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信会计系列教材·会计学》根据2006年财政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準则编写,在结构上改变了国内会计教材的固定模式,将基本财务报表框架置于会计核算前,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会计“产品”——财务报表;然后围绕财务报表的生成安排课程体系。《立信会计系列教材·会计学》作为一本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学的入门教材,以全新的视角讨论了会计学的含义,介绍了会计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较系统地阐述、讨论了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涵盖了《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的大部分内容,使用者既可以进行传统会计基础理论的教与学,又可以兼顾企业财务会计的业务处理及会计信息的分析利用。
基本介绍
- 书名:立信会计系列教材•会计学
- 出版社:立信会计出版社
- 页数:261页
- 开本:32
- 定价:18.00
- 作者:陈炜煜
- 出版日期:2008年7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7542920847, 9787542920843
- 品牌:立信会计出版社
编辑推荐
《立信会计系列教材·会计学》共八章,主要内容包括:总论,账户与複式记账,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核算方法以及财务报告的编制与分析。
内容简介
《立信会计系列教材:会计学》根据2006年财政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準则编写,在结构上改变了国内会计教材的固定模式,将基本财务报表框架置于会计核算前,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会计“产品”——财务报表;然后围绕财务报表的生成安排课程体系。《立信会计系列教材:会计学》作为一本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学的入门教材,以全新的视角讨论了会计学的含义,介绍了会计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较系统地阐述、讨论了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涵盖了《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的大部分内容,使用者既可以进行传统会计基础理论的教与学,又可以兼顾企业财务会计的业务处理及会计信息的分析利用。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会计发展与会计规範体系
一、会计发展与经济环境的关係
二、会计规範体系
第二节 会计準则及构建的基本概念体系
一、企业会计準则
二、企业会计準则所构建的基本概念体系
第三节 会计要素与财务报表概述
一、会计要素
二、财务报表概述
第四节 会计职能
一、会计的基本职能
二、会计的扩展职能
第五节 会计学及几个相关问题
一、什幺是会计学
二、会计学课程的重要性和课程目标
三、会计学与相关学科的关係
四、会计学的学习方法
本章 小结
複习思考题
第二章 账户与複式记账
第一节 会计恆等式
一、会计等式的基本表现
二、经济业务的发生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第二节 设定会计科目
一、会计科目
二、账户
第三节 複式记账与借贷记账法
一、複式记账概述
二、借贷记账法
三、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
四、借贷记账法举例
本章 小结
複习思考题
第三章 资产
第一节 货币资金
一、货币资金的性质和範围
二、库存现金
三、银行存款
四、其他货币资金
第二节 应收款项
一、应收账款
二、应收票据
三、预付账款
四、其他应收款
五、应收款项减值
第三节 存货
一、存货的性质和分类
二、取得存货的核算
三、存货发出的核算
四、存货的期末计量
第四节 投资
一、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
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10l
四、长期股权投资
第五节 固定资产
一、固定资产概述
二、固定资产的购入
三、固定资产折旧
四、固定资产清理
五、固定资产减值
第六节 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
一、无形资产
二、其他资产
本章 小结134
複习思考题
第四章 负债
第一节 流动负债
一、短期借款
二、应付票据
三、应付账款
四、预收账款
五、应付职工薪酬
六、应交税费
七、应付利惠
八、应付股利
九、其他应付款
第二节 非流动负债
一、长期借款
二、应付债券
本章 小结
複习思考题
第五章 所有者权益
第一节 所有者权益概述
一、所有者权益的概念
二、企业组织形式和所有者权益的来源
第二节 投入资本
一、有限责任公司投入资本的核算
二、股份有限公司投入资本的核算
第三节 资本公积
一、资本(股本)溢价的核算
二、其他资本公积
三、资本公积的运用
第四节 留存收益
一、盈余公积
二、利润分配与未分配利润
本章 小结
複习思考题
第六章 收入、费用和利润
第一节 收入
一、收入概述
二、销售商品收入
三、提供劳务收入
四、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第七章 会计核算方法
第八章 财务报告的编制与分析
第一节 会计发展与会计规範体系
一、会计发展与经济环境的关係
二、会计规範体系
第二节 会计準则及构建的基本概念体系
一、企业会计準则
二、企业会计準则所构建的基本概念体系
第三节 会计要素与财务报表概述
一、会计要素
二、财务报表概述
第四节 会计职能
一、会计的基本职能
二、会计的扩展职能
第五节 会计学及几个相关问题
一、什幺是会计学
二、会计学课程的重要性和课程目标
三、会计学与相关学科的关係
四、会计学的学习方法
本章 小结
複习思考题
第二章 账户与複式记账
第一节 会计恆等式
一、会计等式的基本表现
二、经济业务的发生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第二节 设定会计科目
一、会计科目
二、账户
第三节 複式记账与借贷记账法
一、複式记账概述
二、借贷记账法
