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信息传输办公自动化套用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给办公环境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现代计算机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又使办公环境向着现代化办公大楼的目标—智慧型大厦。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信息传输技术
- 词性:名词
- 发展方向:向着现代化大楼的目标—智慧型大厦
- 基础:套用计算机技术
基本信息
关键字:智慧型大厦(大厦内有:办公自动化系统OA;通信自动化系统CA;大楼自动化治理系统BA。具有这三种功能的大楼,统称为3A智慧型大厦。)迈进了一步,无纸化办公时代已经来临。笔者在国内面向公众服务的ISP(InternetServerProvider即网际网路服务商)出现前后,就信息传输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套用作过一些偿试,得到一些经验,在此抛砖引玉,以便与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计算机套用技术协作网的专家及本刊读者进行交流。
1、享受ISP提供的Internet服务是信息传输的简单有效途经 现代社会正在进入资讯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强,非凡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从而对社会的信息需求又起到了支持和推动作用。Internet就是这种技术的典型代表,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分散资料库的集中检索。在国外,利用计算机网路提供信息服务的市场发展十分迅速,尤其近几年,以HTML语言为基础的WWW技术的广泛套用,使信息服务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热潮,并朝着多媒体方向发展。在我国,1987年9月22日,由北京计算机套用研究所建立的我国第一个Internet电子邮件节点,向全世界发出了第一封自北京的电子邮件,1994年5月,我国实现了和Internet的TCP/IP连线,从而开通了Internet的全功能服务,多个全国範围的计算机信息网路项目相继启动,使Internet在我国得以迅猛发展。目前,全国各大中城市都已有多家面向公众服务的ISP,如北京的Chinanet、ChinaOnline、CERnet、InfoHighwaySpace,上海的公共信息网(又称“上海热线”),广州的“视聆通”等,向公众提供了诸如信息查询、电子邮件、综合信息服务等多项业务。用户只要有一台电脑,配一内置或外置Modem(或Fax/Modem),并拥有一条市内电话线,就可以到你认为合适的ISP处办理入网手续,享受Internet服务。不同的ISP提供的查询、浏览、E-mail等功能的使用方法,大同小异,可参看相应的ISP提供的用户手册,不再赘述。通过网上实践,在选择ISP时注重以下问题就可以了。
(1)伺服器中继线,中继线少会使用户在登录时等的很不耐烦;
(2)服务费,各ISP收取的服务费标準及计费方法都有不同,可择优选取;
(3)缴费方便与否,缴费方式及缴费网点的远近也是选择ISP的重要因素。
实现信息传输
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虽然迅速,但仍属刚刚起步,与已开发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国内面向公众服务的ISP多集中在大中城市,网路覆盖面受到限制,而水利行业的特点是广大水利工作者都在中小城镇,甚至穷乡僻壤,短期内根本不可能享受到Internet服务。另外,有的地方即使有ISP,面对其高昂的费用、繁琐的入网和缴费手续、不良的服务质量,全行业贫困的水利工作者,非凡是处于基层的广大地质勘测人员,也只能是望而却步。在这种情况下,能否实现远距离信息传输呢?
笔者通过实践回答是:在安装了FAX/MODEM的计算机上套用必要的通讯软体,可以进行远距离信息传输,而且可以做到传输速度快、操作方法简便。
2.1
远距离信息传输的含义笔者所介绍的信息传输的含义,主要是指一台计算机向远程的另一台计算机或传真机传送传真、一台计算机接收远程计算机或传真机传送的传真、两台计算机之间萤幕对话及两台计算机之间实现档案传输即EDI(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电子数据交换)技术。
2.2
远距离信息传输的必要硬体信息传输双方都必须有一台计算机、一个内置或外置FAX/MODEM、一条电话线,如要用传真机收发传真,还要有一部传真机。
2.3
远距离信息传输通讯软体目前市场上通讯软体很多,当你购买FAX/MODEM时,商家就会附一份通讯软体。笔者曾试用过多种软体,也淘汰了不少软体,例如,为使用中文版通讯软体,用了高级远程通信软体(Xcomversion4.12),由于其作业系统是基于DOS,结果显然是被淘汰了。WINFAX、QuickLink等软体,或因界面不友善、或因配置太繁杂、或因操作不简练、或因功能不齐全,均弃之不用了。后安装了BitWareforWindowsVersion3.24F/D,经使用虽为英文软体,但综合感觉良好。现将该软体介绍给读者,以促使计算机在办公自动化中更广泛的得以套用。
通信系统
