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科院正式启动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研製,这既意味着中国科学家率先向星地量子通信发起挑战,更意味着中国或将领先欧美获得量子通信覆盖全球的能力。
我国发射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被正式命名为“墨子号”。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说,墨子最早提出光线沿直线传播,设计了小孔成像实验,奠定了光通信、量子通信的基础。以中国古代伟大科学家的名字命名量子卫星,将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
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简称“量子卫星”)发射升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墨子号
- 发射日期:2016年8月份6日1时40分
- 发射火箭:长征二号丁
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我国在酒泉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标誌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量子卫星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首批科学实验卫星之一,其主要科学目标是藉助卫星平台,进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广域量子密钥网路实验,以期在空间量子通信实用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空间尺度进行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开展空间尺度量子力学完备性检验的实验研究。
2001年,31岁的潘建伟从欧洲回国,在中科大组建了量子信息实验室。2003年,当大多数人仍致力于在实验室内部的原理性演示时,潘建伟和同事们已经萌生了“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的初步构想,“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正是这个构想中的关键节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围绕这一远景目标,潘建伟团队开始了十余年的技术积累。他带领团队在自由空间量子密钥分发、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等方面不断取得国际领先的突破性成果。
2005年,潘建伟团队在世界上第一次实现13公里自由空间量子通信实验,证实光子穿透大气层后,其量子态能够有效保持,从而验证了星地量子通信的可行性。
随后,他们又不断创造“传奇”:16公里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百公里级自由空间量子通信、星地量子通信的全方位地面验证实验……为星地量子通信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劲旅。而这十多年间,从构想、攻关、立项到突破,人类历史上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终成现实。
潘建伟说,“墨子号”发射以后,如果效果达到预期,下一步还计画发射“墨子二号”“墨子三号”。“单颗低轨卫星无法覆盖全球,同时由于强烈的太阳光背景,目前的星地量子通信只能在夜间进行。要实现高效的全球化量子通信,还需要形成一个卫星网路。”
未来,一个由几十颗量子卫星组成的“璀璨星群”,将与地面量子通信干线“携手”,支撑起“天地一体”的量子通信网。
到2030年左右,中国力争率先建成全球化的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路。在此基础上,构建信息充分安全的“量子网际网路”,形成完整的量子通信产业链和下一代国家主权信息安全生态系统。
“安全的通信是属于我们的,但是科学研究是面向全世界开放的。”潘建伟透露,第一个开放的项目是与奥地利科学院合作,实现北京和维也纳之间的洲际量子保密通讯,之后将和更多国家合作开展量子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
继量子卫星之后,潘建伟团队还计画开展空间站“量子调控与光传输研究”项目,研究星间量子通信技术等,同时进行量子密钥组网套用等研究,为下一步卫星组网奠定技术基础。
“随着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我相信量子通信将在10年左右时间辐射千家万户。期盼在我有生之年,能亲眼目睹以量子计算为终端、以量子通信为安全保障的量子网际网路的诞生。”潘建伟说,“我相信中国科学家们做得到。”