.1.2企业併购的动机
22.1.3企业併购的程式
22.2企业併购分析和决策
22.2.1经营併购和财务併购
22.2.2对目标公司的现金流估算
22.2.3折现率的确定
22.2.4现金流量现值的计算
22.2.5企业併购的方式
22.3公司的失败、重组和清算
22.3.1公司失败的原因
22.3.2公司失败的类型
22.3.3和解
22.3.4破产公司的重组和清算
22.3.5企业破产的程式
22.4控股公司
22.4.1控股公司的含义
22.4.2控股公司的优缺点
22.4.3控股公司的资金槓桿作用
22.5公司治理
22.6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22.6.1背景
22.6.2研究变数与实证模型
22.6.3回归结果及分析
22.6.4稳健性检验
22.6.5政策性建议
22.7公司治理中股权结构与代理成本的相关研究
22.7.1文献综述
22.7.2典型相关分析的基本步骤
22.7.3研究方法
22.7.4实证研究结果
22.7.5研究结论
22.8企业社会责任与其治理结构、经济绩效的关係研究
22.8.1文献综述
22.8.2实证设计
22.8.3实证结果
22.8.4总结
第10篇企业财务预警模型及其套用
第23章企业财务预警模型
23.1财务预警模型的意义与国内外现状
23.2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第三产业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警模型研究
23.2.1样本的选取
23.2.2财务比率的选取
23.2.3模型的建立
23.2.4结果检验
23.2.5结论
23.3基于BP神经网路的财务预警模型及其套用
23.3.1BP神经网路的拓扑结构
23.3.2BP神经网路的学习算法
23.3.3BP神经网路的学习程式
23.3.4BP神经网路模型在企业信用分类中的套用
23.3.5BP神经网路模型在现金流量因素分析中的套用
23.4基于学习向量量化LVQ网路的财务危机预警研究
23.4.1问题描述
23.4.2股市数据样本的收集
23.4.3基于学习向量量化LVQ网路的财务危机预警的训练与测试
23.5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财务危机预警研究
23.5.1线性支持向量机
23.5.2非线性支持向量机
23.5.3套用支持向量机LS-SVM软体实现财务危机预警的多分类
23.6统计方法和神经网路方法在财务预警中套用的比较分析
23.6.1统计方法
23.6.2神经网路与支持向量机方法
23.6.3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23.6.4财务预警模型的发展趋势
23.7基于期权定价理论的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建模及套用研究
23.7.1KMV模型的框架
23.7.2KMV模型的修正、参数设计及计算方法
23.7.3套用研究
23.7.4研究结论
23.8基于Copula函式的企业(银行)内部评级法预警
23.8.1基于常态分配产生的随机抽样
23.8.2因子模型
23.8.3二元Copula函式的代数形式
23.8.4多元Copula函式与因子Copula模型
23.8.5基于Copula函式的信用贷款组合套用
23.8.6基于Copula函式内部评级法预警
23.8.7企业、政府及银行的风险暴露
参考文献
前言
国家制定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物流业的发展振兴带来了契机,物流业的整体格局在迎战金融危机过程中得以提升。推动物流市场需求社会化、物流服务专业化,促进物流企业培育壮大、等级提升,推动物流重点领域发展,完善物流业发展区域布局等基本任务,推动製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是近年来国家关注的重点课题。这样的大环境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物流系统工程与套用》的撰写顺应了现代物流专业发展的需要。
物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所有需要位移的物质、包装设备、装卸、搬运机械、运输工具、仓储设施、人员、通信联繫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本书侧重将系统论与最佳化技术相结合,提出解决物流系统建模、物流系统最佳化、物流系统选址、物流系统仿真、物流系统经济效益等相关问题的系统设计与最佳化分析方法。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问题是複杂适应系统,对于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可以将综合集成方法和经济系统结合起来,探索这类複杂系统的方法体系。
依据我国着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提出的综合集成思想方法和理论,作者对物流系统进行分析与最佳化,用系统分析和流程最佳化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来解决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中的实践问题。
作者多年来从事物流管理的教学和科研实践,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採用系统分析和系统集成的思想方法和技术,解决物流与供应链的管理理论和实践问题,书中选择的案例也是对多年科研工作的总结和梳理。本书的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採用系统思想与方法论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重点解决物流系统等实际物流运作中的系统分析和最佳化流程的设计;讲解了物流系统分析的建模方法与最佳化技术,便于读者理论联繫实际,更好地理解综合集成方法对解决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中的複杂系统问题的有效性和可实现性。二是通过学习系统科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从方法论层次来套用综合集成方法指导本书的写作。将物流理论知识和系统论方法相结合,注重理论联繫实际,侧重物流系统的分析方法、物流系统最佳化、物流系统选址、物流系统仿真和套用技术、物流经济效益分析及国际物流运作实务的理论与套用技术。
