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路由交换技术与套用(高职)

(2020-06-10 04:48:17) 百科综合

路由交换技术与套用(高职)

基本介绍

  • 书名:路由交换技术与套用(高职)
  • 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图书简介

《路由交换技术与套用(高职)》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

内容简介

本教材内容构架基于“项目+任务”,设计为6个项目(6篇,每篇对应一个项目)、33个任务(33章,每章对应一个任务),主要介绍数据通信网路基础、常见网路通信设备、区域网路交换技术、路由技术与套用、广域网设计和网路互连技术套用等。

目录

第一篇 数据通信网路基础
第1章 数据通信基础 1
1.1 数据通信的发展历史 1
1.2 数据通信的构成 2
1.3 数据通信的交换方式 3
1.4 数据通信方式的分类及特点 3
1.4.1 有线数据通信 3
1.4.2 无线数据通信 4
1.5 数据通信网路常用传输媒体的种类和特性 5
1.5.1 双绞线 5
1.5.2 同轴电缆 6
1.5.3 光纤 6
1.5.4 无线传输媒体 7
1.5.5 传输媒体的选择 7
1.6 数据通信的基本传输方式 8
1.7 数据通信基本概念中的常用术语 8
小结 9
习题一 10
第2章 网路基础 11
2.1 网路的定义 11
2.2 网路发展史 11
2.3 网路的分类 12
2.4 网路拓扑结构 13
2.5 常见的国际标準化组织 14
2.6 OSI参考模型 15
2.6.1 OSI模型概述 15
2.6.2 套用层 17
2.6.3 表示层 17
2.6.4 会话层 17
2.6.5 运输层 17
2.6.6 网路层 18
2.6.7 数据链路层 18
2.6.8 物理层 18
小结 19
习题二 19
第3章 TCP/IP协定与子网划分 20
3.1 TCP/IP协定族的起源 20
3.2 TCP/IP与OSI参考模型比较 20
3.3 报文的封装与解封装 21
3.3.1 OSI的数据封装过程 21
3.3.2 TCP/IP的数据封装过程 22
3.4 TCP/IP协定族 23
3.5 套用层协定 24
3.6 传输层协定 25
3.6.1 传输层的功能 25
3.6.2 连线埠号 25
3.6.3 TCP传输控制协定 26
3.6.4 UDP 用户报文协定 30
3.7 网路层协定 31
3.7.1 IP数据包格式 31
3.7.2 协定类型栏位 33
3.7.3 ICMP 33
3.7.4 ARP的工作机制 34
3.7.5 RARP的工作机制 34
3.8 IP位址简介 35
3.8.1 IP位址分类 35
3.8.2 保留的IP位址 37
3.8.3 可用主机地址数量计算 37
3.9 带子网划分的编址 38
3.9.1 子网掩码 39
3.9.2 地址计算示例 40
3.10 变长子网掩码(VLSM) 41
小结 41
习题三 42
第二篇 常见网路通信设备
第4章 常见网路接口与线缆 43
4.1 区域网路接口以及线缆 43
4.1.1 区域网路的概念 43
4.1.2 区域网路的分类 43
4.1.3 区域网路接口类型 44
4.1.4 域网线缆 45
4.2 广域网接口以及线缆 45
4.2.1 广域网的概念 45
4.2.2 常见广域网技术 45
4.2.3 广域网接口类型 46
4.2.4 广域网线缆 46
4.3 逻辑接口的概念和套用 46
4.3.1 迴环(Loopback)接口 47
4.3.2 子接口 47
小结 47
习题四 47
第5章 网路通信设备介绍 48
5.1 中继器 48
5.2 集线器 48
5.3 网桥 49
5.4 交换机 49
5.5 路由器 49
5.6 路由交换机 50
5.7 常用设备的对比 51
小结 52
习题五 52
第6章 交换机基本配置 53
6.1 配置方式 53
6.1.1 Console口连线配置 53
6.1.2 Telnet连线配置 54
6.2 命令模式 55
6.3 命令行使用 57
