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颅脑CT检查技术

(2020-03-28 18:24:59) 百科综合
颅脑CT检查技术

颅脑CT检查技术

颅脑CT检查技术是适用于以下症状的检查。

1.颅脑外伤。

2.脑血管疾病。

3.颅内肿瘤、囊肿。

4.先天性发育异常。

5.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6.颅内感染、寄生虫病。

7.脑白质病。

8.颅骨骨源性疾病。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颅脑CT检查技术
  • 适用症状:颅脑外伤脑血管疾病

操作名称

颅脑CT检查技术

适应证

颅脑CT检查技术适用于:
1.颅脑外伤。
2.脑血管疾病。
3.颅内肿瘤、囊肿。
4.先天性发育异常。
5.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6.颅内感染、寄生虫病。
7.脑白质病。
8.颅骨骨源性疾病。
9.颅内病变治疗后複查。

禁忌证

1.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
2.含碘对比剂过敏。

準备

1.向患者说明检查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充分取得患者的同意和合作。
2.检查前準备
(1)认真核对CT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医师核准,确认。
(2)去除头部的金属饰物等,避免伪影干扰。
(3)对增强扫描者,按含碘对比剂使用要求準备。
(4)对婴幼儿、外伤、意识不清及躁动不安的病人,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镇静剂。

方法

1.检查方法及扫描参数 急性脑出血、脑先天性畸形、脑积水、脑萎缩、诊断明确的脑梗死只做平扫。肿瘤术后複查可做直接增强扫描。颅内肿瘤、感染、脑动脉瘤和血管畸形、寄生虫病、多发性硬化做平扫和增强扫描。
(1)平扫:
①扫描体位:仰卧位,下颌内收,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②扫描方式:横断面连续扫描。
③定位扫描:确定扫描範围、层厚、层距。
④扫描定位基準线:听眦线。
⑤扫描範围:自听眦线向上连续扫描80~90mm。
⑥扫描机架倾斜角度:根据病人头颅的具体位置,扫描机架作适当倾斜,使射线方向与颅底平面平行。
⑦扫描野(FOV):头部範围。
⑧扫描层厚:5~10mm。
⑨扫描间隔:5~10mm。
⑩重建算法:软组织或标準算法。
?扫描参数:根据CT机型设定。
(2)增强扫描:
①对比剂用量:成人为60~100ml离子型或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儿童按体重计算为2ml/kg。
②注射方式:用压力注射器静脉内团注或加压快速手推团注,速率1.0~2.0ml/s,如重点观察病变的血管特徵(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2.5~3.5ml/s。
③扫描开始时间:开始注射对比剂后16~20s做动脉期扫描,60~70s做实质期扫描。
④扫描程式、参数与平扫相同。
2.摄片要求
(1)依次顺序摄取定位片、平扫和增强图像。
(2)窗位:L30~40HU,窗宽:W70~100HU。
(3)骨窗窗位:L300~500HU,窗宽:W1300~1800HU。
(4)病灶层面放大摄片(必要时)。
(5)测量病灶大小及病灶层面增强前后的CT值。
(6)根据临床需要,可行图像重建。
3.脑池造影CT 多用于观察桥小脑角池和鞍上池肿瘤及脑脊液动力异常。
(1)患者侧卧,按常规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内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240mgⅠ/ml)5~8ml。拔针后,患者取仰卧位,头低30°~60°,30~60s后头低5°~10°,从内听道下缘向头侧扫描至鞍上池上缘,层厚1.5~3mm,层距1.5~3mm。观察脑脊液动力变化,应在注入造影剂后2、6、12、24h分别进行扫描,必要时于48、72h做延迟扫描。
(2)患者取侧卧位,患侧朝上,按常规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内注入5~10ml滤过空气。拔针后,搀扶患者取斜坐位,患侧在上,使体轴与水平面成45°,头向下倾斜45°,使头矢状面与床面平行。轻摇头部以利气体上升进入内耳道。当气体进入桥小脑角时,患者感耳后和颞部有胀痛感。2~3min后,患者恢复侧卧位,继而面侧向上转动使头矢状面与水平面成20°~30°。从内听道下缘向头侧扫描至鞍上池上缘,层厚1.5~3mm,层距1.5~3mm。

注意事项

1.应注意扫描检查以外部位的防护禁止。
2.增强扫描后,病人应留观15min左右,以观察有无迟发过敏反应。
3.由扫描技师认真填写检查申请单的相关项目,并签名。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