三是书中的案例编写注重产学研结合,坚持理论联繫实际的原则,选择实际物流企业运作中的案例进行系统分析和流程最佳化。书中的案例内容是对科研工作的总结。相关物流企业为案例的整理和编写提供实践的帮助,为探索物流系统产学研的科学实践奠定良好的合作基础。
《物流系统工程与套用》一书的出版,将会为传播物流系统思想和方法,解决实践问题发挥积极作用;读者不但能理解物流系统分析的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而且能够学会如何运用物流系统理论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中的套用问题,以共同推进我国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系统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中国物流与採购联合会会长中国物流学会会长2011年3月于北京前言B&E物流系统工程与套用前言B&E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与增值型的服务行业,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在物流运作链上,信息流、资金流贯穿其中,物流管理和营运工作需要各种知识和技术水平的人才。国家制定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物流业的振兴发展带来了契机。物流业的整体格局,在迎战金融危机过程中得以提升。推动物流市场需求社会化、物流服务专业化,促进物流企业培育壮大、提升等级,推动物流重点领域发展,完善物流业发展区域布局等基本任务,推动製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是近年来国家关注的重点课题。结合这样的发展机遇,作者採用综合集成思想对物流系统进行系统分析与套用工程的研究,用系统分析和最佳化理论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来解决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中的实践问题。本书将物流理论知识和系统论方法相结合,注重理论联繫实际,重点围绕物流系统的分析方法、物流系统最佳化、物流系统选址、物流系统仿真和套用技术、物流经济效益分析及国际物流运作实务进行阐述,并通过实证和案例分析对相关理论进行了具体说明。全书通俗易懂、结构严谨。读者不但能理解物流系统分析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学会运用物流系统理论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中的套用问题。
我国着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提出“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和“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这一实践形式,并把运用这套方法的集体称为总体设计部。它是将有关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集成起来,构成一个供专家群体研讨问题的工作方法。不同的複杂系统或複杂巨系统,研讨的内容可能是不同的,即使同一个複杂系统或複杂巨系统,由于研讨问题的类型不一样,也有不同的研讨方法。从方法论层次来看,综合集成方法对複杂系统或複杂巨系统研究有指导作用。本书编写中採用系统论与方法论的综合集成方法,侧重相关章节和实际物流运作中的系统分析和最佳化流程设计的案例,便于读者理论联繫实际,更好地理解运用综合集成方法解决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中的複杂系统问题的有效性和可实现性。
本书由张潜博士编写第1、2、4、5和第7章,并负责全书章节的整体安排和统稿,赵菊红硕士负责第3、6和第8章的编写以及全书案例的整理和校对工作。全书分为物流系统工程概述、物流系统分析方法、物流系统建模方法、物流系统最佳化方法、物流系统选址方法、物流系统仿真策略及软体套用分析、物流系统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及国际物流系统运作实务8章,是作者多年从事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总结和归纳。因此本书对从事现代物流以及供应链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相关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的出版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作者的研究工作得到华侨大学、闽南业界有关领导和朋友的支持。对于香港利和物流集团有限公司,香港物流科技及系统有限公司、中港物流(厦门)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本书提供案例材料表示感谢。中港物流(厦门)有限公司和华侨大学物流系统工程研究所是中国物流学会正式授牌的产学研基地之一。丁元振先生作为产学研基地负责人,为作者的科研实践提供了许多帮助与支持。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谨向有关专家学者的辛勤工作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作者研究水平有限,疏漏与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有关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张潜201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