三、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
四、借贷记账法举例
本章 小结
複习思考题
第三章 资产
第一节 货币资金
一、货币资金的性质和範围
二、库存现金
三、银行存款
四、其他货币资金
第二节 应收款项
一、应收账款
二、应收票据
三、预付账款
四、其他应收款
五、应收款项减值
第三节 存货
一、存货的性质和分类
二、取得存货的核算
三、存货发出的核算
四、存货的期末计量
第四节 投资
一、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
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10l
四、长期股权投资
第五节 固定资产
一、固定资产概述
二、固定资产的购入
三、固定资产折旧
四、固定资产清理
五、固定资产减值
第六节 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
一、无形资产
二、其他资产
本章 小结134
複习思考题
第四章 负债
第一节 流动负债
一、短期借款
二、应付票据
三、应付账款
四、预收账款
五、应付职工薪酬
六、应交税费
七、应付利惠
八、应付股利
九、其他应付款
第二节 非流动负债
一、长期借款
二、应付债券
本章 小结
複习思考题
第五章 所有者权益
第一节 所有者权益概述
一、所有者权益的概念
二、企业组织形式和所有者权益的来源
第二节 投入资本
一、有限责任公司投入资本的核算
二、股份有限公司投入资本的核算
第三节 资本公积
一、资本(股本)溢价的核算
二、其他资本公积
三、资本公积的运用
第四节 留存收益
一、盈余公积
二、利润分配与未分配利润
本章 小结
複习思考题
第六章 收入、费用和利润
第一节 收入
一、收入概述
二、销售商品收入
三、提供劳务收入
四、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第七章 会计核算方法
第八章 财务报告的编制与分析
文摘
插图:
序言
财务报表的信息能够用来做战略管理吗?财务报表是综合反映企业实施会计準则形成的最终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通过财务报表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以便作出决策。读懂财务报表所揭示的信息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工作。
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系统性都较强的学科。为了更好地帮助管理人员领会按新企业会计準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信息,掌握新準则下会计问题的处理,我们组织相关人员编写了本书。本书根据2006年财政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準则编写,在结构上改变了国内会计教材的固定模式,将基本财务报表框架置于会计核算前,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会计“产品”——财务报表;然后围绕财务报表的生成安排课程体系。我们编写的《会计学》作为一本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学的入门教材,以全新的视角讨论了会计学的含义,介绍了会计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较系统地阐述、讨论了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涵盖了《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的大部分内容,使用者既可以进行传统会计基础理论的教与学,又可以兼顾企业财务会计的业务处理及会计信息的分析利用。本书对于帮助广大读者了解企业会计改革,掌握新旧变化,开阔视野,迅速掌握新準则体系,熟练运用会计信息进行财务战略分析,协调处理管理问题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共八章,主要内容包括:总论,账户与複式记账,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核算方法以及财务报告的编制与分析。第一章由陈炜煜副教授编写,第二章由曹键副教授编写,第三章由吴利红老师编写,第四章及第五章由许海晏老师编写,第六章由邱红老师编写,第七章由王丹副教授编写,第八章由李德恆副教授编写。
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系统性都较强的学科。为了更好地帮助管理人员领会按新企业会计準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信息,掌握新準则下会计问题的处理,我们组织相关人员编写了本书。本书根据2006年财政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準则编写,在结构上改变了国内会计教材的固定模式,将基本财务报表框架置于会计核算前,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会计“产品”——财务报表;然后围绕财务报表的生成安排课程体系。我们编写的《会计学》作为一本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学的入门教材,以全新的视角讨论了会计学的含义,介绍了会计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较系统地阐述、讨论了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涵盖了《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的大部分内容,使用者既可以进行传统会计基础理论的教与学,又可以兼顾企业财务会计的业务处理及会计信息的分析利用。本书对于帮助广大读者了解企业会计改革,掌握新旧变化,开阔视野,迅速掌握新準则体系,熟练运用会计信息进行财务战略分析,协调处理管理问题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共八章,主要内容包括:总论,账户与複式记账,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核算方法以及财务报告的编制与分析。第一章由陈炜煜副教授编写,第二章由曹键副教授编写,第三章由吴利红老师编写,第四章及第五章由许海晏老师编写,第六章由邱红老师编写,第七章由王丹副教授编写,第八章由李德恆副教授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