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文面的女人》读来引人入胜,它写的是鲜为人知的独龙族人的生活,作品笔调清新流利,把引人入胜的传奇性情节与边地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读者充分地了解到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独龙族那种正直、坚强、善良、勤劳的民族性格的光彩。
基本介绍
- 书名:不愿文面的女人
-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 页数:212页
- 开本:32
- 定价:28.00
- 作者:张昆华
- 出版日期:2013年7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49609246
- 品牌:上海文汇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不愿文面的女人》是反映云南边疆人数最少的独龙族生活的第一部小说。张昆华同志的创作是以小说而闻名于世的,特别是以描写云南边疆民族特色的小说而着称。
作者简介
张昆华,祖籍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按板井,1936年出生于昆明。曾任《边疆文艺》副主编、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国家一级作家。已在国内外出版小说、散文、诗歌等着作32本,小说《蓝色象鼻湖》、《双眼井之恋》、散文《杜鹃醉鱼》、《梦回云杉坪》等获国家级奖;散文《冰心的木香花》在台湾获奖;小说《炊烟》、《秘密使命》;散文集《多情的远山》、《漂泊的家园》、《云南的云》;诗歌《骨肉之情》等获省级奖;并有诗歌、小说、散文被泽成英、法、孟加拉、巴基斯坦、朝鲜等外文发表出版。《白浪鸽》、《云雀为谁歌唱》获冰心儿童图书奖。
专业推荐
媒体推荐
首次展现了亚洲唯一的民族奇俗一一给女人文面,留下永远抹不掉的黑色花纹这个惊心动魄的全过程。首次在文艺作品中描绘了中国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一一独龙族人原始、荒蛮、古朴而奔放的生活和民族文化。
——《中国电影周报》
在表现一对不同民族青年男女生死恋情的题材上,力图以现代人的目光审视一个古老民族文面的历史。在当今纯真爱情被某些人的功利物慾纠缠得无处容身的时候,吟唱出了一曲悲壮的生命之歌。
——着名电影导演、编剧谢洪
——《中国电影周报》
在表现一对不同民族青年男女生死恋情的题材上,力图以现代人的目光审视一个古老民族文面的历史。在当今纯真爱情被某些人的功利物慾纠缠得无处容身的时候,吟唱出了一曲悲壮的生命之歌。
——着名电影导演、编剧谢洪
名人推荐
在表现一对不同民族青年男女生死恋情的题材上,力图以现代人的目光审视一个古老民族文面的历史。在当今纯真爱情被某些人的功利物慾纠缠得无处容身的时候,吟唱出了一曲悲壮的生命之歌。
——着名电影导演、编剧 谢洪
——着名电影导演、编剧 谢洪
图书目录
一、泉水
二、文面
三、雨夜
四、翻山
五、雪花
六、镜子
七、驿站
八、林中
九、火塘
十、思绪
十一、木刻
十二、狩猎
十三、提亲
十四、出走
十五、胸怀
十六、巢居
十七、阿妈
十八、逼婚
十九、墓前
二十、拥抱
后记
附录一:张昆华出版作品要目
附录二:张昆华获奖作品要目
二、文面
三、雨夜
四、翻山
五、雪花
六、镜子
七、驿站
八、林中
九、火塘
十、思绪
十一、木刻
十二、狩猎
十三、提亲
十四、出走
十五、胸怀
十六、巢居
十七、阿妈
十八、逼婚
十九、墓前
二十、拥抱
后记
附录一:张昆华出版作品要目
附录二:张昆华获奖作品要目
后记
《不愿文面的女人》是反映云南边疆人数最少的独龙族生活的第一部小说。《当代》杂誌于1986年6月首次刊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于1987年6月出版的包括《给我海阔天空》、《女人谷》在内的中篇小说集便以《不愿文面的女人》为书名;书前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评论家、散文家冯牧写的序言——《文学应当给生活以报偿》。出版后因受读者欢迎而畅销,便于次年即1988年6月再版发行。其影响跨越海峡两岸,台湾殿堂出版社于1991年3月在台北出版繁体字《不愿文面的女人》单行本,仍以冯牧原序作为前言。此后,小说引起电影界关注,峨眉电影製片厂于1993年7月将其改编拍摄为故事片《独龙文面女》在海内外放映发行。