6.3.1 线上帮助 57
6.3.2 命令缩写 58
6.3.3 命令历史记录功能 58
小结 59
习题六 59
第7章 路由器基本配置 60
7.1 基本配置方式 60
7.1.1 串口连线配置 61
7.1.2 Telnet连线配置 62
7.2 命令模式 63
7.2.1 用户模式 63
7.2.2 特权模式 63
7.2.3 全局配置模式 64
7.2.4 接口配置模式 64
7.2.5 路由配置模式 64
7.2.6 诊断模式 64
7.3 线上帮助 65
7.4 命令历史记录功能 66
小结 66
习题七 66
第8章 交换机系统升级配置 67
8.1 档案系统管理 67
8.1.1 档案系统介绍 67
8.1.2 档案系统操作 67
8.2 FTP/TFTP配置 69
8.2.1 交换机作为FTP客户端 69
8.2.2 交换机作为TFTP客户端 70
8.3 档案备份与恢复 71
8.4 软体版本升级 72
8.4.1 系统异常时的版本升级 72
8.4.2 系统正常时的版本升级 74
8.5 系统参数设定 74
8.6 系统信息查看 75
小结 76
习题八 76
第9章 路由器系统升级配置 77
9.1 档案系统管理 77
9.1.1 档案系统介绍 77
9.1.2 档案系统管理 77
9.2 FTP/TFTP配置 79
9.2.1 FTP配置 79
9.2.2 TFTP配置 80
9.3 数据备份与恢复 81
9.4 软体版本升级 82
9.4.1 系统异常时的版本升级 82
9.4.2 系统正常时的版本升级 86
9.5 系统参数设定 86
9.6 系统信息查看 87
9.7 系统复位 88
小结 88
习题九 88
第三篇 区域网路交换技术
第10章 乙太网交换技术 89
10.1 乙太网发展历史及现状 89
10.2 乙太网相关标準 90
10.3 乙太网帧结构 90
10.4 MAC地址 91
10.5 传统乙太网的基本概念 91
10.6 透明桥的工作原理 92
10.7 透明桥的功能 93
10.8 广播、组播和目的MAC地址未知帧的转发 95
10.9 转发/过滤流程 96
10.10 传统乙太网与交换式乙太网的比较 96
10.11 三层交换机的配置 97
10.11.1 三层交换机配置基础 97
10.11.2 三层交换机线上帮助和命令缩写 100
小结 100
习题十 100
第11章 生成树协定(STP)技术 101
11.1 STP的产生 101
11.1.1 广播风暴 101
11.1.2 数据帧的重複複製 103
11.1.3 MAC地址漂移 104
11.2 生成树协定(STP)的基本原理 105
11.2.1 生成树协定STP的运作过程 105
11.2.2 STP 的连线埠状态 108
11.2.3 STP的计时器(Timer) 108
11.3 快速生成树协定(RSTP)简介 109
11.3.1 连线埠角色 109
11.3.2 快速收敛 110
11.4 多生成树协定(MSTP)简介 111
小结 112
习题十一 112
第12章 STP数据配置 113
12.1 配置STP 113
12.2 STP配置实例 114
12.2.1 实例一 114
12.2.2 实例二 116
12.3 STP的维护与诊断 116
小结 117
习题十二 117
第13章 虚拟区域网路(VLAN)技术 118
13.1 VLAN概述 118
13.2 VLAN的结构与特点 118
13.3 VLAN成员划分的方式 119
13.3.1 基于连线埠的VLAN 120
13.3.2 基于MAC地址的VLAN 120
13.3.3 基于协定的VLAN 120
13.3.4 基于子网的VLAN 120
13.3.5 基于组播的VLAN 121
13.3.6 基于策略的VLAN 121
13.4 VLAN 的运作 121
13.5 预设VLAN 121
13.6 链路类型 122
13.7 IEEE 802.1Q 123
13.8 配置静态VLAN 123
13.9 VLAN的两种设计方式 124
13.9.1 端—端VLAN 124
13.9.2 本地化VLAN 125
小结 125
习题十三 126
第14章 三层交换机的VLAN配置 127
