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科学研究由湖南农业大学建立。主要研究条件:科研大楼一栋(1350㎡)、大型人工气候室一个(200 ㎡、水稻冷灌设施一套、物化产品研究开发楼一栋(200㎡)、海南南繁住房一栋(160 ㎡)、实验楼内有专门米质分析实验室、栽培生理实验室、种子检验室、理化分析室、生物显微技术室和电脑列印室等。田间试验条件:校内有水稻试验基地(80亩)、建有1000 ㎡水稻试验网室、海南10亩固定的南繁试验用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水稻科学研究所
- 隶属:湖南农业大学
- 水稻试验基地:80亩
- 水稻试验网室:1000 ㎡
研究方向
1、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主要包括三系、两系杂交稻亲本选育和优质高产杂交组合的选配;三系、两系杂交配组的遗传规律研究;亲本及组合的光温生态特性研究等。
2、水稻远缘杂交育种研究:主要包括水稻广亲和品种选育和亚种间杂交稻组合选配及相关生理基础研究;远缘杂交育种方法及杂交的后代的细胞学观察与生理基础研究等。3、水稻品质育种研究:主要包括优质水稻品种及组合选育;稻米品质稳定性遗传及生理基础研究;稻米品质测定方法研究等。

4、水稻常规新品种选育研究:主要包括早、中、晚稻优质高产常规新品种的选育及选育新方法研究。
5、超级再生稻的选育研究:主要包括再生稻品种的筛选与选育研究;再生稻品种的遗传特性及再生机理研究等。
6、水稻分子育种及基因工程工程研究:主要包括外源DNA导入水稻的方法及选育研究、抗病虫转基因水稻研究和水稻分子标记和分子作图等方面研究。
7、水稻优质高效物化栽培技术产品研究:主要开展水稻优质高效轻型栽培物化产品研究。具体包括水稻浸种型种衣剂、壮秧剂、穀粒饱、控櫱剂、优质专用肥、控施肥、种子丸化剂、垩白调节剂等物化产品的研究。
8、水稻优质高产低成本生产技术集成及配套物化产品的套用研究:主要开展优质高产高效轻型栽培技术研究及栽培生理研究和配套物化产品的套用研究,具体涉及水稻抛秧栽培、免耕栽培、强化栽培等技术研究。
9、水稻智慧型化栽培技术研究: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水稻栽培和育种技术信息平台研究,建立水稻育种和栽培管理多媒体专家系统。
10、其它相关作物的栽培物化产品研究:各种作物专用肥研究、种衣剂研究、丸化技术研究、控施肥技术研究等。
研究成果
"九五"以来取得的科研成果,发表的学术论文、出版的科技专着,目前承担的科研课题及现有的科研经费等。具体如下:
主要获奖成果
(1)2001年"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培矮64S的选育及其套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合作,第二完成单位)
(2)2002年"水稻大面积高产综合技术配套技术研究与开发"初评通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合作,第二完成单位)
(3)1998年"两系杂交水稻培两优288的选育"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单位)
(4)1999年"亚亚种间超高产杂交中晚稻组合汕优198的选育"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单位)
(5)2000年"优质高产三系杂交稻新香优80的选育"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单位)
(6)1999年"水稻旺根壮桿重穗栽培法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合作研究)
(7)1998年"两系杂交水稻高产保纯制种技术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校内合作研究)
(8)1997年"早稻新品种湘早籼17号选育"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单位)
(9)1997年"光敏核不育水稻雄性不育性的遗传与育种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合作单位)
(10)1997年"水稻苗情动态计算机模拟"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单位)
(11)1998年"水稻光温敏不育系生态实用性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单位)
(12)1999年"高粱DNA导入水稻的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合作研究)
(13)1999年"优质丰产晚籼品种湘晚籼8号的选育"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四等奖(主持单位)
(14)2000年"饲用型三系杂交水稻威优56的选育"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四等奖(主持单位)
(15)1996年"新型作物抗衰老剂穀粒饱的配製作用机理及套用技术"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单位)
2、 审定品种(15个)
(1)不育系2个:康201S(2001年审定)、316A(2002年审定)
(2)两系杂交水稻组合3个:培两优288(1996年审定)、培两优余红(1998年审定)、培两优500(2002年审定)
(3)三系杂交水稻组合6个:新香优80(1997年审定)、威优56(1997年审定)、威优198(1997年认定)、汕优198(1998年审定)、金优198(1999年认定)、威优288(1999年认定)
(4)常规品种3个:湘晚籼8号(1998年审定)、湘早籼17号、湘早籼28号(1999年审定)、湘早籼33号(2001年审定)
3、 鉴定成果(2项)
(1)浸种型水稻种衣剂的研究(2001年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
(2)南方优质水稻生产配套技术研究(2001年通过农业部专家组验收)
4、 申请专利(2项)
(1)作物栽培制种中的光周期控制技术(1998年获专利证书)
(2)水稻可视化生长模型及专家系统(2001年获专利证书)
发表学术论文
100余篇,代表性论文如下:
(1)邹应斌、黄见良等,旺壮重栽培对双季稻产量及生理特性影响作物学报 2001 27 (3)
(2)黄见良、邹应斌等,不同栽培处理下水稻后期单叶光全特性研究核农学报 2002 16 (2)
(3)熊永福、邹应斌、唐启源,浸种型水稻种衣剂对秧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农学通报 2001 17 (2)
(4)唐启源、周上游、邹应斌等,作物栽培科学的新发展从作物化控到物化栽培工程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 .4
(5)李合松、黄见良、邹应斌等,不同栽培条件下水稻根系生长特性研究核农学报 2001 15 (2)
(6)张扬珠、黄运湘、邹应斌等,双季一次性全层施肥技术研究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 3 (4)
(7)熊远福、邹应斌,种衣剂及其作用机理 种子 2001 (2)
(8)肖应辉、陈立云、唐文邦等,亚种间杂交稻穗颈节间组织与物质运转关係的研究作物学报 2001 27 (3)
(9)陈光辉、官春云、陈立云等,两系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度的遗传研究作物学报 2001 27(6)
(10)肖应辉、陈立云、唐文邦等,中稻蓄留再生稻推广套用前景作物杂誌 2001 (1)
(11)肖应辉、陈立云、唐文邦等,回归积分分析程式设计及其套用计算机与农业 2000 (7)
(12)肖应辉、陈立云、唐文邦等,亚种间杂交稻结实率稳定性研究杂交水稻 2002 (3)
(13)肖应辉(4),套用系统聚类法筛选持久抗瘟性水稻品种中国水稻科学 2001 (3)
(14)陈光辉、官春云、陈立云等,两系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度亲子相关研究杂交水稻 2000 (4)