3、通讯软体BitWareforWindowsVersion3.24F/D简介 BitWareforWindowsVersion(简称BWV)3.24F/D是美国CHEYENNE公司1995年推出的基于WINDOWS作业系统的远程通讯软体。经笔者实践,其最大特点是对计算机设备要求不高,远程通信功能较全,使用方法简便,用户界面友好。
3.1
BWV3.24F/D的运行环境笔者认为在能运行WINDOWS作业系统的计算机上均可满足该软体的运行要求,经在不同档次的计算机上测试,在486/33计算机上配传输速率为2400波特率的MODEM,已可满足档案传输要求。该软体可在中英文WINDOWS3.X、WINDOWS95系统下运行。
3.2
BWV3.24F/D的安装BWV3.24F/D的安装非常简单,只需运行安装盘上的SETUP.EXE程式,即可依据其提供的安装精灵进行安装。
3.3
BWV3.24F/D的主要功能该软体主要有三大功能:传送传真、接收传真和EDI功能。
3.3.1传送传真功能
1)用WINDOWS应用程式(例如WORD、EXCEL)直接传送传真,方法非常简单,就象列印文本一样。
2)BITWARE直接传送传真,将传真档案直接由BITWARE传送。
3)传送简简讯息,例如传真封面。
4)传送一组传真。例如要将传真发给不同的接收者,可在电话薄中将接收者定义为一组,用此功能可依次给每一接收者自动传送传真。
5)以传真档案格式存储档案,以便将来转发、重发或浏览、列印等。
6)其它如传真预览、列印功能等。
3.3.2接收传真功能
1)自动接收传真:将BITWARE置于接收传真状态后,继续你在其它WINDOWS应用程式的工作,当有传真来时,可自动接收传真。
2)拔出电话来接收传真:假如有一电话接在FAX/MODEM上,就可自己拔出电话并用手动接收功能来接收传真。这种功能貌似多余,但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还不得不用此功能:1.接收传真前需要与传送者交谈;2.对方电话是由接线生接转的分机;3.接收来自“后台传真”服务的传真。
3)自动向前传真功能:例如你在A处办公,因事到B处,当有传真至A处时,A处的BITWARE接到传真,可在设定的等待时间过后,自动将传真发往设定的B处。
4)自动接收和分页列印功能:BITWARE有两种方式提醒你已收到一封传真,一种是悬卦式文字框,另一种是声音提示,并自动将收到的传真按A4纸分页列印出来。
3.3.3EDI功能EDI技术是BWV3.24F/D最实用的功能,也是在未入网的情况下实现远程档案交换的一种有效而简单的方法,它传输的档案可以是电子数据表格、WOERD或其它格式文本,甚至是应用程式。
利用BWV3.24F/D实现远程档案传输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1.两台计算机之间实现远距离档案传输
1)与远程计算机建立连线。单击“TELEPHONEBOOK”,选择想呼叫的远程计算机的号码后,单击“DIAL”即开始呼叫远程计算机,自动应答后,即建立连线,此后双方可用键盘“对话”,当在萤幕上看到对方输入的信息后,说明已建立连线。
2)接收方预备接收档案。单击“RECEIVEFILE”后出现传输协定选择X-Modem、Y-Modem、Z-Modem等,建议选择Z-Modem。
3)传送方预备传送档案。单击“SENDFILE”后出现传输协定选择X-Modem、Y-Modem、Z-Modem等,建议选择Z-Modem后单击“OK”,出现传送档案选择,选择传送档案所在的驱动器、目录、档案(可选择多个档案)后单击“SEND”,即出现档案传输状态对话框,显示传输一个或多个档案的过程,选择“CANCEL”可终止传输。
方法2.以主机模式实现远距离档案传输用BWV3.24F/D设定为主机模式后,在离开计算机后,假如有远程计算机呼叫时,机器可自动建立连线,远程计算机可以显示“欢迎信息”并要求输入口令(假如在主机模式上设定了要求输入口令的话),此后,远程计算机可以对主机进行UPLOAD(传送档案)或DAWNLOAD(接收档案),传送或接收的档案只能在BFPRO\XFER目录下。
注重:假如BWV3.24F/D的接收治理器的应答设定为数据传输模式,当有呼叫时,你不必设为主机模式,接收治理器会自动以主机模式应答,不过此时,接收治理器不能接收传真和语音信息。设定为主机模式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单击“HOST”,出现自动应答对话框。此后可以使用其它WINDOWS应用程式(通讯程式除外)。BWV3.24F/D在电子数据交换方面还有其它一些功能 例如:两台用电缆线直接连线而不是用电话线连线的计算机,用BWV3.24F/D可进行数据交换,具有传输速度快、抗“噪音”干扰强两大优点。它还可以与不同的线上服务网路建立连线进行档案信息交换、设定为萤幕对话模式进行信息交流等等…
量子通信
2016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布重要科研成果。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科院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先导专项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及其同事的合作下,中科大在20公里的光纤线路中实现了量子指纹识别,传输信息量比现有经典技术的极限低84%。这次实验不但是世界上首次突破经典极限的量子指纹识别,也是首次在实验中观测到量子信道容量相比经典信道的优越性,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了国际物理学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