当时由中央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主办、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辑出版的《中国电影周报》,在1993年7月22日专刊中,以大标题“亚洲唯一的古老奇俗,原始神秘的氏族世界;震撼心灵的曲折爱情,荒蛮劲猛的战争场面”作了评论:“……首次展现了亚洲唯一的民族奇俗——给女人文面,留下永远抹不掉的黑色花文这个惊心动魄的全过程。首次在中国银幕上描绘了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独龙族人的原始、荒蛮、古朴而奔放的生活和民族文化。”电影导演谢洪说:“在表现一对不同民族青年男女生死恋情的题材上,力图以现代人的目光审视一个古老民族文面的历史。在当今纯真爱情被某些人的功利物慾纠缠得无法容身的时候,吟唱一曲悲壮的生命之歌。”电影连续数年上座放映,受到观众广泛喜爱并取得了较高的票房价值。直到五年后的1998年9月26日,中央电视台第六套节目电影频道的黄金时段22时35分再次重播。
根据上述情况,云南省作家协会在上报中国作家协会推荐《不愿文面的女人》时,写了如下评语: 张昆华同志是位多产的作家,已出版专着多部,现任我省作协副主席。
张昆华同志的创作是以小说而闻名于世的,特别是以描写云南边疆民族特色的小说而着称。《不愿文面的女人》读来引人入胜,它写的是鲜为人知的独龙族人的生活,作品笔调清新流利,把引人入胜的传奇性情节与边地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读者充分地了解到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独龙族那种正直、坚强、善良、勤劳的民族性格的光彩。小说现已拍成电影(峨眉电影製片厂摄製),并受到各方面的好评。该小说由台湾殿堂出版社出版,是云南近年创作中比较好的一部作品,特推荐。
《不愿文面的女人》在《当代》杂誌发表23年后,经过岁月的淘洗与读者的考验而久立文坛,被称为经典作品,入选中国作家协会编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中篇小说卷》,由作家出版社于2009年12月出版。
由于《不愿文面的女人》的创作、发表、出版以及改编成电影等方面的成就和影响,我在云南边防武警总队组织的“八千里边防採风”的一次会上,被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县长巴国兴(独龙族人)授予“独龙族荣誉族员”称号。那时,我身在贡山县城,背靠滔滔怒江和巍巍碧罗雪山,面对顶天立地的高黎贡山,不禁想起山脊群峰那边的独龙江,想起生活在江边的独龙族民众,想起我在那里与他们初识相交的那些珍贵日子里的那些难忘的往事……
那是1974年8月盛夏,怒江正值雨季,全国仍处于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之中。运动中被赶下台的中国作家协会领导冯牧原是我们云南部队的文化部部长,为了躲避文革批斗的灾难,他从北京来到云南。由于军队中的许多老领导是他当年的老战友,便使他有条件悄悄地深入边防部队,正大光明地去体验生活。我曾经多次陪同冯牧——我们仍习惯地称他为冯部长——前往他想去的各部队驻守的边疆民族地区进行访问。当时担任怒江军分区司令员的刘国栋便是其中之一。在刘司令员的安排下,我们乘坐军用吉普车从州府所在地六库出发,沿怒江而上到达贡山县城。经过两天準备,我们由独立营教导员王月堂带领几名战士陪同护送,步行三天,从高黎贡山东麓翻越东哨房雪山垭口到达西麓谷底,来到驻守在独龙江边巴坡的边防连队;几天后又沿江而下,去到中缅边界马库前哨排驻地;在边防战士帮助下深人独龙族民众中、村寨里进行访问……
如果没有这次艰辛但却难得的独龙江之旅,我怎能写得出《不愿文面的女人》呢?因此,当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决定出版那本中篇小说集时,我理所当然地请我军队时的领导和恩师冯牧作序。他也欣然应允,在1986年12月14日写下的题为《文学应当给生活以报偿》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有好几位生长在云南边境地区的青年作家(现在该说是中年作家了),同我保持着恆久的真诚的友谊关係。我在下面将要谈到反映云南生活的一本新书——中篇小说集《不愿文面的女人》的作者张昆华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昆华是一个从少年时代在边防连队当战士,每天都要站岗、放哨、巡逻的那个时期起,便爱上了文学,并且矢志要终生从事文学事业的“土生土长”的作家。