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再生纤维素(Oxidized Regenerated Cellulose,简称ORC),作为纤维素衍生物的一种,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无毒等特点。氧化再生纤维素是纤维素经氧化处理成为纤维素酸薄纱状或棉布状可吸收止血材料,具有棉纱的外观质地,柔软而菲薄易于包裹、填塞等操作。其止血机制是将创面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在网眼纱布上,迅速形成凝胶状黑色物质,凝结血块,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其不依赖于人体内正常的凝血机制,而是通过物理作用迅速促使血液凝固,有效控制小血管出血。质软的独特特性和质地使它可以修剪成符合出血部位的任何形状,更易与出血部位充分接触,提高止血效果可助形成血栓达到快速止血效果,其作用特点为:(1)快速止血,速即纱可作止血基质促血块凝结,加速止血全过程。速即纱是否发挥作用可不依赖体内凝血机制是否正常,其对抑制小血管处出血效果明显,通过内源性机制止血可在10min内获得止血效果;(2)吸收完全:速即纱留体内7d基本被完全吸收,且对周围组织几乎无特异性反应,作者结合临床工作,在治疗过程中尚未有毒、过敏、排斥反应发生;(3)使用方便:速即纱如织物,极易附着在不规则出血面,且在器械、手套等医用器械表面无黏附。使用时可套用缝、包、填、敷方法,几乎所有外科手术方法均可广泛套用。故术中如出现结扎等止血方式无效时,可通过速即纱行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止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氧化再生纤维素
- 外文名:Oxidized Regenerated Cellulose(简称ORC)
药品名称
氧化再生纤维素
英文名称
Oxidized Regenerated Cellulose
分类
血液系统药物 > 促凝血药
剂型
氧化再生纤维素製成各种大小不等的垫子或纱条。
作用
氧化再生纤维素由于表面粗糙,能造成血小板破裂,产生大量血小板凝血因子,使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形成血栓而止血。另一可能机制是,局部止血的作用是由纤维素中的羟基与血浆中Ca2+形成交联键成为凝胶状血块而止血。据报导,氧化再生纤维素对革兰阳性菌及阴性菌(包括需氧菌和厌氧菌)具有广谱杀菌作用。
氧化再生纤维素的药代动力学
氧化再生纤维素可留置体内,在2~7天内逐渐被组织吸收,约6周可全部被吸收。通常,纤维素从体腔部位吸收时并不发生细胞反应或纤维变性。虽然如此,仍提倡一旦出血停止,特别是用于矫形过程或视神经周围时应取走氧化再生纤维素。
氧化再生纤维素的适应证
用于手术不能缝合或结扎的中度出血。凡腹部、泌尿道、乳房、甲状腺、口腔、妇科等处的术后,或扁桃体切除、拔牙和口腔外科处理后,均可使用氧化再生纤维素行填塞压迫止血。使用时,不要缠绕在血管周围,以免发生瘢痕收缩影响血流。
氧化再生纤维素的禁忌证
1.骨科手术禁用氧化再生纤维素,因会使骨痂延迟形成,并有形成囊肿的可能。
2.氧化再生纤维素禁用于体表面,因可抑制表皮细胞生长。
注意事项
氧化再生纤维素未证实对胎儿有致畸的潜在危险,但孕妇仍慎用。
氧化再生纤维素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少。
氧化再生纤维素的用法用量
清洁伤口,将氧化再生纤维素贴于出血部位,稍压至止血为止。
药物相互作用
1.氧化再生纤维素不可合用凝血酶,因氧化再生纤维素的酸性会使后者失活。
2.使用氧化再生纤维素前,不应使用硝酸盐或其他腐蚀性化学製剂。
专家点评
作用机制说法不一。其一由于表面粗糙,能促进血小板破裂,产生大量血小板凝血因子,导致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形成血栓,堵塞破损血管而止血。其二氧化再生纤维素局部止血作用则由纤维素中的羟基与血浆中Ca2+形成交联键成为凝胶状血块,堵塞破损血管而止血。其三认为氧化再生纤维素并不参与正常生理性凝血机制,但当其与血液接触时纤维素即转变为红棕色或黑色的明胶块物,促进血凝块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