14.1 VLAN的基本配置 127
14.2 VLAN配置实例 127
小结 128
习题十四 128
第15章 VLAN技术套用 129
15.1 链路聚合技术与配置 129
15.1.1 链路聚合的负载分配机制 129
15.1.2 链路聚合的优点 130
15.1.3 802.1Q和链路聚合 130
15.1.4 链路聚合配置实例 131
15.1.5 SmartGroup 的负载均衡配置 132
15.2 PVLAN原理与配置 132
15.3 QinQ原理与配置 133
15.4 SuperVLAN原理与配置 134
小结 136
习题十五 136
第四篇 路由技术与套用
第16章 路由器基础 137
16.1 路由器的定义 137
16.2 路由器的作用 138
16.3 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139
16.4 同一网路内部的通信 140
16.5 不同网路之间的通信 141
16.6 路由过程示例 142
16.7 VLAN间通信的路由选择 143
16.7.1 普通路由 145
16.7.2 单臂路由 145
16.7.3 三层交换机(路由交换机) 146
小结 147
习题十六 147
第17章 路由技术基础 148
17.1 路由的概念 148
17.2 路由表 148
17.3 路由的优先权 150
17.4 浮动静态路由与路由备份 151
17.5 最长匹配原则 152
17.6 路由协定原理 153
17.6.1 直连路由 153
17.6.2 静态路由及配置 153
17.6.3 预设路由 154
17.6.4 动态路由协定 155
17.6.5 动态路由协定的分类 156
17.7 距离矢量路由协定 157
17.7.1 概述 157
17.7.2 距离矢量路由协定的功能 158
小结 159
习题十七 159
第18章 动态路由RIP技术 160
18.1 RIP协定概述 160
18.2 RIP协定的实现 161
18.3 RIP协定的报文格式与协定处理 162
18.3.1 RIP v1的报文格式 162
18.3.2 RIP v2的报文格式 163
18.3.3 协定处理 165
18.4 RIP的度量值metric 167
18.5 RIP路由器路由表的建立、更新与收敛 167
18.5.1 RIP路由器路由表的建立 167
18.5.2 RIP路由器路由表的更新 168
18.5.3 RIP路由器路由表的收敛 168
18.6 RIP协定的特点 168
小结 169
习题十八 169
第19章 RIP数据配置 170
19.1 RIP的基本配置 170
19.2 RIP的增强配置 170
19.3 RIP的维护与诊断 171
小结 172
习题十九 172
第20章 动态路由OSPF技术 173
20.1 OSPF(协定)原理 173
20.1.1 OSPF概述 173
20.1.2 OSPF算法 173
20.1.3 OSPF网路类型 174
20.1.4 Hello包和定时器 174
20.1.5 OSPF邻居 175
20.1.6 邻接和指定路由器 175
20.1.7 路由器优先权和DR选举 175
20.2 OSPF区域 175
20.2.1 LSA的类型与扩散 176
20.2.2 末节区域和完全末节区域 177
20.2.3 非完全末节区域 177
20.2.4 OSPF认证 177
小结 177
习题二十 178
第21章 OSPF数据配置 179
21.1 配置OSPF 179
21.1.1 基本配置 179
21.1.2 配置接口基本属性 179
21.1.3 配置邻居路由器 180
21.1.4 设定OSPF区域 180
21.1.5 配置区域间路由聚合 180
21.1.6 产生预设路由 180
21.1.7 配置虚链路 181
21.1.8 重分布其它路由协定 181
21.1.9 配置路由重分布时的路由聚合 181
21.2 配置OSPF认证 181
21.3 配置使路由支持不透明LSA 182
21.4 修改OSPF管理距离 182
21.5 OSPF配置实例 182
21.5.1 基本OSPF配置 182
21.5.2 多区域OSPF配置 183