他开始写诗、写散文,从事部队创作组织和报纸编辑工作,后来又从事小说创作,由于他的勤奋努力,十多年来,已经出版了包括长、中、短篇小说、儿童文学、诗歌和散文的十多部作品了。收集在《不愿文面的女人》一书中的三部中篇小说,是他近年来的新作。据我看来,这些作品,除了保持了他所刻意追求的富有云南边疆生活色彩,又笔调清新流利,力求使引人入胜的传奇性情节同对边地现实生活的真实朴素的描绘结合起来这样一些特点以外,这位始终对于边疆人民怀有炽热感情的精力旺盛的作者,正在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在自己所选定的文学领域中继续前进和攀登。可以看得出来,他在写作的时刻,目光时时都在关注着他的读者,他不愿意轻率地趋时骛新,而努力用流畅如话的文字使他深爱的边疆生活以本来面貌展现在儘可能广泛的读者面前。我认为,根据我对昆华的生活经历和艺术实践的理解,他为自己所选择的创作道路是正确的,理应如此的。他常不满足于自己的作品,把自己的创作过程称之为“慢慢地萌芽”。同时却始终如一地依靠他所熟知和挚爱的生活,依靠现实主义的精神和方法,来努力体现和反映他所热爱的云南边疆各族人民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美好的山河,美好的心灵,美好的风情。他也逐渐自觉地体验到:生活中的美好和诗情,常常是在複杂曲折的矛盾和严酷的斗争中才会闪现出独特的绚丽火花。捕捉和把握这种只有在边地兄弟民族生活变革进程之中才会呈现的矛盾冲突的火花,对于一位汉族作家来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但看来昆华越来越理解到他所要攀越的困难和险阻需要极大的坚韧和顽强的求索精神,并且为此在进行勤恳的耕耘劳作。他决心用文学创作对于哺育自己成长的生活给予力所能及的报偿,却又不愿意追随那种走“捷径”的流行做法:用貌似深奥、实则芜杂的外衣来掩盖自己,藉以达到骇世惊俗,甚至拒绝普通读者的结果。他宁可以平实浅显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用讲故事的手段(而不用堆砌一大堆令人莫测高深的哲学概念的语言来挑动读者的好奇心的办法)来告诉人们,在我们遥远边疆地区的许多兄弟民族地带,人们是在怎样一种壮美而又艰难的环境中,在进行着同自然、同形形色色的阻碍历史进步的力量的艰苦斗争,而在那些保持着古老、落后甚至带有原始迹印的生活习俗的人们的心灵中,又蕴蓄着多幺令人讚美和钦敬的人情和人性之美。
《不愿文面的女人》得以出版,以新的面目与读者见面,我这个当年写作这部小说时的“中年作家”,不觉如今已是77岁的“老年作家”了。我在内心感到十分欣慰的同时,还要由衷地感谢文汇出版社张衍、张涛以及诗人、散文家黄立新给予的真诚、热情的帮助,是他们使我实现了“旧作经典成新书”的又一个文学美梦。
张昆华
2013年5月25日于昆明初夏
根据上述情况,云南省作家协会在上报中国作家协会推荐《不愿文面的女人》时,写了如下评语: 张昆华同志是位多产的作家,已出版专着多部,现任我省作协副主席。
张昆华同志的创作是以小说而闻名于世的,特别是以描写云南边疆民族特色的小说而着称。《不愿文面的女人》读来引人入胜,它写的是鲜为人知的独龙族人的生活,作品笔调清新流利,把引人入胜的传奇性情节与边地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读者充分地了解到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独龙族那种正直、坚强、善良、勤劳的民族性格的光彩。小说现已拍成电影(峨眉电影製片厂摄製),并受到各方面的好评。该小说由台湾殿堂出版社出版,是云南近年创作中比较好的一部作品,特推荐。
《不愿文面的女人》在《当代》杂誌发表23年后,经过岁月的淘洗与读者的考验而久立文坛,被称为经典作品,入选中国作家协会编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中篇小说卷》,由作家出版社于2009年12月出版。
由于《不愿文面的女人》的创作、发表、出版以及改编成电影等方面的成就和影响,我在云南边防武警总队组织的“八千里边防採风”的一次会上,被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县长巴国兴(独龙族人)授予“独龙族荣誉族员”称号。那时,我身在贡山县城,背靠滔滔怒江和巍巍碧罗雪山,面对顶天立地的高黎贡山,不禁想起山脊群峰那边的独龙江,想起生活在江边的独龙族民众,想起我在那里与他们初识相交的那些珍贵日子里的那些难忘的往事……