出版学术专着
(1) 《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理论与技术》,陈立云主编 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
(2) 《双季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与套用》 邹应斌主编,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
(3) 《中国野生稻与稻的远缘杂交》,伏军、徐庆国编着,湖南科技出版社,2000
(4) 《水稻育种新技术研究与进展》,伏军、徐庆国编着,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
(5) 《生态雄性不育理论与两系杂交作物》,邹应斌(合作),湖南科技出版社,1997
承担科研课题
(1)长江流域亚种间超级杂交稻新组合选育 国家科技部863计画项目 30万 陈立云研究员主持
(2)国家农作物后补助品种---新香优80 国家科技部农业部攻关项目 6万 陈立云研究员主持
(3)超级再生稻的选育 湖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15万陈立云研究员主持
(4)水稻优质高效物化栽培技术产品研究专题(2001BA507A-04) 国家科技部攻关计画 约34万邹应斌研究员主持
(5)水稻优质高产低成本生产技术集成及配套物化产品套用研究 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30万 邹应斌研究员主持
(6)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的研究 国际水稻所合作项目 16.5万邹应斌研究员主持
(7)水稻反温敏不育系的套用基础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0万 周清明教授主持
(8)康201S的配组规律研究省教育厅重点项目 3万 刘建丰副研究员主持
(9)纳米肥料关键技术研究 国家科技部863 30万邹应斌研究员合作主持
(10)优质高产两系杂交早稻新组合选育 湖南省重点项目 10万徐庆国研究员主持
全所现有研究经费合计为200万元左右。
科研人才介绍
负责人情况
陈光辉,男,汉族,1968年3月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中共党员。
1990年7月湖南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本科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
1993年7月湖南农业大学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农学硕士学位。
1999年7 月湖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博士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为湖南农业大学与湖南金健米业有限公司联合招收的博士后。2001年晋升为副教授,2002年被骋为硕士导师。是中国遗传学会、中国农学会、湖南省作物学会会员。
先后在《作物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8篇、出版了2本科技专着、参与研究的三项成果获政府奖励,参与选育的3个品种(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主持和参与研究的国家级或省级科研项目7项。
学术带头人情况
1、陈立云,男,汉族,1949年12月26日出生于湖南华容县,中共党员,1975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农学专业,1992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96年晋升为研究员,1996年聘为硕士生导师,1998年聘为博士生导师,现为湖南省种子协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水稻组组长,湖南省两系法杂交水稻协作组副组长、育种组组长,湖南省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九五"期间,主持了国家水稻工程难题招标项目"早籼饲用良种选育"、国家863生物领域重大关键技术项目"长江流域两系法品种间杂交早稻及亚种间杂交组合选育"、863生物领域中试项目"两系法杂交水稻培两优288的试种示範"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后补助项目"。"十五"期间,又主持国家863计画项目"长江流域两系法亚种间超级杂交稻新组合选育",参与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主持育成通过省级审(认)定的水稻品种(组合)7个,地(市)级审定的杂交稻组合3个,育成品种在全国累计种植约2700万亩,共新增产值近25亿元。其中,湖南累计种植1768万亩,新增产值13.77亿元。作为主持人或主要研究人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2项,四等奖1项。陈立云同志为湖南乃至南方稻区的粮食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1年被国家科技部授予863十五周年先进个人,先后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曾立一等功3次,二等功1次,获湖南省优秀教师1次;是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2、邹应斌,男,汉族,1954年2月出生于湖南望城县,中共党员,1978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农学专业,1987年5月至于988年5月在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进修一年,1992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96年晋升为研究员,1996年聘为硕士生导师,1998年聘为博士生导师,现为湖南省第八届政协委员。 "九五"期间,主持了国家水稻工程"醴陵基地高产示範栽培"、国家"九五"重大攻关计画"双季稻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与示範"、国家农业部跨越计画"南方优质水稻生产配套技术研究"。"十五"期间,又主持国家科技部攻关计画项目"水稻优质产品高效物化栽培技术产品研究专题"、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水稻优质高产低成本技术集成及配套物化产品套用"、国家"十五"重大专项"水稻优质产品高效栽培产品研究"、国际合作项目"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的研究"、参与国家"863"计画项目"纳米肥料关键技术研究"。 先后在《作物学报》、《中国水稻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46篇、出版学术专着3本,作为主持人或主要研究人员,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现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已初评通过。
邹应斌同志为湖南乃至南方稻区的粮食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先后被评为湖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湖南省先进留学回国人员、株洲市有重大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湖南省科技工作先进个人、湖南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家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