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全身CT诊断学》唐光健、李松年编着的一部书,适用于放射科医师及各科临床医师、研究生作为参考书及继续教育的教材。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现代全身CT诊断学
- 作者:李松年
-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1年2月
第一版
书名:现代全身CT诊断学(上、下卷)
原价 :268元
商品简介 本书是由一批国内权威专家根据其多年的CT诊断经验及科研成果并参考国内外有关资料编写而成。本书内容系统全面而又有一定的特点。它既讲述常规CT诊断知识,也介绍螺旋CT、超高速CT、锥形线束CT(Come Beam CT)等新技术的使用经验。除按系统阐明各系统疾病的CT诊断外,还设定篇章论述CT在急诊中的套用,在颌面外科的套用,儿童疾病的CT诊断,CT在介入性放射学中的套用,代谢异常及内分泌疾病的CT诊断等。对CT在放射信息学中的地位、CT图像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等问题均给予了一定的重视。本书强调CT图像与病理对照,重视CT与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关连与评价。基本知识论述简明扼要、正确,并注意探讨一些罕见疑难疾病的诊断要点。
商品简介
目录 一、CT技术概况
目录
二、颅脑疾病的CT诊断
三、脊柱与脊髓的CT诊断
四、眼、耳、鼻、喉疾病的CT诊断
五、呼吸系统的CT诊断
六、纵隔疾病的CT诊断
七、心脏大血管疾病的CT诊断
八、乳腺疾病的CT诊断
九、腹膜腔及腹膜后间隙疾病的CT诊断
十、肝、胆、胰疾病的CT诊断
十一、泌尿系统疾病的CT诊断
十二、内分泌系统疾病的CT诊断
十三、胃肠道疾病的CT诊断
十四、男性盆腔疾病的CT诊断
十五、女性盆腔疾病的CT诊断
十六、口腔颌面部疾病的CT诊断
十七、肌肉与骨关节系统疾病的CT诊断
十八、儿童疾病的CT诊断
十九、急症的CT诊断
二十、CT介入放射技术的临床套用
前言 CT作为一个诊断手段在我国近几年来得到迅速的普及。目前我国县以下的许多基层医疗单位也已普遍使用它诊断疾病。此外,高科技的发展,新型CT不断创製出来,在我国已有不少医院引进了螺旋CT、电子束CT等, 因此CT诊断学在我国也正由普及向提高发展, 由单纯临床向与科研结合发展。这对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来说是件大好事。但目前急迫要解决的问题是广大CT医疗工作者的诊断水平如何随需要而逐步提高,遇到较困难的诊断问题如何探讨解决,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项严峻的任务编写更多切合我国实际的CT诊断专业书籍。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拟定了一些原则,儘量约请在各个方面有专长并有真才实学的专家教授编写,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观点看法及经验体会。例如,谈常见典型病例时要兼顾罕见疑难病例的讨论; 引用国内外文献资料,要与自己的亲身感受相结合;叙述诊断徵象要结合病理改变;写恶性肿瘤要讨论分期问题等。所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读者工作与学习的需要,使CT诊断能更好地为治疗服务。我们还设立了一些专题章节,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如专论儿科疾病的CT诊断。 因为儿科疾病与成人不论在疾病种类还是演变过程均有所不同,成人与儿童混为一谈常导致误诊与漏诊。又如急诊疾病也有一些特点,不论检查程式上及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上均可能有别于非急症患者。我们非常注意医学影像学的统一性与完整性这一基本原则,在编写时既注意到CT的价值,也讨论到其限度,更要评价该疾病的CT检查在所有影像学方法,如常规X线,超声,MRI中的地位。介入放射学离不开CT检查,在这方面,也另立一章特请一些有独到成就的作者担任编写任务。CT进入放射信息学日益普遍,如何做好CT图像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CT的近年的进展以及今后的展望等属于前沿性的问题也是广大CT工作者甚为关心的问题,本书也专辟一章请卓有成效的专家撰写。这种打算唯一的目的是想更好地为CT工作者服务,解决医疗、学习与科研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或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为了保证质量、我们特约有真知灼见的五位权威教授王仪生,刘赓年、徐家兴、高玉洁教授从CT诊断方面、邹万忠教授从病理学角度审阅把关。 我们邀请的顾问都是对医学影像学有深邃造诣的专家,在国内与国际放射界享有崇高的信誉,特别是在本书的筹划过程中,指明方向,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没有他们的指引,本书是不可能完成的。
前言
精彩片段 一、CT技术概况 1.CT机的发展沿革 自从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W.K.Roentgen发现X线以来,放射诊断在临床诊断学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临床放射学自身也经历了巨大的发展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套用,使临床放射学的诊断手段又添加了新的内容。1969年英国物理学家C.N.Hounsfield在利用人体对X线的选择性吸收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利用计算机的图像重建和处理功能发明了计算机断层扫描机(computedtomography,以F简称CT)。由于CT卓越的低对比度解析度和形成的是人体横断面图像以及丰富的图像后处理功能,使这一新的技术很快地得到大家的承认和推崇。并且这一技术也为以后的磁共振成像等奠定了技术的基础。为此C.N.Hounsfield也获得了1979年的诺贝尔奖金。 近30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CT机已经由最初的所谓第1代进展到了目前的第5代CT机。第1代的CT机也就是 G.N.Hounsfield的原型机。利用X线管和探测器围绕人体作同步的180°旋转,由于它只有一个探测器,X线为很窄的一束,所以它需要先平移掠过人体后再旋转尸,而后继续再平移和旋转,因此称为平移/旋转型(traslate/rotate)(图1?1?1)。扫描一个层面需要很长的时间,像EMI公司的第1台头颅扫描机,扫描一个层面的时间为270s,因此只能用于头部的扫描,并要很好的固定。它的使用範围非常局限,图像质量也差,所以很快地被第2代CT机所替代。第2代CT机增加了探测器的数目(5?20个左右),X线束呈扇型,但由于探测器数目仍较少,因此还是要平移加旋转(图1?1?2)。旋转角度增加为360‘,但扫描时间仍较长,一般都在20s以上到lmin左右,所以多数用于头部扫描。第3代CT的探测器数目一般多超过100个,有的接近1000个。X线的扇形束角度也扩大到40%。
第二版

一、CT成像技术概论
二、CT用水溶性碘对比剂
三、颅脑疾病的CT诊断
四、脊柱与脊髓的CT诊断
五、五官头颈疾病的CT诊断
六、呼吸系统疾病的CT诊断
七、纵隔疾患的CT诊断
八、心脏大血管疾患的CT诊断
九、乳腺疾病的CT诊断
十、肝胆胰脾疾病的CT诊断
十一、泌尿系统疾病的CT诊断
十二、胃肠道疾病的CT诊断
十三、腹膜腔及腹膜后间陗疾患的CT诊断
十四、腹盆部淋巴结病变的CT诊断
十五、女性盆腔疾患的CT诊断
十六、男性盆腔疾病的CT诊断
十七、肌肉与骨关节系统疾病的CT诊断
十八、口腔颌面部疾病的CT诊断
十九、内分泌系统疾患的CT诊断
二十、儿科疾病的CT诊断
二十一、急症的CT诊断
二十二、爱滋病(AIDS)合併脑内、肺内机遇性病变的CT诊断
二十三、CT介入放射技术的临床套用
二十四、PET-CT在全身肿瘤中的套用
关键字索引(中文)
关键字索引(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