那是1974年8月盛夏,怒江正值雨季,全国仍处于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之中。运动中被赶下台的中国作家协会领导冯牧原是我们云南部队的文化部部长,为了躲避文革批斗的灾难,他从北京来到云南。由于军队中的许多老领导是他当年的老战友,便使他有条件悄悄地深入边防部队,正大光明地去体验生活。我曾经多次陪同冯牧——我们仍习惯地称他为冯部长——前往他想去的各部队驻守的边疆民族地区进行访问。当时担任怒江军分区司令员的刘国栋便是其中之一。在刘司令员的安排下,我们乘坐军用吉普车从州府所在地六库出发,沿怒江而上到达贡山县城。经过两天準备,我们由独立营教导员王月堂带领几名战士陪同护送,步行三天,从高黎贡山东麓翻越东哨房雪山垭口到达西麓谷底,来到驻守在独龙江边巴坡的边防连队;几天后又沿江而下,去到中缅边界马库前哨排驻地;在边防战士帮助下深人独龙族民众中、村寨里进行访问……
如果没有这次艰辛但却难得的独龙江之旅,我怎能写得出《不愿文面的女人》呢?因此,当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决定出版那本中篇小说集时,我理所当然地请我军队时的领导和恩师冯牧作序。他也欣然应允,在1986年12月14日写下的题为《文学应当给生活以报偿》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有好几位生长在云南边境地区的青年作家(现在该说是中年作家了),同我保持着恆久的真诚的友谊关係。我在下面将要谈到反映云南生活的一本新书——中篇小说集《不愿文面的女人》的作者张昆华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昆华是一个从少年时代在边防连队当战士,每天都要站岗、放哨、巡逻的那个时期起,便爱上了文学,并且矢志要终生从事文学事业的“土生土长”的作家。他开始写诗、写散文,从事部队创作组织和报纸编辑工作,后来又从事小说创作,由于他的勤奋努力,十多年来,已经出版了包括长、中、短篇小说、儿童文学、诗歌和散文的十多部作品了。收集在《不愿文面的女人》一书中的三部中篇小说,是他近年来的新作。据我看来,这些作品,除了保持了他所刻意追求的富有云南边疆生活色彩,又笔调清新流利,力求使引人入胜的传奇性情节同对边地现实生活的真实朴素的描绘结合起来这样一些特点以外,这位始终对于边疆人民怀有炽热感情的精力旺盛的作者,正在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在自己所选定的文学领域中继续前进和攀登。可以看得出来,他在写作的时刻,目光时时都在关注着他的读者,他不愿意轻率地趋时骛新,而努力用流畅如话的文字使他深爱的边疆生活以本来面貌展现在儘可能广泛的读者面前。我认为,根据我对昆华的生活经历和艺术实践的理解,他为自己所选择的创作道路是正确的,理应如此的。他常不满足于自己的作品,把自己的创作过程称之为“慢慢地萌芽”。同时却始终如一地依靠他所熟知和挚爱的生活,依靠现实主义的精神和方法,来努力体现和反映他所热爱的云南边疆各族人民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美好的山河,美好的心灵,美好的风情。他也逐渐自觉地体验到:生活中的美好和诗情,常常是在複杂曲折的矛盾和严酷的斗争中才会闪现出独特的绚丽火花。捕捉和把握这种只有在边地兄弟民族生活变革进程之中才会呈现的矛盾冲突的火花,对于一位汉族作家来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但看来昆华越来越理解到他所要攀越的困难和险阻需要极大的坚韧和顽强的求索精神,并且为此在进行勤恳的耕耘劳作。他决心用文学创作对于哺育自己成长的生活给予力所能及的报偿,却又不愿意追随那种走“捷径”的流行做法:用貌似深奥、实则芜杂的外衣来掩盖自己,藉以达到骇世惊俗,甚至拒绝普通读者的结果。他宁可以平实浅显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用讲故事的手段(而不用堆砌一大堆令人莫测高深的哲学概念的语言来挑动读者的好奇心的办法)来告诉人们,在我们遥远边疆地区的许多兄弟民族地带,人们是在怎样一种壮美而又艰难的环境中,在进行着同自然、同形形色色的阻碍历史进步的力量的艰苦斗争,而在那些保持着古老、落后甚至带有原始迹印的生活习俗的人们的心灵中,又蕴蓄着多幺令人讚美和钦敬的人情和人性之美。
《不愿文面的女人》得以出版,以新的面目与读者见面,我这个当年写作这部小说时的“中年作家”,不觉如今已是77岁的“老年作家”了。我在内心感到十分欣慰的同时,还要由衷地感谢文汇出版社张衍、张涛以及诗人、散文家黄立新给予的真诚、热情的帮助,是他们使我实现了“旧作经典成新书”的又一个文学美梦。
张昆华
2013年5月25日于昆明初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