21.5.3 配置OSPF虚链路 185
21.5.4 配置OSPF认证 186
21.5.5 OSPF的维护与诊断 187
小结 188
习题二十一 188
第五篇 广 域 网 设 计
第22章 HDLC在广域网中的套用 189
22.1 广域网概述 189
22.2 广域网连线的主要技术 190
22.3 HDLC协定 190
22.3.1 HDLC协定原理 190
22.3.2 HDLC协定建链过程 191
小结 192
习题二十二 192
第23章 HDLC协定的数据配置 193
23.1 HDLC协定配置的基本步骤(命令) 193
23.2 HDLC协定配置实例 193
小结 194
习题二十三 194
第24章 帧中继(FR)在广域网中的套用 195
24.1 帧中继(FR)简介 195
24.2 帧中继的帧结构 196
24.3 帧中继的频宽管理 197
24.4 帧中继DLCI的分配 198
24.5 帧中继的定址 199
24.6 路由器支持的LMI类型 199
小结 200
习题二十四 200
第25章 FR数据配置 201
25.1 FR协定配置的基本步骤(命令) 201
25.2 FR协定配置实例 202
小结 203
习题二十五 203
第26章 PPP协定在广域网中的套用 204
26.1 PPP协定简介 204
26.2 PPP协定的组成 204
26.3 PPP协定栈 205
26.4 PPP协商流程 205
26.5 PPP的认证 206
小结 208
习题二十六 208
第27章 PPP协定的数据配置 209
27.1 PPP协定配置的基本步骤(命令) 209
27.2 PPP协定配置实例 209
小结 210
习题二十七 210
第六篇 网路互连技术套用
第28章 访问控制列表(ACL) 211
28.1 ACL简介 211
28.2 ACL的作用 211
28.3 ACL的执行过程 212
28.4 ACL的分类 212
28.5 ACL的放置 213
28.6 ACL的工作原理 213
28.6.1 ACL的工作流程 213
28.6.2 ACL语句的内部处理过程 214
28.6.3 ACL的判别标準 215
28.7 ACL协定的规则 216
小结 216
习题二十八 216
第29章 访问控制ACL配置 217
29.1 定义选择标準 217
29.2 ACL的使用场合 218
29.3 ACL的使用注意事项 218
29.4 ACL配置实例 219
29.4.1 接口ACL配置 219
29.4.2 ACL套用于服务 220
29.5 ACL的维护与诊断 221
小结 221
习题二十九 221
第30章 动态网路地址分配(DHCP) 222
30.1 DHCP的概念和特点 222
30.1.1 基本概念 222
30.1.2 协定特点 222
30.2 DHCP工作原理 223
30.2.1 DHCP的组网方式 223
30.2.2 DHCP协定报文 223
30.2.3 DHCP工作方式 225
小结 228
习题三十 229
第31章 动态主机分配DHCP配置 230
31.1 DHCP Server的配置 230
31.2 DHCP中继的配置 231
31.3 DHCP的配置实例 231
31.3.1 DHCP伺服器的配置实例 231
31.3.2 DHCP中继的配置实例 232
小结 233
习题三十一 233
第32章 NAT技术实现私网与外网的通信 234
32.1 NAT协定 234
32.1.1 NAT简介 234
32.1.2 NAT的优缺点 234
32.2 私有地址 235
32.3 NAT的工作原理 235
32.4 NAT的工作方式 236
小结 237
习题三十二 237
第33章 网路地址转换NAT配置 238
33.1 NAT的配置方法 238
33.1.1 静态NAT的配置方法 238
33.1.2 动态NAT的配置方法 239
33.1.3 动态NAT(overload)的配置方法 239
33.1.4 PAT的配置方法 239
33.2 NAT的监控和维护 240
小结 240
习题三十三 241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